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唐末,钱镠平定江浙有功,唐昭宗任钱镠为镇海节度使。公元907年,后梁封钱镠为吴越王,自此钱氏吴越国成为偏安一隅的小国。钱镠为一世祖,其后为钱元瓘,钱弘佐、钱弘倧、钱弘俶,历三世五王,前后凡七十一年。  相似文献   

2.
"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2期载有黄涌泉、王士伦两同志的"五代吴越文物——铁券与投龙简"一文,文中谈到钱氏铁券的流传历史。原文说:"千余年来,铁券也有一段曲折的流传历史:吴越王钱弘俶(钱镠四世孙)降宋后,铁券送入汴京内府,至宋末兵乱,沉没在渭水,经过了五十六年又被渔人捞得;之后,由浙江台河的钱家子孙购去,几百年来收藏嵊县长乐镇钱氏祠堂里。"  相似文献   

3.
五代时吴越国王钱镠,字具美,浙江临安人.他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占据了苏浙闽一带的十四个州、军(包括浙江省全境,及福州、苏州等地),建立了吴越王国.他和他的继任者在八十余年时间里,安定地方、修筑海塘、建设杭州城、兴修水利、发展同外地的贸易,促进了江浙一带的经济繁荣,为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近年来,为了借鉴钱镠治理地方、发展经济之道,综合开发临安的人文资源,振兴临安的经济,临安县委、县政府、县政协很重视和提倡钱镠的研究,指定专人负责有关的学术活动.并于1991年1月由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牵头成立了钱镠研究会筹委会,并很快着手开展活动:一是与县文化局协作,在全县范围内征集吴越国的文物史料;二是与海内外的钱氏后裔进行广泛联系,组织本地和外地的学者撰写有关学术文章.  相似文献   

4.
谢芳  陈华文 《民俗研究》2016,(2):112-122
两宋时期衍生出大量有关钱镠的传说并逐渐形成一个传说群,记载于各类文献之中,其传说内容涉及钱镠的生平、创业、为官、暴虐等方面。北宋是钱镠传说的发展时期。北宋前期出现的大多是有关钱镠的巫鬼异象传说,北宋后期钱镠传说开始趋向民俗化。南宋则是钱镠传说体系的成熟时期,此时钱镠传说体系完整,出现了有关钱镠的传说群,其传说内容、形式进一步趋于世俗化、传奇化,与民众生活越发贴近,同时一个以杭州为中心的传说圈逐渐形成。文献记载中的钱镠传说呈双线发展,钱镠传说的产生和流变与相关历史事实、现实社会状况、民众心理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倪亚清  张惠敏 《东南文化》2016,(4):38-42,2,68,129
2001年9月浙江省临安市文物馆组织清理了一座唐五代时期墓葬。墓葬平面略呈船形,为多耳室、多壁龛的券顶砖室石门单室墓。随葬器物以越窑青瓷器为主,有少量的银器和铜钱。墓葬年代早于临安青柯五代墓、晚于临安晚唐钱宽水丘氏夫妇墓。墓主人应为五代钱氏王室成员或功臣,很有可能为钱镠第二子钱元玑墓。该墓的发现为研究五代十国时期墓葬形制、越窑瓷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从时间上看,吴越地区在唐末五代的筑城是以钱谬在世时的887~893、896~909两个时段为集中发生期,以军事防御为主要目的开展的,前段为钱镠身为杭州刺史的自固之举,后段是兼领镇东军后权力深入属州的需要;从地域上看,所筑的城池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北部,这和吴越与吴国紧张的对峙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出钱氏在吴越地区北部及西部存在着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倾斜,此举进而促进了区域中心城市由越州向杭州的转移和浙北地区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钱镠诞辰1156周年,也是他的孙子钱弘椒纳土归宋1030周年。一千多年前,吴越国的开国之君钱镠实行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兴修水利,重视农桑,开拓海运,发展贸易,体察民情,服从中央,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难得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不仅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奠基人,而且还是今日“长三角”繁荣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8.
太庙王陵在临安锦城镇中心位置上,有一座太庙山,这里葬着一位临安土生土长的政治家军事家、五代十国时吴越国的创建人——钱镠(公元852年——公元932年)。  相似文献   

9.
张鸿鸣 《文献》2023,(1):117-130
清代流传一种所谓钱镠银质投龙简拓本,其状如方牌、周环龙纹。此种投龙简拓本形制与告文多有破绽,实系伪刻。考其原型为郭琇修、屈运隆纂《[康熙]吴江县志》中著录的顺治元年太湖所出钱镠投龙简。据方志著录而伪刻的投龙简,影响了其后所修方志,并进入多种金石目录、总集,此后屡经学者引用、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罗振玉旧藏的吴越国投龙玉简,是根据伪作银质投龙拓本进一步加工作伪的产品。  相似文献   

10.
经学研究是钱穆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尤其是经学的今古问题。《国学概论》是钱氏早期经学研究的代表作。今敢就钱氏《国学概论》中所涉“今”“古”概念之运用提一商榷。钱氏今古观之误莫不在于固守先秦诸子晚出今之论;《概论》之弊,要不出“泛化”亦即混淆今古之争。究其原委,思想渊源系出于他对先秦诸子学的社会性质之认识,即先秦时“字已有古今,而实贵族、平民间一大分野也。”此说虽新意可喜,然不切历史事实之真相也。  相似文献   

