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冰心老人以99岁高龄去世时 ,我曾感伤地哭叹 ,又一位如灿烂繁星照耀过文坛的文学大师离开我们了!天意何酷?她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发表第一篇小说以来 ,这80多年 ,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作家们 ,哪个没有受到她那感情真挚美而朴实的文学哺育?60多年前 ,我第一次读到《寄小读者》 ,背诵那如诗如画如母亲如长姐在殷切叮嘱我们的美文的感奋之情 ,依然记忆犹新 ;遗憾的是我读冰心老人的书虽然很早 ,和她来往却很晚 ,这是我曾经在1957年至1979年之间离开文坛22年 ,长久无缘接近这位文学巨匠。1985年由于她…  相似文献   

2.
《尼山萨满》是满族惠赠予世界的一篇极为优秀的"萨满教文学"。我作为一个专攻满洲语的日本人,奇缘般地比较早地接受了这篇文学的魅力。但我生而不敏兼有怠情,既无语言学之能也无文学之才,因而我的理解实只限于我学力所能的范围之内。即使这样,这篇作品之扭力本身还是紧紧地萦绕着我的心田,不能离去。以下便是我读《尼山萨满》的一些感想。因水平所限,愿就正于方家。尼山萨满是"尽职的巫女"之义。她为追寻已死的色尔古代费扬古的灵魂,竟敢赴阴间与阎罗王的亲信蒙古勒代斗争,机智、巧妙地从他手中夺回了少年色尔古代费扬古的性命。这…  相似文献   

3.
我和林湄女士结识是在1994年在瑞士召开的欧洲华文作家协会年会上。在此之前,我在西班牙的寓所已拜读过她的许多作品,耳闻她的芳名及奋斗史,对她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奋斗而成为海外知名的华人作家深感钦佩。此次年会,不仅得缘能与她相识,而且成了莫逆之交。年会以后,我们经常相互拜访,也频繁通信。我对她的身世及创作史越来越了解,对她的作品也越来越熟悉和喜爱,对她的人品也越来越敬重。林湄女士原名林梅,原籍福建福清,出生于泉州的一个华侨世家。她的母亲对诗文不仅酷爱,而且颇有研究,这对林湄从小就喜爱文学很有影响。读小学时,她就曾两次…  相似文献   

4.
一 1980年春天,丁玲在北京协和医院作了乳腺癌的切除手术。夏天,她应江西省有关部门的邀请到庐山疗养。这时候,我为参加全国高等学校文艺理论教学学术讨论会,也上了庐山。她知道我要上庐山,便让女儿和女婿托我把家里九寸黑白电视机捎去。送去电视机的时候,我告诉她:“我的同学当中有人读了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你关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重印前言》,很有意见,说你为什么直到今天还要强调自己对毛主席的那种感情,如说这本小说也是为他老人家写的呀,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是怀着战士冲锋时的那种感情,喊着‘为了毛主席,冲啊!’等等。人家…  相似文献   

5.
有的人你一经接触,就有阅读她的愿望。是她的声音、相貌透着一种气质,还是因为她的谈吐很有个性?梅娘给我的最初感觉就是这样,尽管她已75岁。在与梅娘的交往中,我读了她送给我的《梅娘小说散文集》(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北京社科院张泉先生著的《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和有关介绍梅娘的文章,于是也就有了我与这位四十年代被冠为"南玲北梅"之一的女作家--解放后却一直被湮没了的"右派"知识分子的交谈。  相似文献   

6.
“二苏大”与中央苏区文艺──访老红军胡德兰刘云老红军胡德兰,是赣东北苏区和红十军创始人之一邵武平的爱人和战友。1993年春我拜访她老人家,请她谈谈在中央苏区的经历和见闻,她很高兴。先后谈了十余次。她虽已88岁高龄,但精神很好,记忆力也很强,她谈革命斗...  相似文献   

7.
冰心老人为我刊题词李德我从小就是个“冰心迷”,现在仍是个“冰心迷”。请冰心老人为我刊题词是我多年的心愿。因她年高多病,实在不好打搅,便拖延下来。但终于还是忍不住而给冰心老人写了封信。不料很快就收到了老人家的题词。我惊喜、感动之情是不言而喻的。望着那端...  相似文献   

8.
王劲飞 《南京史志》2010,(10):27-29
生命不能承受之爱婷婷今年17岁,在示范高中读高三。她曾陪同学来过几次诊所,所以跟我挺熟。一个周末的下午,她自己来了,稳稳地坐在椅子上,不像是来玩儿的。看她欲言又止的样子,我猜她是想跟我谈点什么。于是我问:  相似文献   

9.
周幼马 《纵横》2011,(5):4-7
今年5月29日,是共产党员宋庆龄同志逝世30周年纪念日。我的父亲马海德和宋庆龄有着半个世纪的友谊;我作为宋庆龄晚年的摄影师,陪伴了她老人家的最后十年。宋庆龄是我最敬重的人。特撰文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中国文坛有一种声音在表现着诗坛的寂寞,也有一种声音在表现着文学阅读与诗歌难以消除的隔膜,然而,当我在新千年春季,一个万物复苏的起步之初,捧着《我的河流》时,诗作者阿霞在诗坛的寂寞和在寂寞中追求的执著却感动了我这颗曾经为诗痴迷的心,既而在她灼热的诗行与颤动的激情中感知了她对诗的一种坚守。 阿霞的诗,如同她本人的气质一样,字里行间透出一股轻灵、飘逸、略带沉思和大气之美,既有女性的温柔婉  相似文献   

