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伏俊琏先生是近年来在辞赋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者。如果说《敦煌赋校注》、《敦煌文学文献丛稿》已奠定了他在辞赋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的话,那么新近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俗赋研究》一书作为伏俊琏先生辞赋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则把辞赋研究尤其是俗赋研究又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2.
章沧授 《古籍研究》2000,(1):72-76,131
汉代的旅游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视角来审视汉代辞赋,可以发现汉赋不仅开创了一代文学,也造就了一代旅游文化。汉赋作品屡见“出游”、“游居”、“结旅”等用语,形成了大量的记游完篇,这是汉代赋家游观生活的真实写照。可以说,汉赋在旅游生活的开拓、旅游景观的开发、旅游文学的开创及旅游审美认识的形成诸多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汉赋是两汉文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新兴文学形式,曾经在我国文学史上,长期享有祟高的声誉。一些著名的文学家和评论家,如司马迁、班固、沈约、刘勰、萧统、李白、杜甫、王国维,直到鲁迅先生,都予以高度重视,给以不同程度的赞扬。到一九五七年后,由于文艺界极左思潮的影响,某些评论家给汉赋戴上歌功颂德的帽子,尽量予以贬低,这种情况是极不正常的。从多数汉赋的内容来看,其主题思想的确是歌功颂德的。问题是,它歌的是什么样的功,  相似文献   

4.
刘向父子的汉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踪凡 《文献》2002,(1):12-23
据典籍记载,最早整理汉赋的恐怕是西汉的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全文载录了贾谊、司马相如的6篇赋作.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梁范晔的《后汉书》继其踵武而又发扬光大,二书整理、载录的汉赋共有11家,30篇.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对子弟独特的文学教育方式,其中对训诂和辞章关系的探讨就很有价值。曾国藩学兼汉宋,不主一偏。闳通的学术胸怀使得他能客观地评定和借鉴汉宋学家的成果,并结合自已的创作经验,提出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的文学创作法,并将韩愈古文与汉魏辞赋文学传统相勾贯,以建立不囿于前期桐城派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对子弟独特的文学教育方式,其中对训诂和辞章关系的探讨就很有价值。曾国藩学兼汉宋,不主一偏。闳通的学术胸怀使得他能客观地评定和借鉴汉宋学家的成果,并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的文学创作法,并将韩愈古文与汉魏辞赋文学传统相勾贯,以建立不囿于前期桐城派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7.
丝路文学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然而鲜有对丝绸之路开辟初期,两汉辞赋的观照研究。丝绸之路的开辟极大地丰富了汉代文人生活,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珠玉、鸟兽、植物、技艺很快引起两汉赋家的注意,他们将视角转换到丝路物象上,拓展了汉赋的题材,提高了辞赋的表现艺术,丰富的物象世界也推动了赋体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隋书·经籍志》专为历史书设立史部,并分为十三类。第一类曰“正史”。正史为纪传体,以纪帝王的“纪”为纲,以纪将相大臣宗室外戚的“传”为纬,突出君君臣臣的观念和君臣的地位。《隋志》云:“占者天子诸侯,必有国史,以纪言行,后世多务,其道弥繁。……”按照此说,似乎正史起源甚早。但实际上,共著录正史,自《史记》开始。又在叙述司马迁著《史记》、班固著《汉书》、刘珍等著《东观汉记》、陈寿著《三国志》等情况之后,曰:“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自汉至隋,代有共作,一部接着一部,没有断线。甚至“一代之史,至数十家”。如著录关于东汉史的著作有九家九  相似文献   

9.
班固的“周室观”,是在两汉之际汉之德属之争的背景下形成的。班固有选择地接受了刘歆五行相生的德运观念,将汉的建立看作是对周的代嬗,从而形成了尊崇周室并将之看作是汉室兴盛标准的“周室观”。班固的”周室观”不仅表现在《汉书》的写作中,而且是《两都赋》中坚持东都的一个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班固的思想和汉代赋作状况从新思考"赋者古诗之流"的内涵和价值。本文认为,班固"赋者古诗之流"意在阐发赋体讽谕观,并非一个立足于汉赋现实的文体源流判断,只是经史学家对赋体文章提出的理想的政治要求。汉赋之"赋"源于《诗经》"六义"之"赋",以敷布铺陈为基本手法,普遍呈现出靡丽的文体特征。在经学背景下,汉人赋论执着于理想的"讽谕"而批判现实的"靡丽"。由于讽谕的创作手法与文学性文体有密切关联,使得以讽谕为依据的《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文体归类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史学史上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是两座巍峨耸立的丰碑 ,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编纂的先河。自汉而清 ,人们常以班马并称。但近代以来 ,扬马抑班的风气日益滋长 ,学者们对司马迁及其《史记》的研究相当热烈 ,取得了一大批成果 ,而对班固及其《汉书》的研究则存在明显的不足。陈其泰教授在《再建丰碑———班固和〈汉书〉》(三书店 ,1 994年 )一书的基础上 ,又与赵永春合作 ,撰写了近 33万字的《班固评传》 ,作为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评传》之一种 ,由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2年 5月出版 ,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班固评传》共…  相似文献   

