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龙朔三年(吐谷浑诺曷钵二十八年,663年),吐蕃攻灭吐谷浑,吐谷浑王诺曷钵和弘化公主逃往凉州,吐蕃占据了吐谷浑王国的全部土地,吐谷浑就此亡国.唐咸亨元年(吐谷浑诺曷钵三十五年,670年),唐高宗派大将军薛仁贵西征吐蕃,却最终兵败大非川,吐谷浑王国失去了复国的希望,吐谷浑王诺曷钵和其后代子孙从此再也没能回到故土.吐谷浑王国灭亡了,但其民族并没有随着吐谷浑王国的消亡而消亡,从唐、五代、北宋到元代,吐谷浑民族一直活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  相似文献   

2.
唐和南诏存在的时间基本相随,南诏的兴亡和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总体上看,唐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唐与吐蕃的纷繁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南诏持观望态度,时而臣服于唐,时而叛唐归附吐蕃。南诏利用唐王朝和吐蕃之间的斗争实现了在夹缝中割据,绵延二百余年。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20,(9)
正唐蕃古道是公元7世纪初随着唐蕃关系的日益密切而开通的,它是中原王朝与西藏高原吐蕃王朝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所开辟的"陇道""高平道""河西道""羌中道"以及"吐谷浑道"联通了中原地区与西部地区以及青藏高原,为唐蕃古道的开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贞观八年,松赞干布遣使长安,拉开了唐蕃关系的序幕。  相似文献   

4.
唐初,吐蕃崛起,至高宗时期占领吐谷浑、击败前来讨伐的唐将薛仁贵,对唐的威胁日益严重。失去了吐谷浑这一屏障,唐政府不得不在防御真空的陇右地区布置新军,仪凤二年置河源、积石和莫门三军,次年就对吐蕃发起大战,史称"青海之战"。本文考证了青海之战的时间和战役细节,并分析了唐政府新置的三军。虽然此役以唐军的失败告终,但战前所置三军为唐守住了西北防线,为陇右节度的设立奠定了基础,使唐与吐蕃在陇右地区达到一种军事上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5.
程起峻 《中国土族》2004,2(1):38-41
吐谷浑于公元329年在青藏高原立国,至663年(唐龙朔三年)国灭,共344年。灭国后的吐谷浑有其独特的历史蕴涵,值得加以研讨。本文从灭国后的吐谷浑与吐蕃的关系、“吐谷浑邦国”的政治中心及疆界、“吐谷浑邦国”的经济、吐谷浑民族的传统文化、吐蕃对“吐谷浑邦国”的控制等五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邦国”。  相似文献   

6.
唐王朝与吐蕃交往的二百余年间,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唐蕃交往过程中,有摩擦,有战争,面对不断地战争,双方亦采取会盟的方式争以取暂时的和平,而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之间和亲,为双方带去了和平与安宁。唐代"涉蕃诗"作为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唐王朝与吐蕃交往过程中的战争、会盟、和亲等都有所描述,成为历史书写中的一种特殊的记载方式。  相似文献   

7.
从考古资料看吐蕃与中亚、西亚的古代通道唐贞观初年,松赞干布统一高原诸部,定都逻些(今拉萨)之后,吐着王朝正式建立并迅速走向强大。在公元7——9世纪,吐善一方面向东发展,与中原唐王朝发生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又与南亚各国进行不同程度的接触与交往,发生政治、...  相似文献   

8.
陆离 《敦煌学辑刊》2005,(3):110-121
本文重点对敦煌、新疆等地吐蕃时期石窟中着虎皮衣饰神祇、武士图像的内涵、年代进行研究,认为吐蕃占领河陇西域时期敦煌、龟兹等地的佛教石窟壁画、雕塑中着虎皮衣饰的神祇、武士形象实际与吐蕃民族的虎崇拜和吐蕃王朝的大虫皮制度有密切关系,吐蕃民族的虎崇拜和吐蕃王朝的大虫皮制度对蕃占敦煌、西域等地的石窟造像产生了直接影响,敦煌、西域石窟中的神祇、武士形象所着之虎皮衣饰对研究吐蕃大虫皮制度的具体内容有重要价值.这些吐蕃王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中的特有内容又为后世藏区以及周边南诏、西夏等民族政权的佛教艺术所传承,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陆离 《敦煌学辑刊》2005,(3):110-121
本文重点对敦煌、新疆等地吐蕃时期石窟中着虎皮衣饰神祗、武士图像的内涵、年代进行研究,认为吐蕃占领河陇西域时期敦煌、龟兹等地的佛教石窟壁画、雕塑中着虎皮衣饰的神祗、武士形象实际与吐蕃民族的虎崇拜和吐蕃王朝的大虫皮制度有密切关系,吐蕃民族的虎崇拜和吐蕃王朝的大虫皮制度对蕃占敦煌、西域等地的石窟造像产生了直接影响,敦煌、西域石窟中的神柢、武士形象所着之虎皮衣饰对研究吐蕃大虫皮制度的具体内容有重要价值。这些吐蕃王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中的特有内容又为后世藏区以及周边南诏、西夏等民族政权的佛教艺术所传承,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在西藏历史上,曾经建立过辉煌一时的吐蕃王朝,这是藏族人民最为自豪的历史记忆。而吐蕃王朝的辉煌也正当中原唐王朝的辉煌时期,这两者之间既产生过残酷的战争,也有过和平的交往。后代藏族人民并未对汉藏之间曾经激烈的战争保存多少记忆,而是对两者的和平交往留下了刻骨铭心地怀念,充分表达了藏族人民期望藏汉团结、祖国统一的心理愿望。其中,最为后代藏族人民所称道的就是唐王朝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入藏和亲。藏族人民将她们描绘在雪域中心的圣城——布  相似文献   

