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天地》2009,(1):69-70
在三从四德的中国封建社会,只有男人“休妻”的权利,没有女人离婚的自由。但唐朝是个例外,《唐律》对离婚有三种规定:一、协议离婚。指男女双方自愿离异的所谓“和离”:“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  相似文献   

2.
根据《唐律疏议》所规定的法定离婚理由来划分,唐人的离婚有和离、义绝和七出三种类型。鉴于时人对和离、义绝的研究已多,本文不再赘述。这里仅从立法与司法的角度对七出三不去的离婚制度加以剖析,以求揭示出唐代社会的本质和风貌。七出之法是中国封建法律制度中颇具特色的一种离婚制度。它的涵义是妻犯有七项事由之一便可以为夫所离异。这七项事由按照唐律的规定便是:“一无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否,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在七出之外,唐律还规定了“三不去”来对七出加以限制,这便是:“三不去  相似文献   

3.
《百年潮》1999,(9)
女性破天荒地打起了离婚官司清末的青年男女开始有结婚的自由,相应地也争取到了离婚的自由,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中国古代,男子有休妻的权利,女子却无离婚的自由。丈夫休妻有“七出”、“七去”之说,为人妻者只要沾上其中的一条,便可任意被打发回娘家,永远蒙受被休的耻辱。所谓“七出”是指:“无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七去”与“七出”内容差不多,从封建礼数的观点解释了为何要休的理由。丈夫休妻后,还有妾在,还可再娶继室;妻子被休后,很难再嫁人,即使改嫁,也被称为再醮妇,终生遭人歧视。到了20世纪初年,情况已大不相同了,一些知识女性勇敢地对家庭包办的婚烟提出异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离婚     
顾卓 《中华遗产》2012,(10):148-151
“离婚”这个时髦的词汇,其实起源非常古老。最初见于《晋书》,书中记载:“有个叫毋丘俭的人即将被诛,他的妻子按照法律应当连坐处死,幸好妻子族里有个兄长跟皇帝有姻亲关系,于是向皇帝求情,恳请让他们夫妻离婚,来保全妹妹的性命,皇帝准许了。(其族兄颤与景帝姻,通表魏帝,以匄(gdi)其命。诏听离婚)”但是,《晋书》是在唐太宗时期修的,这个记载无法证明究竟是魏帝诏书先用了“离婚”,还是唐代措辞。  相似文献   

5.
周忠民 《沧桑》2013,(5):53-55
婚姻关系被看作一切社会关系的源头。婚姻从缔结到解除都需要法律的调整规范,由此便构成了婚姻法律制度。而离婚规定作为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婚姻制度同时产生,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唐律疏议》被认为是中国法制史上的立法典范,而《唐律疏议》中的“七出”“和离”“义绝”等离婚规定,对以后婚姻法的建设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唐律疏议》中离婚规定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够对当今婚姻法的完善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唐代婚姻家庭制度中婚姻关系的解除方面来探究唐代的离婚制度。唐律规定离婚所要具备的条件,主要为"七出"和"义绝";另外唐律中尚有和离之条文,也称协离。唐代的离婚制度,就其本质而言是强化封建宗法制度,巩固家长制下的夫权。但"七出"三不去的规定,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妇女的权益;"和离"的出现,表现出唐代对情感的重视,也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处于男权社会的唐代,女子仍无力摆脱弱势群体的劣势地位。  相似文献   

7.
婚姻包括结婚和离婚。有关结婚方面的论著举不胜举,而对于离婚的专题研究迄今却如凤毛麟角。有鉴于此,本文就20世纪20年代山西省的离婚状况试作浅析,希望能为中国近代婚姻史研究的深入略尽微力。一中国传统社会离婚是男子的特权。古代男子休妻有七大理由,即所谓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盗窃。但也有“三不去”之说:当更三年丧,不去,不忘恩也;贱取(娶)贵不去,不背德也;有所受无所归,不去,不穷穷也。一般来说,法律所允许的纳妾制度以及“离婚有损门楣”的观念使男子不敢轻言“休妻”。鸦片战争后,中国在痛苦中开始了近代化的历…  相似文献   

8.
古代埃及普通阶层中的年轻男女从相识恋爱到走进婚姻殿堂,再到婚后生活甚至是离婚都离不开财物往来,即财物的赠予或分割。根据古代埃及当时的结婚习俗,结婚时男方要给予女方不同种类的财物以示诚意,来感谢女方愿意嫁给自己,而女方也同样要支付给男方一些财物,比如女子成为妻子付给新郎的金钱等,从而共同组建新的家庭。结婚后丈夫有供养妻子的责任,离婚时也会根据离婚条约,夫妻双方分割财物。本文针对以上内容进行具体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韩国近些年出现了"黄昏离"风潮。去年,结婚20年以上的韩国夫妻离婚率高达26.4%,首次超过结婚不满4年的年轻一代离婚率。"黄昏离"增加首先是因为观念的转变。在传统观念中,离婚很不光彩。但受西方文化和现代家庭观念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即使上了年纪,也有权追求幸福。此外,政府近年对法律进行了修正,规定"即使是家庭妇女,如果离婚责任在丈夫身上,离婚  相似文献   

