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族是贵州南部地区的主体民族之一。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苗族就有396591人(1990年统计数),占全州总人口3287565人的12.06%,而且在全州的十二个县(市)中均有苗族居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惠水县,共有77697人,人口最少的是荔波县,只有6413人。从苗族分布的行政区域看,一个县内不仅同时有不同方言的苗族居住,即使是同一方言甚至是同土语区的苗族,其支系在风俗、语言及区域文化上也略有一定的差异。黔南苗族有20多个支系,按方言划分为:一、黔东方言(中部方言)苗族;二、)11黔滇方言(西部方言)苗族;三、湘西方言(东部…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傩堂戏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江县地处黔东北,东接印江,南连思南,西南与凤岗交界,东北与沿河接壤,西北与务川毗邻,是湘、鄂、川、黔边沿县份之一。全县人口三十五万多人,其中土家族一十四万七千六百四十四人,苗族五千零一十九人,其他少数民族一百五十六人。少数民族人口为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点九八,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德江县遵照国家民委(82)民改字240号文件精神,从一九八三年开始了民族识别和恢复民族成份的工作。工作中有关同志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发掘了一种原始而貌保留最为完整的傩堂戏,被戏剧界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是我国最悠久的古代剧种。据有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黔东地区的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基本上建立了以官学为主,书院和私塾为辅的地方教育体系。黔东地区教育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导致少数民族文化的丢失。  相似文献   

4.
黎平     
《文史天地》2010,(4):98-98
黎平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居住着侗、汉、苗、瑶等13个民族,总人口52万人,其中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4%,是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浓郁的民族文化与长征红色文化和悠久的名胜人文文化交相辉映,从而造就了魅力无限的侗乡——黎平。  相似文献   

5.
今天西北地区的民族构成及分布与民国时期各民族的人口迁徙流动有密切关系。灾荒、战乱匪祸及人为的经济、政治压迫等因素共同作用,造成该地区人口的非正常迁徙频繁发生,而且迁徙情势复杂多变,并最终对近代西北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自西汉武帝统一南越和闽越之后,百越民族在历史文献上逐步消失,其中相当一部分融合于汉族,一部分则保存了百越文化的精髓,发展演变为壮侗语族、苗瑶语族的诸民族.本文主要分析苗瑶文化与越文化的渊源,以期证明:先秦两汉时期活跃一时的古越人,他们的文化在苗瑶民族中得以传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阙如的一章.苗瑶民族总计人口为650万人,他们分布在我国中南、西南湘、粤、桂、川、黔、滇各省广袤的山区,总括起来,这两个民族有一些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7.
苗丽 《满族研究》2017,(1):14-17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是中国进入现代化社会的必经之路.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影响涉及了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是高城市化率的辽宁在未来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加快对城市民族事务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立流入地与流出地跨地域协作机制、充分发挥联系机制和合作机制的功效、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发挥各少数民族协会作用;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加速文化传播、冲击文化多样性、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问题;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宗教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美玲 《攀登》2015,(1):114-116
近年来,在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地区不是很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城市文化以强大的冲击力渗透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刚性结构中,阻碍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改变和破坏了民族地区的原生态环境,加速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消亡。笔者认为,从城镇化推进的规律出发,深化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努力发掘、利用、提升民族地区多样化的文化资源,才能尽快的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本文主要通过城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西北回族文化和东干文化的传承与变异关系,凸显的是两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即对伊斯兰文化的坚守和对汉文化的彰显。相对于西北回族文化而言,东干文化的汉文化色彩更加鲜明,这是用以区别中亚地区穆斯林的标志之一。同时,为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东干文化又具有明显的多元色彩,表明东干文化在传承西北回族文化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0.
对于民族地区旅游城镇的发展来讲,文化旅游占据着主导地位.具有独特性的异域文化是旅游城镇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但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强弱文化的碰撞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本土文化,影响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本文以广西为例,调研分析广西在建设旅游城镇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所存在的问题,并从整合文化空间、强化参与主体保护...  相似文献   

11.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疏勒县有维吾尔、汉、蒙古、满等13个民族,总人口238963人,其中维吾尔族人口224226人,占总人口的94.08%。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化历史,又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民族的西北边陲人口大县,自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当《疏勒县志》以160万字的恢宏巨著摆在面前的时候,我就是这种感觉。  相似文献   

12.
社会演变进程中赫哲族的生存方式和民族文化,在现代化的冲击和影响下,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度出现危机,在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予以重视的政策影响下,赫哲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近年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本文从档案视角对赫哲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给予关注,并探讨了档案在赫哲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价值,进一步尝试提出了赫哲族档案建设和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节日文化作为一种传承文化,制约着本民族本地区人民在节日活动中的意识与行为。在西方文化不断冲击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前提下,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实践性进行思考,能够引发民众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现状的反思,从而加强民族凝聚力,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4.
在民俗旅游开发背景下,旅游地女性东道主在民俗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民俗传承主体地位的形成,既源于旅游地社会男女性别角色与分工这一内在因素,亦深受民俗旅游中的性别消费文化以及民俗旅游村落人口流动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女性东道主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对女性东道主自身以及旅游地的民俗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试论唐代吐蕃与西北各族的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略西北地区和统治被征服地区民族的过程中,吐蕃与西北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过密切的交往。西北各族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曾经影响到吐蕃文化,佛教传入吐蕃也有西北各族的贡献;同样,吐蕃文化也长久地影响到了西北各族,主要表现在文字、服饰、艺术等方面。吐蕃与西北各族的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各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丰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走廊是我国古代西北多民族多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区,民族文化交流与整合持续发生。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发展过程、动因及机制的分析,认为异质文化因子的不断介入,使河西文化在变化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取得一致。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形成河西走廊以汉族儒家文化为主体兼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地域复合体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7.
李晖艳 《旅游纵览》2014,(4):194-195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法,研究和分析了羌族锅庄文化对阿坝州的旅游带动效应。认为:羌族锅庄文化有着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它展示羌族民族文化与阿坝州旅游的发展演进互动关系。通过两者的演进和互动,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并与现代的旅游理念相结合,更好地推动阿坝州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同时民族地区旅游也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一个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黔东南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黔东南同时是最具少数民族特色的地区之一。侗族由来已久,民族文化独具一格,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被淡化,传承和发扬侗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黔东南背景下的侗族文化进行深入的解析,同时也将会从建筑、语言、服饰特点、歌谣以及节日来揭示黔东南侗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9.
生活在今鄂西、湘西、川东以及黔东崇山峻岭、幽谷山寨中的土家族,是一个具有悠远古代文化的民族。这种古老神奇的文化以其独特的民族传承和表现方式鲜活在其民族居处的区域之中。色彩绚烂、织工精美的西兰卡普,婚丧嫁娶的锣鼓,盛大喜庆之日  相似文献   

20.
刘丽娜 《神州》2013,(35):42-42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舞蹈纷繁各异,民族舞蹈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魅力倩影,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它体现了各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特点和审美情趣是一个民族繁荣与长生的标志。在进入新时代以来,民间舞蹈受到了外来文化和经济浪潮的不断冲击,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民族舞蹈的现状进行了了解、探讨了民族文化舞蹈的特点,并对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