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瘴气研究是目前环境史、疾病史研究的热点,但以往研究没有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南方的环境疾病被一致书写为"瘴",而不是别的某种表述?"瘴"原作"障","障"字在东汉中后叶(127-200年)已具备描述环境疾病的功能。"瘴"字则可能出现在西晋至南朝刘宋初年的一段时期,或许是从"障"的俗字——""演变而来。从字源、字义与文字的表达意象来看,"障气"之"障"凝结了空间阻隔意象与边疆意象,这一概念的生成与广泛使用,则体现出中原汉文化强烈的地域意识。  相似文献   

2.
汉代石门障的考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门障是汉代北方的一座军事障城,汉以后废弃不用。对障址的考证,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我们在阴山南北的长城调查过程中,有幸找到了石门障遗址。本文除了要印证史书的记载,再就是探讨石门障是否是秦汉长城(即蒙恬所筑秦长城,汉以后又延用)的组成部分? 石门障与汉光禄勋徐自为所筑“城障列亭”是否有关? 现将有关考察和分析归纳报告如下。一、关于石门山和石门水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著作《水经注·河水三》写道:“河水又东流,石门水南注之。水出石门山”。《地理志》曰:“北出石门障,即此山也……其水自障东南流,迳临沃城东,东南注于河…  相似文献   

3.
都元国考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粤地条中说:“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设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颜师古注曰:谌音士林反),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公元前140至87年)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  相似文献   

4.
近30年间,中国辽吉两省、朝鲜西北地区相继发现了"列燧"遗址,主体性军事类障塞、中枢性行政类城址和附属性保障类遗址等重要的长城障塞遗址,累计调查发现的障塞数量规模已相当可观,为我们进行燕秦汉辽东长城障塞量化统计分析,创造了基本的条件。本文通过量化统计得出:目前在总长约1081公里的辽东长城障塞线上,共发现"点线式"障塞结构、"线段式"短垣结构和"线条式"长垣结构三种构筑形式;其中障塞结构遗址162座;"线段式"短垣结构遗址3道8段;"线条式"长垣结构长120公里。使我们对燕秦汉辽东长城障塞的地理分布、障塞类型、设置规律、建筑特征、历史分期等方面,初步有了一个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5.
秦朝大将蒙恬。在银川黄河东岸兵沟修筑的军事要塞浑怀障,是宁夏最早的边城建设,距今已有2220年的历史。这座建筑年代久远,建成后又历经836年的边塞军城,在秦汉时期建设的障城中并不多见。浑怀障的名字,虽然从汉代至清代,许多重要的地理学著作都有记载。但时至今日,这个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历史地理学专家才对浑怀障有关情况有所涉猎,宁夏的一些历史学著作和文章也才开始提出秦时北地郡在宁夏有四县两障,  相似文献   

6.
汉徐闻港地望历史地理新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汉班固撰《汉书&;#183;地理志》有一段著名文字,指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经过的国家和地区。其日:“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湛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自武帝以来,皆献见。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范恩实、肖景全等先生提出的汉代辽东郡的各条障塞、烽燧线是发挥着军事守御与交通联络双重作用的边疆地区镇戍网络以及在沈阳、抚顺两地间发现的辽东列燧是应援玄菟郡而修建的交通传烽线等观点,提出明确反对意见:一是"烽燧线"或"传烽线"定性与田野调查实情不符;二是不能用中国晚期长城长垣标准来套搬中国早期长城障塞形制;三是通化赤柏松城址为典型的汉城规制非"土著城寨";四是辽东障塞线与《史记》、《汉书》等史籍文献中长城记载相印证。结论是辽东障塞线性质就是早期长城。  相似文献   

8.
三、浑怀障军城的结构及设施 唐朝初年.随着大规模战事的结束和西北少数民族关系的改善.加之自然环境的变化.浑怀障的军事作用逐渐减弱.武德五年(622年).唐廷将设在浑怀障的灵武县治迁往胡城(今青铜峡市东北).浑怀障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9.
1.7 号障址 2.5 号障址 3.筑于山谷草地上的边堡遗迹(乌兰坝一段) 4.8号障址 5.好布高界壕遗迹 6.7号障址城垣遗迹衣)34卜5,弓51.7号障址2津址3几筑于山谷草地上的边堡遗迹(乌兰娜山让.JJ障号内‘ .月O坝一段)4 .8号障址5.好布高界壕遗迹临潢路边堡界壕遗迹~~  相似文献   

10.
《文博》2017,(2)
在初唐至高宗、武周时期,统治者上层鉴赏书画成风。当时书画的立轴,称为障(包括画障、图障、软障等)。统治者上层在鉴赏立轴(挂轴)书画时,其展示方式最少有三种:一是让人用"丁"字形竿或鸦叉(丫叉)悬挑立轴书画直接展示;二是在曲江盛会或贵族的宴会上,以"丁"字形竿或鸦叉悬挑立轴书画挂于架子上来展示;三是让侍女用"丁"字形竿或鸦叉把书画立轴悬挑起来挂在庑殿的横梁上来展示,这在公主墓或高等级墓壁画中多有反映。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手工业行会的演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代中国手工业行会的演变王翔在中国手工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行会制度,曾经对城市工商业的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它已经越来越成为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桎梏。近代以后,手工业行会的演变,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笔者拟运用一些新的史料,探讨手工业行...  相似文献   

