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国部是辽时居住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流域的五个部落,关于五国部的居住地、名称、五国部与辽朝、与生女真完颜部的关系等问题,学界论述较多,其中尤以五国部的族属问题争议较大。结合史料对五国部物质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判定五国部是原靺鞨部落的组成。  相似文献   

2.
程弓 《黑龙江史志》2012,(12):33-36
<正>4.辽代的冰雪丝绸之路4.1五国鹰路——海东路距今1000多年前的辽王朝初期,在唐黑水路和辽契丹道的基础上,黑龙江地区逐渐形成了一条海东路,史称"鹰道——五国鹰路"。辽代的这条"鹰路"指的是上京临潢府——黄龙府——五国部交通路线。辽时称生女真部以东地区,渤海国黑水靺鞨后裔,即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以北以东,松花江及黑龙江下游散居的土著部落为"五国部"。辽属国、属  相似文献   

3.
松花江下游奥里米古城及其周围的金代墓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辽代的五国部是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吉五部的总称,是我国历史上女真族在松花江下游、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内所建立的五个大城落,是当地少数民族活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  相似文献   

4.
直至不久以前,远东中世纪民族共同体五国部及其文化问题,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外国的刊物上均未成为专门研究的对象。文献资料对这一民族共同体的记载颇为简略。五国部位于满洲的东北部,东接太平洋。“十世纪时,五国部(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吉)臣服于辽。然而,这种臣服往往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所有五部并非依附于契丹政权”(Е·И·克恰诺夫:《十一世纪的女真族》,载《西伯利亚考古文集》,诺沃西比尔斯克,1966年)。文献资料还可以证实,铁骊国位于这些部落的北面(叶隆礼:《契丹国  相似文献   

5.
1989年春,汤原县发现一座辽墓,出土了瓜棱壶、马镫、铁镞等49件文物,丰富了佳木斯地区辽代五国部的实物资料和信息,对于了解辽代五国部文化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的黑龙江西部地区曾为契丹二十部族放牧之地,辽朝在此建立过泰州等行政设置。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对于这一地区的辽代遗存,除了资料性的报导以外,鲜有系统论述者。本文在对这一地区的辽代墓葬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针对墓葬的年代、墓主人的身份及族属等相关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指出这批辽代墓葬分别属于契丹人、汉人以及有可能作为室韦等北方部族的遗存。  相似文献   

7.
恤品河窝母艾谋克印属地本在今绥芬河地带,该印在黑龙江边嘉荫县被发现,此地在金代属于蒲与路,异地发现此印与部落迁徙移动有关。恤品河窝母艾谋克印被视为金代恤品路下辖,另《金史》载有“窝谋罕”首领、“窝谋海”村,与窝母艾实同音异写。“窝谋罕”“窝谋海”属于五国部胡里改,由此反映出辽金五国部、五国城的相关历史,以及胡里改路的地域范围等,恤品河窝母艾谋克印背后历史可以再挖掘。  相似文献   

8.
辽代女真属国、属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契丹统治者在女真、五国部地区依据各部落集团和各部族社会发展的水平 ,设置了具有一定羁縻统辖性质的不同层次的属国、属部。从辽朝对女真各属国、属部的统辖关系特点看 ,大致可分为三个地区、四种统辖制度 ,即系辽籍女真地区属国、属部的两种统辖制度、生女真地区属部的统辖制度、五国部地区属部的统辖制度。充分体现了辽朝“因俗而治”的治国方针 ,从而实现了辽朝对整个女真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上的有效统治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一般认为辽代鹰路起点在黄龙府,这一方面源于五国部隶属于黄龙府都部署司的记载,另一方面也有东北与中原交通路线走向的影响。然而,五国部在后期受东北路统军司管辖,同时,辽代政治中心与其他中原王朝相比也存在特殊性。在此认为,辽代鹰路起点应为宁江州,首先,宁江州处于辽与生女真的边界之上,有榷场存在,属于交通枢纽。其次,宁江州先后隶属于黄龙府都部属和东北路统军司,这与五国部及鹰路的管理变化相契合。再者,宁江州处于辽都城上京、春捺钵地点长春州的直线上,而且毗邻第二松花江,可由水路经第一松花江到达五国部。  相似文献   

10.
1988年8—9月,黑龙江水域发生洪水,墓群被淹遭损毁。洪水退后,佳木斯市文物管理站对该墓群被破坏的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共清理发掘12座墓葬。出土遗物70余件,包括陶器、铁器、铜器、银器等,器物组合丰富,特征鲜明。东辉墓群与绥滨三号墓地、永生墓群、奥里米辽金墓群、科尔萨科沃墓地地域接近,附近有较多同类型的遗址分布,其文化内涵与绥滨三号墓地有许多相同之处,应属于辽代五国部文化遗存。抚远东辉墓群的发现和发掘清理,为深化研究三江平原五国部文化的内涵增添了新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元史研究中,关于东北地区吉里迷人的分布地域及其族属,目前主要有这样几种不同的看法:A、吉里迷即乞列迷,“为元代居住最边远地区从事捕鱼的一支女真人”,“分布在近海口的黑龙江下游沿江地带”;B、吉里迷泛指金元时代“黑龙江下游的诸民族”;C、吉里迷即乞列迷,但在二者并举时,吉里迷则指库页岛的费雅喀;D、吉里迷是古亚语族,除分布于骨嵬岛外,“多与水达达等通古斯语族的部众错居在沿黑龙江下游两岸地区”。  相似文献   