11.
《湖南文史》2012,(10):42-42
历史上,钱氏人才辈出。仅仅在现当代,钱氏就涌现出钱玄同、钱穆、钱基博、钱钟书、钱钟韩、钱仲联、钱稻孙、钱理群、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永健等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12.
陈引奭 《风景名胜》2009,(11):34-35
荣兴堂上陈列被誉为临海钱氏三宝之首的钱氏铁券(复制件)。铁券为唐昭宗皇帝所赐。券上原刻有诏书333字,全部用黄金镶嵌。初供于杭州钱氏祖庙,再藏钱景臻之驸马府,后随大长公主携藏于临海。宋代诗人陆游曾观而跋之:"余年十二三时,尝先太夫人于台州得谒见大公主,铁券尝卧内,壮如筩瓦……。"  相似文献   

13.
<正>无锡钱氏丹桂堂一脉属于堠山城西支永义派,秉持着读书仕宦的家世和家风,几代人都有读书、从政、教书的经历。其中,几位钱氏子弟在科举之路取得了功名,对地方政治和教育都有积极的影响。作为一代文史大家,钱基博晚年整理了《丹桂堂钱氏家谱》,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家族史文献。钱钟书更是成为中国近现代具有标志意义的学人,终其一生保持着读书人的本色,这些对当代家风传承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证,乾隆皇帝之生母,并非汉人"钱氏",乃京畿宝坻县汉人彭氏所生之女,生父是满人钮祜禄氏凌住。由于凌住及其上辈有汉人血分,因而此女的汉人血分也较多,她与雍亲王胤禛所生之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也有汉人血分,而且其汉人血分稍多于满人血分,并有少量蒙古血分,是满汉蒙混血。文章认为,留存于现今的雍正帝册封弘历生母为汉人"钱氏"的谕旨资料,疑问颇多。之所以谕旨中出现"钱氏"字样,实际情况当是,面承雍正帝册封嫔妃口谕的贝子允祹,因速记、简写受封者钮祜禄氏为"钮氏",字迹潦草,交官吏撰拟谕旨草稿,形近而讹,误写为"钱氏",草拟册文,也沿用"钱氏"二字。在将册封文镌刻于"金册"以赐予受封者时,才发现误写,主管此事的允祹难辞其咎,因而在册封嫔妃之事上因"误写妃姓"而被惩罚。乾隆生母为汉人彭氏所生一事,也是清廷虽禁止满汉通婚而实际存在满汉结姻的较重要史实。  相似文献   

15.
1983年年初,杭州市南星桥凤山道口附近的江城路立体交叉桥施工现场发现五代钱氏捍海塘遗迹。同年7月24日至8月20日我所派员对这一重要遗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区位于江城路立体交叉桥北引道的南端(图一)。先开一条东西30、南北5米的探沟,然后将探沟以南至北主桥的三角形地带的海塘遗迹全面揭开,发掘总面积450平方米。这次发掘,基本上弄清了钱氏捍海  相似文献   

16.
钱谦益史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特色之一是援“经”入“史”,即以经学为辅助手段,通过经史之辨以求史,此实为清代史家治史之一重要方法,钱氏实开此学术风气之先驱。特色之二是对于“时学”加以批判。钱氏对“时学”之批判,乃与当时国运联系起来,实欲以学术救治社会。钱氏史学贡献甚大,治史莫可偏废。  相似文献   

17.
刘雯汇  陈小荣 《神州》2020,(1):22-22
《关中丹阳钱氏族谱》一书中详细记载了钱氏家族自发源起,历代的名士与人物。他们不仅影响了本家族的命运,而且对所处的社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秦末隐士钱产和纳土归宋的钱弘俶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而《族谱》对于其人其事的记载,有部分不见于传世文献,极大地补充了史料内容,使我们对于他们能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现存单卷本《明史断略》,作者署名钱谦益。另有同名四卷本,署名彭而述。两书内容基本相同。有人认为是彭而述对钱著进行了评点与续写,两书相同的部分是彭氏抄袭钱著的。实际上,彭而述撰写《明史断略》是毋庸置疑的。而题名钱谦益所作《明史断略》则从史观、所载史事、人物事迹上与钱氏及其所载大相径庭,显然非出自钱氏之手。署名钱氏单卷本《明史断略》是彭氏《明史断略》抄本的残本。而《明事断略》则是在抄写署名钱氏本的基础上,以自己对史事、人物的认识改窜原文而成。  相似文献   

19.
钱谦益,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才华横溢,学识过人,然人格却呈极度缺失状态。通过分析钱氏人格缺失的主要表现,可得出,封建体制的腐朽衰微及明末商品经济的初步发展导致社会大环境的极端腐化堕落,是钱氏人格缺失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20.
作为乾嘉考据学的巨擘,钱大昕在历史考据学,尤其是对历代正史文献的考证成果丰硕,其考证的方法与成就均对后来的研究者有着很大的启发,学者对此已有较为充分的认识。笔者因修订点校本《新唐书》之机,全面核查了钱大昕对《新唐书·方镇表》的考订文字,发现钱氏是第一位全面系统地考订《方镇表》并取得重要成果的学者,其部分结论应当为我们的修订工作所吸收。同时我们也发现钱氏的考证存在固泥之嫌,对史料的处理也有不当之处。这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钱氏历史考据学专题进行深入研究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