11.
姑奶奶进城     
我有一个姑奶奶——不是老婆的尊称,是我父亲的姑姑,我除了叫她姑奶奶不能叫别的。前些日,在改革开放3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专程把老太太从乡下接到家中表达孝心,也让老人家切身体会一下小康生活。  相似文献   

12.
从香港刚一到家,才知97岁的老母亲已在病危之中,没过几天,她老人家便温然去世,这对我是一个严重的打击.我异乎寻常地敬爱我的母亲,她也难以想象地疼爱自己唯一的女儿.几十年来我们母女相依为命,经历过种种痛苦和劫难,也享受过种种欢乐和幸福.一旦我心中有了苦恼和悲伤,唯有她能理解.即使我闹脾气,却总会得到她的原谅和抚慰.所以在她面前我永远是一个娇憨任性的女儿.现在她突然离我而去,空荡荡的屋内只有我孓然一人,形影相吊,感到出奇的孤独,怎不使人悲痛欲绝!痛定思痛,辗转反侧,以致我常常会从梦中哭醒.  相似文献   

13.
我的祖屋与胡适的妻子江冬秀之故居——安徽省旌德县江村,距离不过十华里。抗日战争期间,我母亲在江村读中学,曾接触过江冬秀的家人,事后她告诉过我许多关于“胡、江”的婚缘轶事;最近,我回乡探亲,有机会听到本家叔伯叙述胡适与江冬秀夫妇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满族研究》创刊十周年感怀王光迅今年是《满族研究》创刊十周年。在这些日子里,我总想写点东西来纪念她。说起来,我与她的缘分是很早的。1982年,我是一个国营无线电厂的青年工人,由于自幼热爱历史,工作之余搞些地方史志的研究。后来,涉及到民族语的问题,我写...  相似文献   

15.
走近邓散木     
崔陟 《收藏家》2000,(4):54-57
还是读初中的时候,我在北京市少年宫金石书法组从刘博琴先生学艺,知道了邓散木先生的大名。也许是离着老师近,距邓先生远的缘故,对他老人家只是闻名而已,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在以后的日子里,虽然了解有所增加,但仍停泊在肤浅二字周围。直到今年,我做了《邓散木书画选》一书的责任编辑后,才开始走近邓散木。他的成就与人生的历程,足令我瞠  相似文献   

16.
韩宗琦 《百年潮》2007,(11):29-33
1976年初,周恩来总理逝世后,我经历了终生难忘的几个日日夜夜。此后很久的一天,我接到邓姨(因为邓颖超和我母亲的关系,从小我就称她为邓姨)的通知,要我去向她汇报那几天里我为总理所做的事情。我如实详细地向她老人家作了汇报。她听完后问我,“是谁安排你去做这些事情的?”我告诉她,除了主持医院的悼念会是领导安排的以外,其他诸事都是我自己主动去做的。我也如实汇报了当时并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而是不由自主地认为这些事似乎就应该是由我去做的。  相似文献   

17.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记得我还是大巴山里的一个小小少年的时候,读了这两句诗,就对关山有了梦一般的神往。冥冥中仿佛有一种无法解释的神秘力量进入我命运的足迹里,阳春三月,我在大西北从戎二十余载后,竟又从陈仓赴任张家川人武部,途中又正好要翻越连结秦陇两地的关山。《木兰辞》中的关山,并不是我要翻越的关山,这个常识我当然具备,但她与我少年时代想象中的关山并不矛盾,我向往关山,也钟情与关山同名的这座山,因为她又和我的人生之路联结在了一起。我同前来接我的战友张荣忍,乘北京吉普,出陈仓之北,过千阳,走陇县,折向关山之西而入…  相似文献   

18.
我国早期著名的戏剧艺术家和戏剧教育家余上沅先生逝世已经20多年了。笔者和余上玩是邻居,对他的生前事了解较多,现综述于后。 上沅是湖北沙市人。1897年生,自幼爱好文艺,醉心戏剧。1920年就读北大,专攻西洋文学,1923年和梁实秋等赴美进修。两年后回国。他曾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我为什么要学戏剧?》的文章,叙述自己学戏剧的缘由:“许多朋友很疑惑为什么我要学戏?其实这也用不着详细解释,简单一句话:因为我爱‘她’。我在武昌念书时对政治的兴趣非常浓厚。……谁知一到政治中心的北京,我反而和文学结了婚。…  相似文献   

19.
1987年,我母亲白定璋<日本归侨>因身体不好闲居在家,我们姊妹便经常找一些书报给她老人家消遣度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介绍琼瑶一家的文章,年过七旬的老母越看越激动,忍不住对我们说:“嘿!想不到琼瑶就是当年随她父母逃难到剑河的那个凤凰小姑娘哩!”于  相似文献   

20.
正在2015年12月18日镇江三国演义学会年会暨三国演义研究论坛上,当王玉国会长报告原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长、研究员、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陈辽先生于12月2日因病逝世的噩耗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就在几天前,我还在有关报刊杂志上阅读过陈先生的几篇文艺评论文章,当时心中还暗自庆幸他老人家耄耋之高龄了还依然"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一)呢。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