12.
王明荪 《史学集刊》2005,24(3):56-74
金代东北及内蒙地区之府、州、县约为7府、35州(路、司)、90县,其承辽代之疆域,但政区经省并后,则设置较少,城市数亦应相对减少。但以考古资料而言,则金代城市有显发展,其数量约为辽代之二倍,以人口数而言,金代亦有明显增长,恰又为辽代之二倍,说明城市发展与人口之关系。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汤原县复兴遗址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兴遗址位于黑龙江省汤原县胜利多复兴村境内松花江左岸一级台地上,面积30万平方米。1999年笔者对该遗址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搜集一批文物标本。通过对地层及遗物分析、研究,并参考比邻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成果,得出遗址始建于辽代,属于五国部文化类型,金代该遗址被继续沿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贺文萍 《华夏地理》2008,(4):174-175
达尔富尔地区位于苏丹西部,由北达尔富尔州、西达尔富尔州和南达尔富尔州组成,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占苏丹全国总面积的约五分之一。它毗邻利比亚、乍得及中非共和国,是苏丹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这里生活着大约80个部落,主要分为“阿拉伯人部落”和“黑人部落”两大部落集团。前者为放牧骆驼的游牧部落,主要分布在该地区的北部;后者为从事农业的部落,主要分布在该地区的中部和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在远东历史的诸问题中争论最激烈的是阿穆尔河(译者按:即黑龙江)中、下游沿岸地区中世纪部落的族属问题。在研究考古发掘出的8~13世纪的某些民族遗存时,中世纪史的史家们至今未能形成一致意见。 关于古代阿穆尔地区居民的族属问题,史家们虽依据同一个材料却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甚至对一种考古文化,史家们也提出了不同的名称,如阿穆尔女真文化又称波克罗夫斯卡文化。 笔者认为:“考古学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昔日人类活动的客观画卷,以及对人类历史(指考古文化)作出科学、准确的阐述。若考古学仅从形式上对考古文化进行判断,就意味着失去了科学的方法论,而停留在物质形  相似文献   

16.
辽代中晚期史料中有大量对部落进行赈济的记载,这些记载一方面体现了辽代国家机构职能的健全,同时也反映出辽代中晚期契丹部落普遍贫困的社会现实。从契丹国家对部落赈济的情况入手,通过对契丹部族生活、国家制度以及自然环境变化等方面的探讨,对这一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辽代"黑龙江"并非指今天的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嫩江,而是指辽代庆州境内的黑河,即今天内蒙古的查干木伦河。辽代"黑龙江"名称的出现既源于契丹社会的龙文化和黑龙崇拜,又与辽道宗的汉化倾向以及庆州黑河的地域特征相关。金元时期,"黑龙江"的指称范围东移至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同时随着达斡尔人的北走而扩展至今天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地区。明清时期,"黑龙江"的含义延伸至今整个黑龙江,并与松花江和嫩江明确区分。"黑龙江"名称的出现及迁移反映了黑龙江流域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和中原文明的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8.
对于近代史学工作者来说,阿穆尔河沿岸地区早期中世纪的民族文化状况,不是一个新课题,在这一领域,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已经展开.对以往学者的著作研究分析表明,尽管这一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如:将统一的靺鞨文化区分为5种遗存类型,并试图将这5种遗存类型同编年史书中的靺鞨部落联系起来,同时将特罗伊茨基类型遗存同阿穆尔地区女真文化和渤海文化联系起来),但有些方面仍存在着争议,如史书上提及的中世纪阿穆尔河流域地理名称的具体位置;波克罗夫卡文化(或阿穆尔女真文化)载体民族的起源和族属;五国部的居住地点和他们的物质文化等等.  相似文献   

19.
干志耿男,1933年2月生,汉族,1957年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黑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馆员。撰有《论椤力象征物玉戚与骨朵》、《商先起源于幽燕说》、《商先起源于幽燕说的再考察》、《古代橐离研究》、《关于鲜卑早期历史及其考古遗存的几个问题》、《通古斯与通古斯的起源》、《靺鞨与黑龙江流域的靺鞨遗存》、《论辽代五国部及其物质文化特征》、《从民族与种族、语族关系看黑龙江各族的归属》、《室韦地理考述》、《辽朝北界考》、《松花江沿革考》等60余  相似文献   

20.
依兰,是黑龙江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辽金时期五国头城所在地。五国城文化是古代依兰地区长期形成的,以五国头城遗址为中心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本文结合依兰的历史对五国城文化的提出,五国城文化的内涵、外延、特征及保护、开发、利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