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房山雲居寺     
雲居寺在河北省房山縣西五十多里的白帶山(涿鹿山)中,是隋唐以來歷代河北區的佛教勝地,其中的石刻佛經,是很重要的文物。雲居寺創始於沙門靜琬,唐人記載,貞观時暴水浮下大木數千株,因構雲居寺。開元天宝前後,由於靜琬弟子幾  相似文献   

2.
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孝文帝定鼎洛陽時,"故都城制云,城內惟擬一永寧寺地,郭內惟擬尼寺一所,餘悉城郭之外"。由此可知在孝文帝時期的洛陽城市規劃中,城郭之內本沒有爲私人營造佛寺留下位置。在孝文帝的規劃中,城郭之內的土地也不會處於閑置狀態,應已劃分爲各個里坊,在里坊中則疏密不等地分佈着大小不均的私人住宅。《洛陽伽藍記》所記載的大量寺廟,基本都由這樣的私人宅邸改建而成。私人住宅轉變爲佛寺的方式,也就是常見於《伽藍記》的"捨宅爲寺"。  相似文献   

3.
禹州之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般人所通稱的均窑,牠的產地,是现在禹縣的西鄉神垕鎮。禹州志上說:"州西南六十里,亂山中有鎮曰神垕。有土焉,可陶為磁。"原來禹縣在北宋時候,是陽翟縣,金稱鈞州,明萬歷三年,因避神宗的名諱,改稱禹州。所謂均瓷,在北宋時候,是緊鄰汝州陽翟縣的一種青瓷器而已,就没有均窑這一個名稱。而南宋的記載裏,也没有提及過均窑。它的興起,是與汝窑的衰落有着密切的關係。這一點我在"汝窑的我見"一篇文章里,已經說過,就是汝窑在衰落以後,製瓷中心,即由汝州移到陽翟。此種跟汝瓷逈不相同的青瓷器它的聲價就日高一日起來,因此到了明代,汝瓷僅是一個歷史上的過去名詞,而均瓷則為一般人所稱道。  相似文献   

4.
谈當阳峪窑     
當陽峪,是一個屬於河南修武縣的小村落。它在焦作東北。自焦作去,經過東焦作岡義村,才進山口,上坡,計程十二里。此處有宋代的瓷窑,向來是不見於縣志或是其他記載。二十餘年前在河北一帶搜購古物的商人,不斷地把碎片運到了北京,從那時候起,北京方面才知道了當陽峪窑。可是到今天想要見到幾件真實的物品,極不容易,因為有好些寶貴的材料,都被帝國主義盜竊去了。  相似文献   

5.
永安寺在阆中縣东黄坭鄉,現作为鄉小学校舍。寺的規模不大;山門內为一樓一底之前殿及东西禪房,次为东西兩廊,最後为大殿。現寺內有明清碑記數通,其中嘉靖  相似文献   

6.
河南濬縣大侄山元天寧寺原有碑一通。額書“大元帝師法旨之碑”,漢字正書。上截八思巴字音寫蒙語,下截漢字白話譯文。碑陰刊大任山天寧萬壽禪師宗派之圖,漢字正書。清嘉慶時,濬縣知縣熊象階纂《濬縣金石錄》,收錄漢譯法旨及碑陰漢字殘文,未收八思巴字“國書”。其時此碑尚存,但碑文已有磨泐,碑陰尤甚。法人沙畹(Ed·Chavannes)曾據熊錄將碑陽法旨漢字碑文刊入  相似文献   

7.
義縣在錦州北九十里,西邊是熱河的朝陽縣,北邊是阜新縣,東邊隔着醫巫閭山,是北鎮縣。遼的時候,在這裏曾設宜州,今天縣城內的大奉國寺,就是遼開泰九年(公元一○二○)的建築。清河門在義縣北六十里,是柳條邊的一個門。明、清時候,從這往北,就是內蒙古的土默特旗。遼代屬宜州,據西山村遼左伊離畢蕭相公殘墓誌上,有:"宜州北"的文字記載,這地可能就是宜州宏政縣的管界。從這往北,是遼時頭下州中的徽、成、川等州。再往東北一點,就是顯州的北界(據去年阜新縣東腰衙門出土的"大契丹國故晉國夫人墓誌銘"上說:在顯州北平頂山上)。這一帶是有許多遼代城址,和貴族的墳墓。 (一) 西山村的遼墓在清河門西北六里,柳條邊外,有"西山村",就是西山(大青山的支系)脚下的一個村。在村西將近二里山坡的地方,因為夏天時候,山洪暴發,漸漸的把山坡上冲成了幾條大溝,有一條水溝的下段,在一九四八年冲出一個磚墓的痕跡。在當地的老鄉們,有一種傳說:把這樣的磚墓,都叫作"王墳",說是蒙古王子的墳。還有許多地方,像大青山的山根下,有同樣的王墳發現,內有許多金銀的殉葬品,因此西山村的村民們,就計劃把這磚墓掘開,來搞生產。費了好多的力量,又用炸藥去爆炸,結果把墓門炸開,裏面有很多的水,由水中取出純金首飾(據云有金手鐲及戒指各一隻)、及遼瓷等殉葬物。  相似文献   

8.
《文物》1950,(Z1)
山西省幹部療養院拆毁晋祠‘奉聖寺’古蹟,省府對犯此錯誤人員財政廳科長王遇卿、療养院院長赵立誠及總務科長趙維新等分別給以處分。晋源縣属晋祠村西南端有一‘奉聖寺’,從碑碣記载中考查,係創於李唐(武德五年)鄂國公尉  相似文献   