12.
边吏,系指边疆地区官吏,在本文中仅特指边郡太守(相)和边疆民族地区特设管理机构的最高长官,如西域都护、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度辽将军等。两汉的边吏虽然在待遇上和相应的内郡官员同级,有些甚至更低一些,但由于他们任职于边疆或民族地区,其职责与内郡官员有所不同,不仅要理民政,而且还要担负起保卫边疆的责任。《汉旧仪》所载“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障塞、峰火、追虏”即言此。边吏是边疆地区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  相似文献   

13.
艾冲 《西夏研究》2022,(3):74-80
辽朝在其西南边境配置以“威塞州城”“金肃州城”“唐隆镇城”为代表的重要城镇及其他城邑。其所构建“障塞”或“边城”防御工程自然分布于上述城镇所在地带。金肃州城即今达拉特旗南缘康家渠村古城,唐隆镇城即今准格尔旗南部纳林河古城,威塞州城即今包头市九原区的敖陶窑古城。据此推论,辽朝“障塞”延伸于今准格尔旗纳林河古城西侧、今达拉特旗康家渠古城南侧的东胜梁高地,并向西北延伸,随着辽夏边界的弯曲而转向北方,抵达与今包头市九原区的敖陶窑古城相望的黄河南侧终止。在达拉特旗南部与东胜区接壤的地带新发现一道古代长城遗迹,应该就是辽朝新建的“障塞”;而从南自今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纳林塔村、北达今达拉特旗白泥井镇敖包梁村的古长城遗迹,应是辽朝在战国秦长城基础上予以修复而利用的“障塞”局部段落。  相似文献   

14.
孝义古城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县城南临孝河,由于长期洪水泥沙的淤积,河床逐年抬高,古城就受到了洪水的威胁,并累受淹城之害。为了防范洪水灾害,先人们最早在“西廓门外筑横堰障水北行,使不为城害”,这就是护城西堰的雏形,但其始建年代无考。本文简述了孝义古城护城堰的沿革。  相似文献   

15.
尖首刀是先秦时期刀币系统中铸行最早的货币。其币形的演进特征与流通空间的变化大体相对应。尖首刀流通区域的范围较广,且区域内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这一流通区域的形成与演变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地理的分布格局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郡在设置之初就与边地有着密切的关系,传世文献中《史记》最早出现"边郡"一词。边郡成为秦汉一个习见的概念,它的认定是要有一定标准的,必须有"障徼"等边防设施才能称为边郡。边郡意涵其实有广义狭义之分,有时并不能严格按"有障徼"的边境线所在来划分界定。边郡与内郡的众多差异中,生产方式的差异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些差异影响到人们的习性风气。在中国领土幅员初步成形的时期,秦始皇、汉武帝在位时有过两次大的开边扩土的浪潮,这也是边郡设置的两个高潮,设置过众多的边郡。  相似文献   

17.
湖南常德地处洞庭湖滨,历来水患频仍,严重威胁着广大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八官祟孝垸是鼎城区(原常德县)第二大堤垸,总面积38.29万亩,耕地面积16.66万亩,人口 12.2万.八官障是清朝时官修的八个小障的总称.1954年治理西洞庭湖以后,八官障和祟孝垸合并,统称八官崇孝垸.  相似文献   

18.
在旧社会的许多行当中,可能码头上的江湖气、行帮色彩是最浓厚的了。武汉老码头不仅帮派林立,而且帮内有帮,派内有派,门户森严,错综复杂。这既与这个行当处于社会下层地位相关,也与其本身的形成、结构、演变及其生存的复杂背景相关。  相似文献   

19.
沿河西走廊西行,逶迤绵延的古长城是西行路上引人注目的壮阔景观。河西的长城,有汉长城和明长城。汉长城是以壕沟代墙,明长城则是筑墙为障。汉代称长城为“塞”。汉武帝时,骠骑将军大败匈奴之后,汉王朝为了巩固河西,“隔绝胡与羌之路”,便决定“筑令居(在今永登县境内)以西”的边塞亭障。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前完成黄河以西至酒泉的边塞工程。汉代修筑长城的原则是“察地形、依险阻、坚壁垒、远望侯”。凡经过平川戈壁的地段,一般都由壕、壕、上所筑烽燧、烽燧与亭障相连而构成。如山丹境内长约六十公里的一段,全线皆以壕沟代…  相似文献   

20.
旧时,陇东人在娶新娘途中,凡居住在娶新娘途经路边且和新娘婆娘有亲友关系的人家,都要在大门前路上打一道彩子,即简易彩门,形似今日的横幅。在彩子附近支起一张桌子,放几条凳椅。待娶新娘的人马到来,一一通过彩子后,主人便热情招待。先请所有娶亲送女者入座。接着,端几碟炒菜,提出烧好的黄酒,除新娘外,每个人都要喝酒吃菜,也有以米汤代酒者。吃喝罢,娶亲者对主人表示感谢,主人则说些恭喜话和吉利话,然后,在欢乐的唢呐声中告别。打彩子是亲朋挚友对娶新娘人家的祝贺和接风洗尘,是古代障车习俗的传承演变。据《唐会要》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