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试论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民族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通过分析独立以来马来西亚华人政策和华巫关系的演变 ,提供了世纪之交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关系的一个背景。作者并认为它将促使华人以政治参与、经济合作、文化共荣达致新的发展 ,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当地民族和华人的关系比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和华人的关系和谐得多,其原因主要在于: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对华人的偏见不如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那么强烈;马来西亚的华人政策比较宽松;马来西亚拥有缓冲民族冲突的政治机制;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局势比印度尼西亚稳定。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女性权力参与程度一直较低,华人女性权力参与程度更低。随着1999年以来马来西亚的民主转型,华人女性政治参与日趋活跃,女性权力参与水平也有所提高。论文分析了马来西亚华人女性权力参与的演变过程、特点和影响因素。认为民主化扩大了华人妇女的政治参与空间,加强了她们权力参与的能力,出现不少引人注目的女政治家。马来西亚华人女性权力参与具有滞后性、边缘性、依附性等特点,深受马来西亚威权政治、种族政治、政党政治和性别观念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4.
论文通过马来西亚方面的人口统计数据,并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推算了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数量;探讨了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的分布与类型及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的原因。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约达113万。二战后马来西亚华人因各种历史原因,比如在国内政治上遭受排斥和歧视,经济上受到限制和整治,教育和文化上的不平等政策,强迫同化的压力以及追求海外居住权或国籍等,他们大量二次移民至新加坡、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地。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其相对宽容和公正的法律环境、积极的移民政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前景持续赢得了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的青睐。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探讨2003年10月阿都拉出任首相以来马来西亚政府的华人政策。阿都拉政府执政以来,致力于促进民族和谐,推出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华人经济政策和华文教育政策,承诺种族政权分享和华文教育的合法地位,但是它也坚持维护马来人的特权,确认马来西亚作为伊斯兰教国的地位,华人与马来人地位不平等的根本问题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现有五百万华人,①他们构成了中国本土以外的一个最大的华人社群。就东南亚国家来说,马来西亚华人在本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之大,仅次于新加坡。因此,在马来西亚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华人是起着重要作用的种族集团。在这一情况下,马来西亚政府对华人所采取的政策。不能不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自殖民统治时期到2005年的马来西亚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对华人与马来人就业地位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纵向比较,并对其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作者认为,独立近50年来,马来西亚马来人的就业地位在持续上升,而华人的就业地位则在不断下降,马来人已经逐渐超越华人成为许多领域的就业优势族群。马来西亚政府的政策干预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一贯执行的“马来人优先”的就业干预政策,使华人和马来人的就业变化失去了公平竞争的平台,政府在积极保护马来人就业增长的同时,对华人及其他非马来人却极力排斥,导致马来人与华人的就业地位发生了上述变化。  相似文献   

8.
影响马来西亚华人资本未来的因素很多,但关健的应是当地经济发展及政府对华人经济的政策。本文打算以战后马来西亚华人资本发展线索为依据,结合马来西亚近期的经济发展及当局的华人经济政策动向,对90年代马来西亚华人资本的发展趋向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以来,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呈现出新的发展动态。本文主要从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内部关系几个方面简要分析新世纪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党是马来西亚主要反对党之一,1990年以来,该党在华人只占4.43%的吉兰丹州长期执政,进行伊斯兰教国实践,其伊斯兰化政策引起朝野争议。论文介绍了伊斯兰党在吉兰丹的伊斯兰化政策,分析了基于伊斯兰党的种族理念,吉兰丹政府的华人政策和吉兰丹华人对伊斯兰党及其州政府的态度,说明坚决支持和坚决反对伊斯兰党的华人是少数,中间派是多数。伊斯兰党在吉兰丹州的执政证明,他们公正、廉洁,能够善待华人,使外州华人不再像过去那样抗拒伊斯兰党。吉兰丹模式对马来西亚其他地方马来人和华人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文基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2年以来刊发的约60篇马华研究论文,同时参考近年来大陆有关马华研究的博士论文,分析了大陆关于马华研究的主要领域、资料来源、资料类型、研究方法、作者群特点等。研究显示,大陆关于马华的研究,涉及到政治、政策、宗教、文化、社会、文学、女性、族群关系、医学和音乐等领域;研究者重点使用的是英语资料和马来西亚当地的资料,使用最多的是中英文图书,其次是中文期刊和中文报纸;文献分析法是主要研究方法。大陆已有一批比较固定的马华研究者,但人数相对有限,且少有人进行专一的马来西亚华人研究。选择马华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课题的作者成为当今学界研究马华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2.