9.
關於鮑照《石帆銘》的繫年,《鮑參軍集》錢振倫注曰:"《荆州記》:‘武陵舞陽縣有石帆山,若數百幅帆。’《宋書·臨川王道規傳》:‘臨海王子頊爲荆州,照爲前軍參軍,掌書記之任。’此銘當在荆州時作。"錢仲聯《鮑照年表》依此確定此銘作於大明七年(463)。丁福林《鮑照研究》則將此銘繫年定於元嘉十三年(436)至十六年之間,與錢仲聯所繫相差二十幾年。丁福林考查《宋書·州郡志》的記載,認爲石帆  相似文献   

10.
房山縣白帶山、上方山一帶是我國華北地區的佛教勝地,从‘日下舊聞考’、‘順天府志’和石經山(小西天)各洞所藏石經等記載來看,这里远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隋代,就已經是佛教兴盛的地方。这里还藏有自隋大業年起到  相似文献   

11.
朱活 《文物》1955,(10)
本刊一九五五年第八期發表暢文齋同志的一篇報道:‘山西永济縣薛家崖發現的一批銅器’,其中談到發現的貨幣中‘有安陽、平陽、晋陽……明刀、半兩,及一种三角帶孔的錢’。这批貨幣顯然是战國及最晚到西漢武帝  相似文献   

12.
巴中縣在四川的東北部,從唐代開始就是巴州,到民國初年才改為縣。據縣誌記載,在城的四郊都有造像石窟。在東面的叫東龕山,「東洞在東龕山下一名靈芝洞,高二十餘尺,濶幾百尺,中有古釋迦大像一尊,餘數像亦半之,左右設五百阿羅漢,塑繪莊嚴,精巧絕倫,地甚幽曠,莫詳其始,或即唐時作也」。南龕山古名化成山,在縣南二里,據縣誌所錄唐嚴武奏請赐巴州南龕寺題名麦,「州南二里有前件古佛龕一所,舊石壁鐫刻五百餘鋪,劃開諾龕,化出眾像……」。此表為乾元三年題(公元七六○年),即稱為古佛龕,則創始當更在乾元以前。西龕山在縣西二里,  相似文献   

13.
一、現存的古建築闕古代宫殿、寺廟、墳墓前都有闕,它是分立在兩邊的兩個樓閣形建築物。古代的闕,據方誌和其他的記載,在四川的應有三十多個,但事實上,保留到現在爲我們所知的,全國總共不到二十處,都是石造的。其中四處在華北,是河南登封縣嵩山的太寶、少寶、畝母廟三闕,和山東嘉祥縣的武氏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53,(1)
中央人民政府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先後撥欵二億六千萬元修建在福建省的革命遺址和歷史上的名勝古蹟。上杭縣的古田會議場址、長汀縣的瞿秋白同志就義地、永定縣金豐大山——  相似文献   

15.
在西漢時期交趾設郡之後,其下轄縣名的沿用和變更,成爲觀察當地社會華夏化進程的重要線索。《漢書·地理志下》記載,交趾郡轄縣十:羸、安定、苟屚、麊泠、曲昜、北帶、稽徐、西于、龍編、朱。另九真郡轄縣七:胥浦、居風、都龐、餘發、咸驩、無切、無編。其中除"安定"縣屬"錫以嘉名"外,其他縣名顯然都是當地土語的音譯。據《續漢書·郡國志五》記載,後漢時期的交趾郡下轄十二縣,分別爲:龍編、羸、安定、苟漏、麊泠、曲陽、北帶、稽徐、西于、朱、封谿、望海。與西漢  相似文献   

16.
正唐代史官韋述《兩京新記》已佚,後人1補甚多。有曹元忠據鮑崇城刻本《太平御覽》卷六五七1關於唐長安靖安坊崇敬寺石像的記載一則(《兩京新記》時稱之爲《西京記》)。此條記載爲:又曰崇敬寺有石像一軀,高五尺,製作粗惡,甚有靈驗。傳云是阿育  相似文献   

17.
正《新唐書·西原蠻傳》載:"貞元十年(794),黄洞首領黄少卿……陷欽、横、潯、貴四州。……乃以唐州刺史陽旻爲容管招討經略使,引師掩賊,一日六七戰,皆破之,侵地悉復。"據此,欽、横、潯、貴四州由陽旻收復。《元和郡縣圖志·嶺南道三》載邕管經略使:"管邕州、貴州、賓州、澄州、横州、欽州、潯州、巒州。"陽旻時任容管經略使,而欽、横、潯、貴四州屬邕管,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一九五一年十月,甘肅省委孫作賓副書記與西北人民圖書舘馮國瑞先生乘視察臨夏分區土改工作之便,抽暇到永靖縣境內炳靈寺石窟,作了初步考察。因時間短促,沒能詳細了解全部。卽由馮國瑞先生根據當時所見與傳聞,並參考了些史籍記載,寫了一篇報告,在甘肅日報、北京光明日報先後發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一九五四年出土文物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去年一年以來出土的文物在三千件以上。出土的地點包括成都、彭山、華陽、巴縣、雲陽、汶川、瀘州、宜賓、宝成铁路南段等地。  相似文献   

20.
兩年來,由於各地開展建設工程,在川西地區發現許多小型宋代墓葬,尤以成都市附近的跳蹬河,包家桥、楊子山及成都市區以外的華陽縣、廣漢縣、什邡縣、彭縣、崇寧縣、崇慶縣、大邑縣等为重點,僅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会清理过的已有六七十座之多。我們就这些墓葬的一般形制、結構与有關問題,作一簡單介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