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莹 《沧桑》2010,(2):145-147
盛京,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肇兴之地。这里修建有清朝远祖以及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陵墓,即清永陵、清福陵和清昭陵,统称盛京三陵。盛京三陵的文化价值,即永、福、昭三座皇家陵寝的建筑以及相关典章制度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它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中原王朝传统的文化观念,另一方面又保持了清王朝在中国东北地区肇兴过程中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满族及其前身女真族的文化特征。盛京三陵体现的文化是满、汉族文化相互交融,女真文化与中原文化双向渗透的文化,反映了一种进步的中华观。本文从陵寝建筑和丧葬习俗角度、满汉文化两个方面论述盛京三陵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盛京,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肇兴之地。这里修建有清朝远祖以及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陵墓,即清永陵、清福陵和清昭陵,统称盛京三陵。盛京三陵的文化价值,即永、福、昭三座皇家陵寝的建筑以及相关典章制度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它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中原王朝传统的文化观念,另一方面又保持了清王朝在中国东北地区肇兴过程中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满族及其前身女真族的文化特征。盛京三陵体现的文化是满、汉族文化相互交融,女真文化与中原文化双向渗透的文化,反映了一种进步的中华观。本文从陵寝建筑和丧葬习俗角度、满汉文化两个方面论述盛京三陵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核心价值概述 明清皇家陵寝是指建于中国明清时期的皇家陵寝建筑群,是大型建筑群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创造性杰作,是14-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古代王朝(明、清)文化和建筑传统的独特见证.遗产包括2000年列入的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2003年列入的明孝陵、明十三陵,以及2004年列入的盛京三陵(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  相似文献   

4.
陵寝为历代帝后死后所葬之地。清朝共有十二帝十一处陵寝,福陵、昭陵为清入关前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两代帝王的陵墓。陵址为辽宁沈阳。清称盛京陵(包括永陵、福陵、昭陵,本文仅就福、昭二陵的祭祀制度的演变、谒陵礼仪、守陵官员的编制、俸禄及清帝几次东巡谒陵目的加以论述。福陵距盛京东北二十里,俗称东陵。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的陵墓。昭陵距盛京城北十里,俗称北陵。为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顺治八年封福陵山为天柱山,昭陵山为隆业山。均以祀方泽。每陵各派官员及守陵人员,并定祭仪。一 …  相似文献   

5.
盛京作为清朝的“发祥”之地,既有清初遗留下来的宫殿建筑群——盛京皇宫,又完整地保存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以及他们父祖的陵寝——盛京福陵、昭陵和兴京永陵。清朝入关后,自康熙皇帝开始举行“东巡”,谒陵祭祖,中经乾隆、嘉庆,直至道光皇帝,先后四帝十次东巡。  相似文献   

6.
关外三陵在有清一代的陵寝中,是建置最早、规模较小、风格独特的一代祖陵。然而,在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历史上,三陵能地位至尊、戒备森严、保存完好,实得益于清廷完整的陵寝制度和有效的机构管理。本文拟据一些史籍文献与档案新材料,将清对关外三陵的机构管理等作一探究。一建立健全各级管理机构关外三陵亦称清初三陵,或盛京三陵,即新宾永陵、沈阳福陵和昭陵。永陵原名兴京陵,是大清皇帝爱新觉罗氏的祖陵,位于辽宁新宾县西北两公里的赫图阿拉。埋葬着“肇祖原皇帝”孟特穆(系衣冠葬)、“兴祖直皇帝”福满、“景祖翼皇帝”觉昌安、“…  相似文献   

7.
盛京皇宫这一皇家宫殿建筑群,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其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化。盛京皇宫整体上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以大政殿与十王亭为布局,科学地运用几何透视原理,是后金时期建筑美学的重要成就,属于盛京皇宫早期建筑,带有浓郁的满、蒙、藏化融合特点。“中路”建筑与之相适应。“西部”建筑为雍正年以后增建,突出了汉化“四合院”特点,反映了满汉化融合。整个盛京皇宫与紫禁城宫殿建筑相比,体现了满族特殊的历史及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盛京)昭陵位于盛京城北约十华里,在满语中叫“额尔登额蒙安”。因在盛京城北,俗称“北陵”。这里埋葬着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天服宫宝妃、闲趾富贵妃、衍庆宫淑妃等一批名媛佳丽。昭陵始建于清崇德人年(1643),至顺治八年(1651)完工。迄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对于昭陵之所以选址于此而非选择它处的原因,不论是清史研究者还是民间传说,均认为此处是“风水”宝地,甚至官方的志书也无例外地沿用此说。《盛京通志》称昭陵“风水”曰“福陵发源于长白,昭陵自城东北叠嫩层峦至…  相似文献   

9.
盛京三陵     
盛京,满语称"谋克敦",汉译为"兴盛之城"。它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肇兴之地。在这里修建有清朝开国之君及其父祖们的陵墓即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此即清代的盛京三陵。  相似文献   

10.
“昭陵六骏”是一组与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战役、与中国封建社会最具影响力、凝聚力的封建帝王的命运、性格、人格血肉相连的6件石刻作品。它们列置在陕西省礼泉县境内的九嵕山北麓,即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昭陵”北,祭坛内东西庑房中,以李世民在公元618~622年5年间南征北战扫群雄,统一天下乘骑过的6匹战马为蓝本创作设计制作出的高肉浮雕石刻作品。  相似文献   

