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依据美国政府的最新解密档案,考辨"东芝事件"的由来与真相,阐明美国政府处理"东芝事件"的外交策略及其影响。本文认为:经济利益是东芝机械公司向苏联出口9轴数控机床的根本驱动力量。美国政府利用国内社会舆论,如愿解决了引进日本防务技术和联合开发FSX战斗机的问题。防务技术转让成为维系美日安全保障体制的新要素。以"东芝事件"为契机,美国积极推动巴黎统筹委员会提高对数控机床的管制标准和建立"类巴统管制体系",日本政府的出口管制政策实现重大变革。这些变化昭示了冷战转型期美日关系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2.
2000年6月28日是“国际反滥用毒品”十周年纪念日。1991年6月 ,联合国为了纪念“6·26”国际禁毒日四周年 ,决定发起“国际反滥用毒品十年”活动 ,主题是 :一致反对毒品对人类的共同威胁 ,从1991年至2000年的十年里 ,全球进一步加强国际、地区和各国之间的反毒合作。也正是十年前 ,由于受到国际毒潮的影响 ,由于临近国际毒品重要产地“金三角”的特定地理位置 ,贵阳市没有能够幸免汹猛的毒潮冲击 ,出现了毒品传播。初始 ,市委市政府就高度重视这个危险的信号 ,遵照国家禁毒委员会提出的“三禁并举 ,截流堵源 ,严格执…  相似文献   

3.
《文史天地》2009,(5):69-70
第一次国际性的禁毒会议,于1909年2月1日在上海召开。由中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葡萄牙等13个国家参加。这次会议就限制用于正当目的的鸦片数量,对鸦片的进口实行管制,逐渐取缔吸食鸦片等问题,作出了9条决议。这9条决议虽然属于建议性质,对签字国不具有约束力,但其确定的原则被纳入了以后的国际禁毒公约之中。  相似文献   

4.
美国《共同防卫援助统制法(1951)》的形成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学术界 ,对 1 951年 1 0月杜鲁门总统签署批准的美国《共同防卫援助统制法》的研究是一个相当薄弱的领域。本文详细考辨了该法案的形成及其影响。指出它既是美国政府对共产党国家经济遏制政策的产物 ,也是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在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方面矛盾调整的结果 ;美国政府根据该法案而开展的国际外交 ,波及世界 50余个国家 ,不仅强化了巴统组织的东西方贸易管制体系 ,而且昭示了美国经济遏制政策未来发展的一些趋势  相似文献   