结合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对马来人和华人在马来西亚民族建构问题中存在着的民族概念的界定、民族建构的途径等诸多分歧和争论进行了梳理和评析。马华双方都认为马来西亚是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而马来人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马来西亚民族应以马来人为核心,以马来文化为特征,分散的马来西亚社会应当用马来人的历史、文化和语言来整合;华人则从公民权的角度出发,认为马来西亚文化是在吸收各个族群的文化之后才形成的,不论哪个族群的公民都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在此基础上,各个族群才能融合。马来西亚民族建构争论和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不同的宗教信仰对马华两族的融合与通婚的阻碍、自成体系的语言与媒体对彼此沟通的影响、族群政治动员在强化族群意识方面所起的作用等文化特征和族群政治的角度,探讨了影响马华两族关系的原因。结论是:马华两族宗教信仰和语言教育的区分、马来西亚特殊的族群政治态势,是影响马华两族关系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海外华人三重性及其作用--以马来西亚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马来西亚华人为例探讨华人三重性即中华性、本地性和国际性的形成、内容、地位、结构及其在马来西亚现代化中的作用.笔者认为三重性是马来西亚华人的本质属性,其内容、地位及结构的变化不仅取决于马来西亚的国家环境以及华人与马来族等其他种族的关系,而且还取决于中国的影响以及华人社会本身的状况,并决定华人在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殖民时期、独立建国时期、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国家经济管制淡化时期和金融危机以后五个阶段,分析马来西亚华商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及影响其发展的政策因素。作者认为,华商中小企业一直是马来西亚华人经济的基础,是马来西亚民族经济的最基本成份之一,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政治认同不仅包括国家认同,而且包括对政府与统治者的认同,把加入国籍看作是政治认同的唯一标志是一种不完善的认识。影响政治认同的因素复杂多样,涉及到认同动机、过程,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政治合法性。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认同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关键原因在于其认同动机的复杂性和过程的艰难性,而且对华人而言,政府的合法性基础也受到一定怀疑。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ethnicity in the identities of Malaysian Chinese, using Fishman’s (1977) dimensions of paternity, patrimony and phenomenology. The data for the study were taken from language attitude questionnaires completed by 300 Chinese (150 Foochow, 150 Hokkien) and interviews with 18 participants (nine Foochow, nine Hokkien) living in Kuching, the capital city of the Malaysian state of Sarawak. The questionnaire results suggest that Chinese from the Foochow and Hokkien participant groups believe in both the paternity and patrimony dimensions of ethnicity, but the interview results also revealed a tendency towards viewing ethnicity as an inherited characteristic. Some are of the view that those who are of Foochow/Hokkien descent but cannot speak the ethnic language are “half Foochow/Hokkien”. The interview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comparatively more Hokkien participants than Foochow participants may be inclined towards the patrimonial view of ethnicity. This finding is further supported by questionnaire results showing more frequent use of the ethnic language (Foochow/Hokkien) by the Hokkien than by the Foochow. Both sources of data provide evidence that Foochow and Hokkien in Malaysia use Mandarin for daily communication to a greater extent than their ethnic language.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ethnic language use is linked to conceptualisation of ethnicity.  相似文献   

18.
在实地田野考察和搜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20世纪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文化的变迁进行了梳理和探讨,论述了其从传统地方性到新式统一性再到本土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华人传统音乐文化的变迁,使得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文化从华人移民音乐成长为华族音乐文化,成为当地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变迁中,社团起到了很重要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critically examines the role of ethnic community in the process of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preservation. Drawing on two heritage projects dedicated to historic Chinese American cemeteries – the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Memorial Shrine in Los Angeles, California and Concordia Chinese Cemetery located in El Paso, Texas –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heritage serves as a central referent in constructing a collective identity that gives continuity and political unity to an ethnic community. Heritage preservation, as a practice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present, provides us with insight not only into the historic meanings attached to heritage, but also the contemporary values and ideologies of communities with regard to their efforts in interpreting the past.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ntity politics and heritage, suggesting that heritage becomes a vital means of identity formation which helps articulate cultural traditions in the face of a dominant national culture that essentialises ethnic pa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