12.
刘小龙 《丝绸之路》2009,(20):84-87
草圣张芝是"一笔书"的创造者,辞赋家赵壹对汉赋的发展也做出过重要贡献,两人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赵壹《非草书》一文,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书坛风貌。本文论述了张芝能否在他的时代创造出一笔书,赵壹何以作《非草书》,当时全国"书法热"现象以及《非草书》与鸿都门事件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汉书》是一部适应时代需要的、继《史记》而起的巨著。评价其历史地位,应在以往成果基础上,将《汉书》与《论衡》比较,探讨它跟东汉初社会思想的关系,找到它时代的横座标;并对《汉书》与《史记》作进一步比较,探讨它跟司马迁史学传统的继承发展关系,找到其历史联系的纵座标。王充与班固时代相同,《论衡》撰写目的之一是批驳俗儒严重的尊古卑今意识,呼唤有一部述汉代功业的“汉书”供人诵习。班固正好以成功的史学实践回答了时代的要求。《汉书》固然有浓厚的正宗思想,然而:它又在编撰上取得突破,创立了断代为史的新格局,被此后两千年沿用不改;内容上,班固发扬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不为汉讳”;在对汉初历史变局和藩国由猖獗到废灭等历史问题的阐述上,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有一定的人民性;十志则在反映封建国家政治职能上提供了丰富材料和有价值的看法。由于它的成功,自东汉至唐六百年间被学者“共行钻仰”,成为一门发达的学问。  相似文献   

14.
胡学彦 《古今谈》2010,(3):57-59
《聊斋志异》是我国文学园中一枝奇葩,被国人誉为文言短篇小说之王,不仅在我国文坛独树一帜,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正>班固出身儒学世家,自幼接受父伯教育和熏陶,九岁便能文诵赋。班固的父亲班彪当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学者,好多人都前来拜他为师或与他探讨学问,受父亲朋友辈学者的影响,班固开阔了眼界,学业大有长进。班彪晚年潜心续写《史记》,受父亲影响,班固也开始留意汉事。  相似文献   

16.
西域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域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荣新江东汉初,班固著《汉书》,始立《西域传》。他给“西域”下的地理定义是:“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表明所指为今新疆南疆地区。但《汉书·西域传...  相似文献   

17.
甘博源 《丝绸之路》2011,(10):71-72
《归去来兮辞》与《归田赋》在主题思想上一脉相承,创作构思如出一辙,艺术手法亦有颇多相似,表现出鲜明的继承性。而相比《归田赋》,《归去来兮辞》全面描写了山水田园之乐,特别是躬耕生活首次进入文人创作之中;隐逸思想更加成熟,人生追求诗意化、哲理化;艺术水平达到物我同化、真淳自然的圆融境界,体现了六朝辞赋对汉赋在思想内容拓展和艺术手法提高方面的发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18.
论叶燮及其《原诗》李泽淳叶燮是我国清代初年的一位重要思想家、美学家,也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叶燮的《原诗》,不仅在有清一代的诗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后期,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比较系统的一部文艺美学专著。它不仅远远地超过了...  相似文献   

19.
尹湾汉简《神乌赋》与禽鸟夺巢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96年第8期发表了《江苏东海县尹湾汉墓群发掘简报》,还刊有《尹湾汉墓简牍释文选》及《尹湾汉墓简牍概述》两文。其中有《神乌傅(赋)》竹简21枚,是继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唐勒》佚赋残简及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楚辞》及辞赋残简后的又一辞赋新发现,对研究古代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整理组撰写的《尹湾汉墓简牍初探》认为《神乌赋》:“其风格跟以往传世的大量属于上层文人学士的汉赋有异,无论从题材、内容和写作技巧来看,都接近于民间文学。此赋以四言为主,用拟人手法讲述鸟的故事,跟曹植的《鹞雀赋》和敦煌发现的《燕子赋》(以四言为主的一种)如出一辙。”裘锡圭先生在讨论《神乌赋》的专文里,对这一说法作了更为详细的论述。二文指出《神乌赋》的民间文学特点这一事实很重要。《神乌赋》多次引  相似文献   

20.
汉赋与汉代画像石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一时代环境中的文化现象,呈现的是不同切面的结构整体。汉赋和汉代画像石刻,就是这类实例的典型。从西汉中期到东汉末年,是辞赋的时代,也是画像石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二种艺术都经历了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汉赋盛于汉武帝时,积至成,宣年间,进御之赋,已达千余首,仅《汉书·艺文志》所记赋就有九百多篇,今虽百不余一,但其洋洋大观,史籍有载。画像石刻最早出现于西汉后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