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线性文化遗产是大区域范围的文化遗产族群,对文化遗产科学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传承历史文化、增进民生福祉,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和文化体验需求。滇越铁路依托于线性的铁道路线,是世界唯一仍然在运行的米轨铁路,同时,沿线遗址具有文化属性与观赏价值,文旅融合或将成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本文提出分段开通滇越铁路滇段的合理设想,首先打造碧色寨站至波渡箐站一段的旅游路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方便山区居民出行的同时,通过发展米轨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滇越铁路是二十世纪初由法国投资兴建的一条连接云南与越南的国际通道,是中国仅存的一条仍在使用的米轨铁路。目前滇越铁路沿线仍保留着站房及附属建筑、铁路构筑物、铁路设施、铁路社区等各类遗产资源,构成了丰富的滇越铁路遗产体系。它见证了近代云南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开启了云南的近代化历程,是一条民族觉醒之路,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交融通道、建筑艺术走廊,铁路技术的典范、工程营造的样本。滇越铁路与成功申遗的世界铁路遗产相比,技术价值毫不逊色,且在高原地貌和人文景观方面独具特色,并保持了较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世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来分析,滇越铁路完全符合申遗标准,具有巨大申遗潜力。  相似文献   

3.
滇越铁路是云南历史上第一条铁路,在近百年的营运过程中,对云南的交通、经济、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对滇越铁路玉溪段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探索对滇越铁路盘溪站的活化利用。  相似文献   

4.
滇越铁路是我国现今惟一营运着的米轨铁路,修筑于1903年~1910年,南起越南的海防港,途经越南首都河内,北抵云南昆明,全长854公里,其中云南境内有465公里,是法国殖民主义的产物。滇越铁路通车后,客观上也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滇越铁路轨道因一米之宽被称为米轨,也称为窄轨铁路。全长855公里,云南段长466公里,越南段长389公里。越南历史博物馆、云南博物馆记载着修建滇越铁路的过程,从中可看到当年修建滇越铁路的斑斑血泪史。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是当前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独特柔性路径。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与文化软实力的创新力之间关系分析,针对性地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策,即以创意元素构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创意产品的表现符号,以产业链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空间,促进文化创新力,进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袁洁 《旅游纵览》2022,(13):105-10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旅游作为休闲放松的方式,这为旅游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作为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象,其对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却在逐渐加剧。因此,如何解决二者间存在的矛盾,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共同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分析如何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同时实现对其的传承与保护,以期能够为旅游行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活态化”利用茶马古道旅游路线中的文化资源,可以实现文旅产业的优化发展。本文首先对茶马古道旅游业发展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类;其次指出茶马古道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以文化为导向,创建线性文化旅游路线;下沉设计元素,实现多业态发展;引入数字技术,增加游客黏性等优化发展路径,以此实现茶马古道文化和旅游业的创造性结合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博  程圩 《人文地理》2008,23(1):74-79
文化构成旅游的灵魂,在文化旅游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和事项.因此,实现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必须要清楚上述二者的关系、必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个特性的梳理与描述,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注意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成为对待文化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赵雪影  刘鹏 《旅游纵览》2013,(7):147-148
目前文化旅游,尤其是文化遗产旅游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追捧,全国各地开展这类旅游活动如火如荼,而同时也出现开发过度商业化、恶俗化、同质化等不和谐现象。本文主要从构建合理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理念、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探究体验式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三个方面研究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问题,为我国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启发和实践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来是学界争论的话题。本文立足于花溪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从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进行分析,阐释了如何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文化遗产的内生矛盾属性决定了文化遗产与旅游的二元矛盾结构,但遗产的资源与价值属性又决定了其与旅游的依赖关系。随着文化遗产与旅游关系的不断发展演变,文化遗产与旅游部门正逐渐形成共识:文化遗产是旅游的资源基础,旅游推动文化遗产社会价值实现;文化遗产需要不断创新利用形式,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文化遗产与旅游部门双方也要创新合作路径与合作机制;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要尊重社区的文化与利益,保障文化的多元性,保障多方平等介入;地方政府要及时有效对商业化进行干预,对遗产旅游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对文化遗产展示与阐释、游客体验质量进行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3.
刘蒋 《东南文化》2011,(2):19-24
线性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新理念。中国拥有丰富的线性文化遗产资源,这些线性文化遗产覆盖面广、功能持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如明长城、京杭大运河这两处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其保护必须加强对遗产本身的研究,实行将物质、非物质与文化线路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保护模式,合理应对经济、城市发展带来的冲...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人类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遗存的有效载体。目前,甘肃历史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工作陷入了一个发展瓶颈期。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强化对文化遗产的管理规划,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张伟轶 《旅游纵览》2023,(3):173-175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于精神文化有了更多需求。因此,在居民的消费组成中旅游消费比重加大。人们对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多,对于旅游业产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已成为旅游发展的主方向,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时对于地区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分析当前陕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而提出山西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部署。1999年,大足石刻以同时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三项标准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拥有较好的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但文旅融合的纵深发展与消费需求多元化,对文旅资源合理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世界文化遗产视阈下,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大足石刻为研究对象,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探索文旅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近代铁路遗产基本为晚清与民国时期所建,在时间上表现为晚清时期形成主体架构,民国时期继续完善的历史特征;空间上呈现出东部密集,西部稀疏,集中于东北地区的地理分布特点。滇越铁路和中东铁路是近代中国仅有的两条国际铁路。滇越铁路是我国最早的米轨铁路,修建于地形复杂,风景秀丽的云南与越南,至今仍在使用,中东铁路线路跨度更长,拥有着多座跨江铁桥技术,具有厚重的历史人文价值,至今保存完好。对滇越铁路和中东铁路遗产价值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滕兆烜  柳峰  弓蕾 《旅游纵览》2023,(17):127-129
本文首先分析文化真实性及商品化开发的真实性原则,从文化的真实性出发,提出文化商品化开发的真实性适用原则。然后以承德市为例,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开发模式,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化开发的5条路径:开发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开发体验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活动。  相似文献   

19.
陈晶 《旅游纵览》2013,(6):14-15
历史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但因保存状态的不完整性以及文化精神内涵的含蓄性与内隐性,致使在旅游利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文章以体验旅游、遗产活化理论为指导,提出依据人们对文化感知的基本规律,从感官体验的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复活的旅游开发模式。大唐芙蓉园围绕唐代文化主题,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角度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旅游产品设计,同时注重动静结合,使游客能够从多角度去品味和感悟唐代繁荣的文化,获取丰富的旅游体验,旅游开发收到良好的旅游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0.
历史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但因保存状态的不完整性以及文化精神内涵的含蓄性与内隐性,致使在旅游利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文章以体验旅游、遗产活化理论为指导,提出依据人们对文化感知的基本规律,从感官体验的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复活的旅游开发模式。大唐芙蓉园围绕唐代文化主题,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角度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旅游产品设计,同时注重动静结合,使游客能够从多角度去品味和感悟唐代繁荣的文化,获取丰富的旅游体验,旅游开发收到良好的旅游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