11.
关于吐蕃统治经营河西地区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吐蕃统治经营河西地区的若干问题刘进宝唐代的吐蕃政权是一个奴隶制政权,奴隶主贵族为了掠夺土地、财富和人口,不断向外扩张,并和唐王朝发生了一系列冲突。早在唐高宗时期,吐蕃就在大非川之役中击败了唐朝大军,并占领了“安西四镇”。此后,唐虽一度收复了“安西...  相似文献   

12.
史书皆言文成公主下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是大唐王朝的特别恩典,显示了中原文明威服四夷的风范.历史果真如此? 公元634年(贞观八年),松赞干布遣使长安,希望与大唐和亲,并借此与中原加强往来,从而获取政治、贸易等多方面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敦煌文书与正史记载相结合,首先论证了沙州寿昌县几番废置的历史背景和缘由,认为寿昌县的废置与唐的整个西域形势息息相关,且二者又可彼此参照,印证出该时期各民族在西域纷争的历史;其次论证了唐前期对西域石城、播仙二镇地区的经营统治情况,认为在唐前期至建中初年的一百多年里,该地区除几度短时间沦陷于吐蕃和藩属于吐谷浑政权外,大部分时间在唐沙州寿昌县的控制之下。  相似文献   

14.
唐朝边将韦皋在西南地区执行唐德宗的新民族政策,在南诏归唐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韦皋采取多种措施招抚南诏,包括开路置驿,为抚南诏、抗吐蕃打下基础;采取"联蛮通诏"的策略,通过东蛮来了解南诏的情况,使南诏归唐的可能性大大增强;用反间计破坏南诏与吐蕃的联盟等,最终使南诏抛弃吐蕃而彻底转向依附唐王朝,实现了南诏归唐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都兰吐蕃墓出土的动物形银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吐蕃是以藏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这个政权在鼎盛时期,曾辖有青藏高原诸部,势力达到西域河陇地区。统一强盛的吐蕃经历了200多年时间,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一页。公元663年,吐蕃攻灭了建都青海的吐谷浑,吐谷浑王  相似文献   

16.
刘增林 《中国土族》2010,(Z1):60-62
明清时期大通的行政区域演变大通,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随着各个时期政权的更替,归属迭变,自两汉、魏、晋、南北朝,经隋、唐、宋、元诸朝的一千五百余年中,时而内附,时而被羌、吐谷浑、吐蕃、金、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占领或割据。  相似文献   

17.
吐蕃后期,边将之间的混战促使了吐蕃王朝的崩溃,论恐热与尚婢婢的混战在这段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史书的记载简略且不一。留下了很多疑点,如论恐热的出身、其何时降唐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会盟贯穿吐蕃王朝的始终,形式上既有王朝之间的盟约,也有君臣之间的会盟,有议事会盟,也有兴佛盟誓。本文主要讨论吐蕃与唐之间涉及议定边境的四次会盟。即河源会盟、清水会盟、赤岭会盟和长庆会盟。会盟对于安定唐蕃边境有积极意义,客观上避免了战争造成的严峻后果,为双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武威地区出土的唐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志记载了墓主的家族世系和入侍经历,填补了吐谷浑王族世系的空白.志文首次提及吐谷浑王族又一先茔"大可汗陵"的存在,明确了吐谷浑王族在武威地区至少存在两个陵区的事实.志石侧面还发现有两列未能释读的文字,初步推测应为失传已久的吐谷浑文.该墓志的发现为研究唐吐谷浑王族历史及游牧民族文字构造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正暮鼓晨钟的宗教生活为西藏披上了神秘面纱。在数千公里的青藏、川藏线上,随处可见信徒以磕"等身长头",即每走一步便全身俯地的方式行进在朝圣路上。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拉萨老城中心的大昭寺,那里供奉着由文成公主请到吐蕃的佛祖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公元7世纪,佛教分别从印度和大唐王朝传到吐蕃,并仅仅用了200多年就代替了西藏本土宗教——苯教,成为当地主要宗教。第一位活佛的诞生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为解决教派和寺院首领传承问题,依据西藏古老的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