11.
满族发源于辽宁,他们的先辈在这里建立了政权,并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清王朝.在清代用满文形成了大量文书档案.这些档案除记录政务活动外,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满族以周边各个民族的生活状态.盛京内务府是清朝在盛京设立管理盛京地区皇室事务的专司机构,它在处理各项事务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往来文书档案,这些档案始于康熙元年(1662)止于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档案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康熙朝全部用满文书写,雍正朝有个别文件是汉文,乾隆朝的大多数文件用满文书写,嘉庆朝之后满文文件的数量逐渐减少,咸丰朝以后则主要以汉文书写.盛京内务府档案记载了盛京内务府的设置及其对盛京地区皇室产业庄园山场河泡的管理、宫殿的守护陵寝的祭祀、清帝巡幸盛京的准备和东巡活动、宫中所需地方土特产品的供应等等,内容包罗万象,较为详细的反映盛京地区社会历史发展情况.盛京内务府文书档案目前保管在辽宁省档案馆,以稿档和册档两种形式存在.我们将从这些档案中以不同专题的形式进行整理和翻译.这些档案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公布,相信这些档案对满族的历史和文化研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清东京陵     
清东京陵李凤民清代陵寝除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之外,还有一座被人淡忘的东京陵。此陵原是清陵规模最大的墓园。曾葬有太祖努尔哈赤之祖父母、父母,以及他的后妃、兄弟、子侄等十数人,时称“东京二祖陵”,是关外“四陵”之一(另三座祖陵为兴京永陵、盛京福陵和昭...  相似文献   

13.
始建于清初的关外三陵即永陵、福陵、昭陵,因其为大清开国皇帝的万年吉地,倍受后世清帝的尊崇,自顺治帝钦定东巡祭祖谒陵祖制以后,共有四帝十次圣驾盛京,拜谒三陵,举行隆重盛大的祭陵大礼。正因如此,关外三陵例来管理严谨,戒备森严,军民人等不得擅人,既使清帝逊位之后,雄威依旧。但是,1931年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沈阳沦陷,东北遂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爱新觉罗子孙虽有强烈的敬天法祖思想,但却无力对租宗的陵寝妥善保护虔诚祭扫。非但如此,关外三陵在中国历史上亦翻开了最屈辱的一页。正如斯大林所指…  相似文献   

14.
清东陵是清王朝入关后修建的第一座陵园,先后共建有16座帝后妃陵寝,大小单体建筑达580座.清东陵自康熙二年首建孝陵起,到光绪三十四年重修慈禧陵竣工止,修陵时间历经近两个半世纪,几乎与王朝的存亡相始终.因时代关系,各陵在建筑规模、筹款、用料、所用时间以及工程质量、维修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清王朝的盛衰可以从陵寝的修建中得以窥见.  相似文献   

15.
盛京宫殿哪座建筑是历史上的笃恭殿,笃恭殿一名清初是否被正式使用?这些问题古今各有异议。 清代官修史志及私人著述就笃恭殿所系何处有三种不同解释。《钦定盛京通志》以笃恭殿为“崇政殿”,《大清一统志》、《盛京典制备考》亦同此说;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以笃恭殿为“大殿”(即大政殿)。崇政殿与大政殿是盛京清宫两座不同位置不同用途的殿堂,前者位于大宫阙正中,是清太宗常朝之“金銮殿”,后者在大宫阙之外,是清太宗同八旗贝勒、大臣议事、举行大典、观看“百戏”的“外朝”。《通志》与《日录》两  相似文献   

16.
有清一代各朝帝后妃陵寝的建筑工程,向为国家最重大的建筑工程项目,素有“山陵大工”之称。其规模之大,工期之长,工种之多,技术之复杂,质量要求之高,在整个清代建筑史上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17.
清代鸭绿江流域的封禁与开发张杰东北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清入关之后,为了保护其"龙兴重地",于顺治年间在盛京(辽宁)地区修筑了柳条边。盛京柳条边又称"盛京边墙"或"老边","盛京边墙,起至凤凰城,北至开原县,折而西至山海关接边,周围一千九百余里,共十七边...  相似文献   

18.
《文物》2016,(5)
正昭陵博物馆编昭陵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是中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陪葬墓等级之高、代表性之强、墓志与随葬器物制作之精美亦属罕见。本书是对昭陵陪葬墓出土墓志全面、系统的介绍,不仅提供了清晰的墓志盖、底拓片和每合墓志的等比例线描图,还通过文字、表格等作了具体翔实的描述和分析。涉及的墓志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展错综复杂,历朝历代对待前朝陵寝的决策性举措同时增加了其演变进程的多样性,清乾隆五十年对明十三陵的修葺即为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20世纪80年代初天津大学首次发现乾隆皇帝希望嘉庆皇帝参照明长陵建造清裕陵大碑楼的谕旨,胡汉生依此线索开始追踪乾隆朝修葺明陵档案,2007年,王茹茹、张胜强为完成明永陵、明定陵建筑工程的全案研究,发掘到乾隆朝“呈十三陵汇总地盘图总平面图”。本文即在前述基础上,详细汇集整理相关文献、档案,深入解读“呈十三陵汇总地盘图”,全面梳理乾隆五十年修葺工程的来龙去脉,还原历史史实,并结合测绘勘查,详考《帝陵图说》《昌平山水记》,以探明明十三陵各主体建筑之真实形制。  相似文献   

20.
康熙皇帝玄烨,虽然不是清王朝的开国皇帝,但在有清一代满族统治者中亦堪称佼佼者。康照十年(1671年)、二十一年(1682)、三十七年(1689),玄烨亲率王公大臣文武官员走马关外,名为诣盛京恭谒福陵、昭陵、永陵等祖宗山陵用告成功,实则旨在巡视东北边陲,巩固国防。玄烨曾说他东巡的目的是“巡行边塞,亲加抚绥,兼以畋猎讲武。” 玄烨一生虽然多次出巡,但较注重节俭,他曾说:“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其所言倒也并非完全粉饰溢美之词。这一点从康照皇帝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