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乾隆《重修岱庙记》碑为岱庙现存唯一一通满汉合璧碑刻,碑文为乾隆皇帝御制御书,对清代未行封禅之举的原因做了交代;在考证岱庙创建历史的基础上,高度评价了岱庙在历代皇家的地位,并阐明了重修岱庙的原因。岱庙所在地区并非满族集聚区,也不是政治权力中心,乾隆皇帝在此敕建满汉合璧碑的目的显然不仅仅是为了民族交流,而且蕴含着深远的政治意图,折射出满族统治者的民族心理、民族意志、民族关系策略等多方面的信息。乾隆《重修岱庙记》碑是清朝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满汉合璧《满洲实录》中的满、汉语气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可视化分析,对满汉合璧《满洲实录》中满、汉语气词进行对比整理并建档,从保护我国濒危语言角度出发,提出满语语言建档的必要性,探究当前满语语气词建档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尝试建立用于翻译经典满汉语料的满、汉语气词对照语料库,以期为我国濒危语言保护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1896年3月26日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县北门里祖宅(俗称相府)。傅氏为当地名门望族,教育世家。其七世祖傅以渐是清代开国第一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兼太子太保,是康熙的启蒙老师。他对清初满汉文化融合和康熙从政后的思想有着直接的影响。康熙南巡途经聊城时,曾为其祖宅题词“传胪姓名无双士,开代文章第一家”。横批“圣朝元老”。其曾祖傅继勋曾任安徽布政使,  相似文献   

5.
梵净山兼有黄山之奇,峨嵋之秀。然而,‘包不仅有着满族的自然风光,而且,还留下许许多多的历史古迹,碑文便是其中的一种。梵净山的碑文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禁止碑;二是功德碑;三是记事碑;四是墓碑。现按类分述于下。一、禁止碑。有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梵净山禁砍山林碑”。碑共两块,竖立在梵净山金顶附近滴水岩,高1米,宽0.5米;分别刊刻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十二月护理贵州巡抚磷庆、贵州布政使司按察使李文耕署名的通告。磷碑在左,李碑在右;映碑已断为三截,但仍可拼合辨读;李碑仍完好…  相似文献   

6.
明孝陵是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康熙御碑位于碑殿正中,碑高3.85米,宽1.42米;龟趺长2.69米,宽1.64米,高1.06米。碑上竖刻“治隆唐宋”4个大字,每个字径69厘米,碑正面右上方镌刻“康熙岁次己卯四月望日敬上”12字。  相似文献   

7.
南京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碑刻是明征君碑,位于南京市东北郊栖霞寺前右侧御碑亭内,是唐高宗李治为纪念南齐隐士明僧绍(征君是人们对他的尊称),于永明元年(483),将后院宅第献给佛门创建栖霞寺(当时称栖霞精舍)而立。碑末行刻有  相似文献   

8.
在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实行平满汉畛域举措的过程中,光绪三十三年慈禧太后发布化除满汉畛域懿旨与官绅群起奏议,是一个关键性的事件。清廷试图化除满汉畛域,而对满汉政策作出了新的调整,但因种种因素制约,而并没有切实施行,也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致使清王朝最终难逃覆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丛台全名“武灵丛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公园中心地段,是公园内的主体建筑,省级重点物保护单位,为战国期间赵武灵王——赵雍在位时期所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赵武灵王建台的目的,是为了观看歌舞和大型的军事操演。传说当时台上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景,以结构奇特、装饰美妙而名扬列国。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的排满宣传对汉人加入排满革命起到极大的鼓动作用,排满宣传下的满汉关系极为敏感。面对排满宣传及排满行动,部分满洲贵族采取排斥汉族官员及防备新军的做法,这又加剧了满汉矛盾。革命党纠正宣传中的偏颇,调整革命初期的错误做法,但革命进程中旗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进而报复汉人,满汉经历了再一次的矛盾激化。以反满为口号的辛亥革命虽然使旗人消除了特权,逐步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但在旗人心中留下的感情伤痛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白毓薇 《沧桑》2013,(2):20-21
清朝服饰形制是历朝服饰中最庞杂、最繁复、等级制最森严。它既吸收了历史上汉族传统的冠服服制,又保持了满族服饰的风格,体现了满汉文化交融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北京孔庙有七座讲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平定边疆叛乱、统一中国的告成太学纪功碑:康熙四十三年《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雍正三年《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乾隆十四年《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乾隆二十年《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乾隆四十一年《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道光八年《平定回疆剿擒逆裔告成太学碑》。七座碑的碑文均提及对火炮和枪等兵器的使用,本文对所涉战争中火器的使用情况进行述略。  相似文献   

13.
郭文钠 《中华遗产》2011,(3):134-147
对于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而言,食物只是出自果腹的需求,人类却是一个有趣的例外。对人来说,进食是表达情感、与他人交往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吃的并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这一切,在满汉全席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吕寅 《满族研究》2013,(1):100-103
二人转作为辽宁地区特有的走唱类地方戏,"舞"是体现其放浪、神迷艺术特色的表演手段之一。该表演手段与东北大秧歌相似,均受到满族萨满乐舞的影响。本文意在以二人转为例来辨析满汉舞蹈的融合,并以此为切入点,对辽宁地区满汉舞蹈的融合与发展作一个宏观的审视,希望文中所提供的资料与见解在该方面的学术问题研究上有所帮助和启迪。  相似文献   

15.
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了大量回鹘文残片,经各国学者不断刊布和研究,大部分文献已得到了解读,为敦煌学、回鹘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新材料。但还有一些残片或因残损严重,保留字数较少,或因内容复杂,找不到原始文本,至今尚未得到有效释读。本文对北区B464窟出土编号464:63的一件汉—回鹘文合璧《六十甲子纳音》残片进行研究,比对出该文献系《六十甲子纳音》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赵超 《文博》2009,(2):52-56
汉景帝阳陵帝陵封土南面现存两方分别树立于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和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皇帝派遣大臣.祀汉景帝后所立载有御制祝文的碑刻。通过对碑刻内容和相关人物的考证,结合明代对古帝王的祭祀制度,分析西汉王朝和文景之治特别是汉景帝在明代帝王心中的形象与地位,以此折射出明代对待古帝王的态度和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心理。同时对这两方碑刻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钟维 《文物春秋》2004,6(6):125-129
大名五礼记碑是国内现存唐宋碑刻中最大的石碑,始立于唐,原为魏博节度使何进滔德政碑,为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所书写;改刻于宋,由蔡京篆额。本文考证和记述了该碑的历史沿革、巨型碑材的产地、所涉史实及其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辨析了以往研究成果后,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考释,认为瓷碑立于1229年,立碑人库木哥是军军官,族属可能是密儿纪或汪古部;通过与敖伦苏木、北京跑马场石雕刻品的比较,得出松州瓷碑是金代景教聂斯脱利派典型碑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20.
寂寞陵园中,一块粗陋的大招牌古怪站立,顶部“盛世唐庄”四个字暗示此处应该有个庄园,或者什么饭店。然而什么也没有,只有与招牌“比肩而立”的石碑、远处成队的石翁仲以及更远处巨大的土丘。那土丘即是“唐恭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