5.
张雯婧  张勇安 《世界历史》2023,(3):20-35+171-172
1909年上海万国禁烟会拉开了国际禁毒合作的序幕,会上达成了各国商议解决鸦片问题的共识。在参会国当中,日本的参会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为向国际社会展现日本的禁烟决心与成果,日本在准备参会阶段详细撰写所谓科学的调查报告,展示其在本土和殖民地实施的禁烟措施及成效,通过打造科学禁毒的名号,减轻参会国对其禁毒态度的怀疑,为其在殖民地的鸦片政策合法化与正当化奠定基础。实际上,日本并未全面收集殖民地调查数据,会上为维护其在殖民地的鸦片利润消极应对立即禁绝鸦片的倡议,甚至回避参与具体国际禁毒合作事务。由于大会最终达成的是不具有强制性的决议案,日本政府得以延续推行其既有的科学虚名掩盖下的毒品政策,阻碍国际禁毒合作进程,为其进一步利用毒品助力殖民扩张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6.
何青 《沧桑》2011,(4):66-70
毒品问题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毒品产销国之一的哥伦比亚,其毒品问题极为典型。该国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大麻贸易的繁荣,80年代可卡因贸易的兴盛,以及90年代海洛因贸易的兴起。近30年的毒品贸易发展,使得毒品工业渗透诸多部门和行业,给这个国家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哥伦比亚毒品工业的兴盛,源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国家长期的贫困和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国内复杂动荡的政治局势以及深厚的社会文化传统,也是重要的原因。此外,作为非传统型安全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环境的变化也直接影响着该国毒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美国市场和政策的压力,成为其毒品贸易兴衰的最主要国际因素。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的大力重视,禁毒工作在中国取得了不少进步,越来越多的吸毒成瘾者摆脱了“瘾君子”的噩魔。然而笔者发现,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在吸毒的悬崖上徘徊,他们吸了又戒,戒了又吸,始终无法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道。禁毒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实务领域,近年来随着毒品问题的日趋严重而受到政府和实务界的重视。上海自2003年开始在禁吸戒毒领域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本研究根据目前上海市吸毒人群的现状,在参照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完善禁毒社会工作的一些对策和建议,以帮助更多的戒毒人员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8.
1937年爆发的淞沪抗战以及日军此后长达八年的围困与占领,对上海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市政管理和日常生活均造成了巨大影响,这一剧变同样给这座城市的毒品贸易与消费带来了显著变化。面对巨大的毒品市场和巨额毒品利润,日本自控制上海之日起,就计划将此贸易控制在手中,以支持其在中国的战争行为。为此他们一方面通过建立以华中宏济善堂为代表的毒品贸易垄断,向上海及华东地区大量输入毒品;另一方面则废弃了国民政府自实施"两年禁烟、六年禁毒"政策以来,针对毒品贩卖、吸食行为的严厉打击措施。日本当局的上述行为极大地刺激了上海的毒品贸易与消费行为,同时大大降低了毒品犯罪的风险,使这座城市沦为抗战时期日本"毒化政策"的重灾区。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国际角色定位的转变、美苏冷战的展开、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国际社会对人权保护的日益重视以及美国黑人争取民权的国际转向,促使美国的种族问题日趋国际化。为了维护国家形象和"世界领袖"地位,并努力把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到资本主义阵营一边,美国政府不得不重视保障黑人权利。在布朗案等系列黑人民权诉讼案中,司法部代表美国政府以"法庭之友"身份提交书面陈述,从美国外交和国家利益的角度要求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在布朗案中,最高法院在多个方面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从而最终作出了推翻"隔离但平等"原则的判决。美国充分利用这一判决结果和有利的国际舆论,改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声誉。美国政府对布朗案判决的政治利用取得了一定效果,而国际舆论也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的黑人民权改革。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考察日本的国际战略在联接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分析的重点包括这个国际战略所包含的五个方面:对中国问题的解决方针;对第三国的政策;对九国公约与既有世界秩序的态度;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对"中国问题"与"世界问题"相互关系的应对。文章提示:日本最初在国际战略上采取了不刺激第三国的方针,以期将战争限定在中日两国的范围内单独解决。但是,它的实际行为同它的主观意图背道而驰,不自觉地步步推动美国和国际力量走向援华抑日。在深陷困境之后,面对欧洲局势的变化,在对"东亚新秩序"的执着情结和对包括东南亚在内的"大东亚新秩序"的期待心理的推动下,日本决策层在国际战略上与中国殊途同归,确定了"国际性解决"中日战争的方向。随之,其不仅拒绝退出中国,且进一步结盟德意,刻意通过南进收一举多得之效,从而把战争从中国扩大到东南亚和太平洋。在这一过程中,日本的文职官员在很多场合冲到了军人的前面,反映出日本决策背后的深刻背景。  相似文献   

11.
马建华  张天 《世界遗产》2014,(11):50-55
扎龙湿地是祖先留下的宝贵的自然遗产,也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1992年中国政府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扎龙自然保护区被作为中国首选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9年,扎龙湿地因开展生态补水和生态移民等工作,成为全球16个湿地成功保护范例之一(中国有两个,另一个是香港米埔湿地).  相似文献   

12.
近代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兴起源于对东方棉织品需求所引发的"进口替代",内在激励机制、持续涌现的技术发明以及专业化的工厂制度等内驱动力极大地提高了棉纺织工业的生产效率,使其趋于形成规模经济的高效体系;进出口贸易克服了国内原料稀缺、市场不足等固有的禀赋矛盾,双向的拉动效应统合起棉纺织工业链条的诸多要素。在将棉纺织贸易活动推向边缘地带的过程中,英国凭借军事强权跨越国家与地域边界,将棉花种植地区与棉织品销售市场捆绑于全球体系一端,用"战争资本主义"编织起以棉纺织工业为主导的全球体系,构建起中心与外围、经济持续增长与经济停滞徘徊的不平等国际分工。由此重塑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形成了新的世界版图,对全球体系的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国在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全球治理改革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主动作为、越来越贡献智慧的重要作用。中国提出了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的全球经济治理观,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五位一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推动建立"战略清晰、内外统筹、平台多元、决策  相似文献   