10.
“头发少的原因是情人太多”这个春天,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过得烦躁不安。古稀之年的他正在和第二任妻子协议离婚,因为他的妻子终于无法忍受他绯闻不断。而贝卢斯科尼为此付出的代价可能高达5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1.
拉祜族的习俗 ,结婚无需备办酒席。结婚这天 ,先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向新婚夫妇祝福 ,随后 ,穿戴一新的姑娘和小伙子们便伴着新郎新娘 ,围着燃起的篝火跳舞。这天用来招待客人的东西 ,只是旱烟、烤茶、松子、水果之类自家出产的东西 ,不讲任何排场。而篝火则标志着夫妻双方都有一颗火热的心。人们围着篝火歌舞 ,祝福新婚夫妇终生相爱。但拉祜人离婚 ,就必须举办“离婚宴”了。按其习俗 ,首先主动提出离婚的一方 ,必须备办丰盛的酒席请客 ,而这“客” ,除了自己的亲戚朋友外 ,还包括全寨子的男女老少 ,客人也不必送礼 ,一切全都由提出离婚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对婚姻历来持“劝合不劝离”的态度,不动离,很大程度上是怕孩子成为离婚的另一个受害者。事实也是如此,社会上那些“问题少年”更多的来自单亲家庭。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开放,逐年增加的离婚率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既然离婚对有些夫妇来说不可避免,那么,在离婚过程中不要只顾互相埋怨。请记住婚姻专家的忠告:一如既往地关爱孩子,不让孩子孤独、自责,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给予应有的尊重,就可能把孩子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同时还能给孩子以坚强快乐的人格力量。我的朋友王丽女儿的成长故事,也许会对那些准备或者正在离婚的家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一周人物     
《南方人物周刊》2012,(37):11-11,13
董洁/潘粤明“争高罕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夸治这两句诗放在萤洁和潘粤明身上再适合不过了。10月19日爆出二人离婚后.董潘团队争辩不休,让离婚风渡变成撕破脸的互骂。风波尚未平息,疑似“小三”们又纷纷出炉;  相似文献   

14.
舒展 《炎黄春秋》2001,(9):57-59
坏人不怕下地狱,然而虔诚的宗教徒却盼着上天堂。天堂是什么样的呢?不同的宗教经典,都构想出各自的天堂。阿拉伯语“aljannan”,汉语可译为“天堂”,也就是《古兰经》里说的“乐园”。凡是今世生活中信道而行善者,敬重安拉者,为安拉之道阵亡者以及履行宗教义务者,到了“世后”都可以进天堂;在那里有绿荫覆庇,有水、乳、酒和河流,住的是大厦,吃的是鲜果,还有白皙明眸的妻子陪伴,永远享受着和平宁静的生活。这种境界,即令是无神论者。恐怕也会心向往之吧。  相似文献   

15.
动向     
《南方人物周刊》2011,(18):18-19
加州前州长施瓦辛格近日宣布与妻子分居。这是自去年以来,第3位传出离婚消息的美国政坛明星人物。去年1月,美国民主党前副总统候选人爱德华兹与其61岁的妻子分居,接着,结婚40年的前副总统戈尔与妻子发表分手声明。婚姻有七年之痒等说法,但如今,选择黄昏散的白发伉俪日益增多,这一现象被人称为“熟年离婚”。  相似文献   

16.
热点网罗     
《南京史志》2014,(10):2-3
“眼盲老师”坚守讲台 妻子就是他的眼 四川西昌茶叶村小学,44岁的马建华是唯一的老师,已坚守14年。6年前他不辛患上眼病,几近失明。爱人成了他的眼睛,每天扶着他爬土土坡站上讲台,守在学生身边手把手教孩子们书写,夜晚在烛光下批发作业……为这对夫妻的坚守点赞!  相似文献   

17.
“红色经典”《霓虹灯下的哨兵》,这部在我军文艺史上享有辉煌声誉的话剧作品,最初曾被认为是“毒草”而差点被扼杀。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南京军区剧作家沈西蒙和导演漠雁、记者吕兴臣台作,以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为原型,写出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由于剧中写了一位进上海后经不起“香风”熏染丽欲与农村妻子离婚的排长,又写了一个新战士和资本家女儿的爱情纠葛,以及其他一些独特的人物、情  相似文献   

18.
燕喃 《南京史志》2010,(6):17-19
据民政部门统计,我国离婚又复婚的夫妻在近两年内不断上升,破镜重圆是件好事。然而复婚也会带来诸多后遗症。其中。对于孩子如何进行教育和管教,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文中所述个案对复婚后的夫妻也许有着一定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数字     
《南方人物周刊》2011,(19):15-15
84.8万对 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季度,全国办理离婚登记的夫妻达84.8万对,每天有近5000对夫妻办理离婚登记,其中北京、上海的离婚率已超过1/3。婚外情、异地婚姻、生育率负增长都是离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耶稣家庭”是一个由基督教徒组织的团体。1922年由山东泰安人敬奠瀛创办。该组织以新约圣经使徒行传中关于初期教会的信徒居住在一起、凡物公用的记载为根据,号召各地基督教徒来参加他们的组织,名为“入家”。入家者必须“破产”,就是变卖自己的一切财产,带进“家庭”交给敬奠瀛,由他支配,自己不得有私人财物、甚至连夫妻、父母和子女“入家”后也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