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6年文革初期,“红卫兵运动”兴起,而名校清华附中则是红卫兵运动的发源地。作者系当年清华附中的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回顾了他的亲历亲闻,再现了当年混乱恐怖的社会状态:同学师长、亲朋好友、邻里之间,一夜反目,皮带棍棒肆意横飞,抄家打人家常便饭,无辜妇孺命归黄泉。请看《四十年前的“红八月”》一文。  相似文献   

2.
阎阳生 《炎黄春秋》2008,(12):21-27
作为红卫兵运动的始作俑者,清华附中红卫兵已成为一个专用历史名词。但它从1966年5月29日圆明园定名公开反对校领导,在6月24日贴出“造反精神万岁”对抗工作组,于8月1日毛泽东回信和8月18日天安门接见达到高峰,继而在8月27日“暴力恐怖”中发布《十点估计》后脱离主流并迅速衰败,其独立的生命期不过百日。  相似文献   

3.
1983年,在中组部青干局任处长的李志民找到我,说中央大力平反冤假错案,解放一大批干部,这些干部多年关监狱、住牛棚,与世隔绝,对文革中的红卫兵怎么回事不太清楚;他希望我写个东西,介绍红卫兵的起源和发展。我推脱不过答应了,但提出:各行各业都有红卫兵,很乱,我只写学校的红卫兵;红卫兵起源于中学,我对中学红卫兵不了解,只能写大学的红卫兵;其他大学的红卫兵我也不了解,只能写我就读的清华大学的。李志民同意了。  相似文献   

4.
1966年8月,上海的街头出现了北京来的红卫兵。他们穿军装、戴袖章、扎武装带,一副救世主的模样。这以前,上海的红卫兵好像没这般装束,自然也没这等威风。在复旦大学,我看见一圈圈的人把他们围在操场上,猛烈地为他们的演讲鼓掌;在我就读的中学,我看见他们演示了教训"牛鬼蛇神"的武斗……不久,学校也有了选派红卫兵去北京串联的名额,我们这些非红卫兵只得乖乖地靠到一边去。  相似文献   

5.
临阵点兵,要我们立即为接待大串连红卫兵做准备1966年8月1日,毛主席写信给清华大学附中红卫兵,对他们表示鼓励和支持,使红卫兵运动在全国迅猛发展起来。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门首批接见了天津来京的红卫兵,更激发了全国各地红卫兵争相来京学习、参观“文化大革命”的狂热。显然周总理早已对这一形势有所估计,他让国务院秘书长周荣鑫和副秘书长徐明(女),8月19日连夜召集紧急会议,点名要我立即为接待各地来京大串连的师生作好准备工作。我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北京“旧市委”被咂烂,组建“新市委”时,由国防口调到北京市来…  相似文献   

6.
李存 《文史月刊》2009,(12):22-28
一、意外地加入了红卫兵 16岁那年(1966年),我想加入红卫兵,那年我读初三。我的一位堂叔当时是村团支部书记,劝我争取加入共青团组织,我说:“共青团那算个甚,快涣散了。如今要紧的是‘入红’,‘入红’能见到毛主席。”  相似文献   

7.
阿Q与朱元璋     
李乔 《炎黄春秋》2006,(6):71-72
虽说小尼姑骂了阿Q断子绝孙,但实际上,阿Q的子嗣甚多,血脉甚是绵长。我在《瓜葛——红卫兵的“革命”史》一文里,就曾考证出当时的红卫兵是阿Q的遗族。近来,我不再查考阿Q的子孙了,而是查考起阿Q的祖宗来了。  相似文献   

8.
《炎黄春秋》2012,(9):93-94
读贵刊今年第5期《"破四旧"的表与里》,深有感受。我父亲学校(上海电力专科学校)的红卫兵抄了我家三次。撬地板,破墙壁,说是要找发报机。甚至把隔壁人家花园中一口井的水抽干。当然一无所获。后来,红卫兵告诉我父亲,他们来抄家时,学校保卫科人员和我父亲科里(电力科)的支部书记就躲在我家对面的弄堂里。可见  相似文献   

9.
萧凌 《炎黄春秋》2011,(10):52-56
清华附中的前身是1915年成立的清华大学教师子弟学校"成志学校";1960年改名清华附中,并成为面向全北京市招生的重点中学,汇集了高干和高知子女。一个偏踞京郊的中学,一群未成年的大孩子,在中国当代历史上竟然担当了  相似文献   