14.
1904年美国货币专家精琪来华帮助清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双方表面都以促进中外贸易和投资相标榜,实则各有所图。清政府是要维持中外货币汇率的稳定,解决自19世纪70年代之后因国际银价跌落、金银折算亏累所造成的财政损失。美国则试图借此将中国货币纳入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元国际集团,以与长期主宰国际贸易的英镑展开竞争,使美国政府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领导角色。清政府拒绝精琪货币改革方案的主因在于该方案没有顾及中国主权和利益及相关主客观条件,而不能简单归咎于晚清"货币发行地方化"所代表的地方利益的抵制。精琪没有向外界和美国政府如实、准确传达会谈情况,既出于邀功心理,也因中美文化和语言隔阂所致。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线性遗产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线性遗产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在欧洲、美国和中国不同文化体系中,对线性遗产的称谓不尽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线性遗产国际交流与合作造成了障碍。对宪章、公约、法案、标准和国内外研究论文等涉及线性遗产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并比较后可知:源于欧洲的文化线路概念更重视对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兴起于美国的遗产廊道概念对景观和游憩功能给予了格外关注;而我国新近引入的欧美概念与原有的本土概念混用,造成了线性遗产概念的泛化。我国学术界应尽快统一线性遗产概念,建立交流顺畅的线性遗产学术平台,进而推动我国和国际线性遗产保护事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尹新华 《安徽史学》2018,(1):62-69,161
一战是中国较全面参与战争法公约后面临的首场重大国际战争,战争法公约也是民初北京政府因应一战时局的重要工具。在民初中国与战争法公约关系发展进程中,北京政府逐步朝参战之路迈进。一战爆发前,北京政府决定补签一些战争法公约,借此平等融入国际社会和维护国家利权,这构成了其走向参战的重要背景。宣告完全中立之初,北京政府指望通过积极履行战时中立公约来避免战祸和维护利权,但强权挑战的危机为其转向参战埋下了伏笔。日本对华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后上述希望彻底落空,北京政府转而趋向参战,试图借此参与战后和会。它一方面同作战规则方面的战争法公约积极接轨,另一方面通过暗中违背中立公约而朝参战迈出实质性步伐。最后,北京政府利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契机,援用战争法公约正式宣战。北京政府走向参战不失其必然性和主动因应之特征,亦不乏文明和正义的色彩,而其参战政策的推进也影响到中国与战争法公约关系本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世界》2013,(10):108-108
世界时于19世纪末才逐渐普及到全球。那时,随着航海和铁路交通的发展,对各国时间进行协调的需要日益迫切。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本初子午线大会正式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并一直到20世纪下半叶都使用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作为参照;尽管时区的划分体系在最初建立时并没有马上得到所有国家的认可,但在今天,它已成了与世界运转息息相关的全球统一概念。  相似文献   

18.
朱春全 《世界遗产》2014,(10):21-21
<正>国际上公认的保护区定义是指一个明确界定的地理空间,通过法律或其他有效方式得到认可、承诺和管理,以实现对自然及其所拥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和文化价值的长期保护。IUCN经过40多年的努力,对全球各种类型的保护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六个类型的保护区管理分类体系,目前《IUCN保护区管理分类应用指南》已成为国际上保护区管理分类的通用标准,得到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联合国机构、许多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政府的认可和应用。实际上,"国家公园"一词在IUCN保护区分类体系形  相似文献   

19.
国际世界遗产监测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纯净  罗佳明 《文博》2008,(4):47-52
对世界遗产监测工作是执行遗产保护公约战略目标和可信度建设的重要保障.国际遗产监测体系的建立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并且一直不断进行着修改和完善,向建立一套科学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目标迈进.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国际遗产监测体系发展的历史过程;然后着重介绍了国际相关组织对第一轮定期报告结束后的反思与总结情况,以及对下一轮定期报告的修改意见和拟定过程;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国际遗产监测经验对我国正在构建的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体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余伟民 《史学集刊》2013,(1):112-117,121
20世纪的世界体系经历了从"解构"到"局部重构"、再到"全面重构"的历史过程。冷战处于世界体系的"局部重构"阶段。这种特殊的国际关系形态既反映了世界体系结构的内在矛盾,也反映了世界体系与国际体系的张力与互动。冷战史表达的结构性矛盾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利益竞争和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之争,更具实质性的是两种对抗性社会制度及其指导性意识形态的斗争。冷战后的历史运动表明,冷战终结并非人类社会在发展道路选择上的最后结果。后冷战时代世界体系结构性矛盾的升级和深化使国际社会面临诸多现实的挑战和风险。由于世界体系层面全球治理机制的滞后,缺乏公共产品支撑的国际体系面临失范的风险,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正呈现出难以把握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