10.
倪天祚 《百年潮》2010,(11):46-50
1966年8月至11月,毛泽东主席八次接见了红卫兵和群众,总人数约1100万。这项工作是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和直接指挥的,具体工作由北京军区郑维山、傅崇碧和北京市委吴德、马力、牛连璧等同志负责,并成立了群众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我当时是办公室负责人之一,参与组织了接见红卫兵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王建民 《世纪》2020,(1):28-29
那是1966年的冬天,"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将近半年。我1965年升入高中,一年以后便"停课闹革命"。我因家庭出身不甚过硬,父亲王子淦曾在上海八仙桥为养家糊口摆过几天鞋样摊,核算资产为五角七分,被政府定性为"小业主"成分,便没有资格成为红卫兵,只能参加一个伪红卫兵组织——红旗兵,整天在学校瞎逛凑热闹,同二流子无异。  相似文献   

12.
1966年10月的一天下午,我和几位部队政工干部突然接到紧急命令,连夜乘专车从天津奔赴北京军区大院,第二天又马不停蹄赶到北京展览馆"首都红卫兵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抄家战果展览会"(以下简称"红卫兵抄家战果展览会")筹备处报到.……  相似文献   

13.
当年的红卫兵对过去的那段历史有何想法,很多人都想知道。我了解到这么几种:一种认为红卫兵是被利用的工具,所以错不在他们,锚在指点他们犯锚的路线方针;第二种认为,红卫兵都不是怀着卑鄙的目的参加革命的,都是由衷地、怀着虔诚的心干革命的,所以本质上没有错;第三种认为,“文革”使红卫兵无书可读,无学可上,最后还被“上山下乡运动”给下放到农村去锻炼,也是受害者:似乎各个都有理,谁都没错。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大革命”初期,出于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由中学生组合而成的团体“红卫兵”组织,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并演变成为一场极具破坏性且带有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色彩的红卫兵运动。 红卫兵运动点燃了“文革”之火,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红卫兵运动就没有“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15.
串连井冈山     
荒唐的"文化大革命"已经过去30多年了,然而其间所发生的许多事件仍令我们这些亲身经历者不能忘怀,时不时要在脑海中闪现。1966年,我15岁,正在读初中,"文化大革命"爆发。这年8月到11月,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8次接见全国去北京进行串连的红卫兵。全国大、中学生,欢呼雀跃,都把去北京见毛主席当成"一生中最大的幸福"。随后红卫兵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革命大串连的狂潮。一批批红卫兵打着红旗,背着背包,唱着毛主席语录歌,奔向井冈山、韶山、延安、广州、上海、北京……  相似文献   

16.
凡从“文革”时代过来的人,对“红卫兵”这个字眼都不会陌生。因为,红卫兵作为文化大革命的“新生事物”,直接推动了它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和支持。从1966年8月18日到11月26日,毛泽东先后8次(平均12天一次)在北京接见来自全国各地1300多万红卫兵大军。我当时  相似文献   

17.
陈永迪 《炎黄春秋》2013,(12):50-56
1966年12月,彭德怀从成都被揪回北京批斗。关于彭意懒回北京的具体过程,存有多种说法。我作为北京地质学院东方红公社红卫兵“揪彭德怀行动”的参与者,愿意提供我所了解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中学生组合而成的团体“红卫兵”组织,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并演变成为一场极具破坏性且带有狂热性的无政府主义色彩的红卫兵运动。  相似文献   

19.
王晶垚 《炎黄春秋》2010,(10):78-79
1966年8月5日下午,卞仲耘校长在北京师大女附中校园被红卫兵活活打死。 1966年8月9日中午,我在悲痛中收到一封署名北京"师大女附中一教师"的紧急匿名唁函。  相似文献   

20.
“文革”初期,毛主席8次接见了1200万红卫兵。组织接待、接见红卫兵和接见中的安全警卫工作,都是周总理组织实施和统一指挥的。这时周总理为首都工作组组长,直接指挥北京卫戍区。为便于指挥,把首都工作组的指挥所开设在天安门城楼正厅西边的一个开间内。每次接见,总参作战部的领导和蔡洪江、左勇处长还有我们几个参谋都在这个指挥所工作,我们亲历了八次接见的全过程。这种工作关系和亲历其境的场合,使我有幸对毛主席、周总理等领袖人物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的一些活动,看在眼里,记在心底。这些年来,我总是在想,把这些眼观耳闻的鲜为人知的片断、逸事整理出来,献给读者,留给后人,是我的义务和应尽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