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泰和县地处赣中南,赣江穿越县境中部,历史悠久。春秋、战国先属吴、越,后属楚,秦、汉属庐陵县地,东汉末庐陵升为郡,为庐陵郡治,隋开皇十一年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更名泰和,其名自此始。  相似文献   

2.
元代初期江西庐陵一地出现了众多文人,包括刘辰翁、邓光荐、赵文、赵功可、王炎午、龙仁夫、刘将孙、刘岳申、刘诜、刘参、刘巨川、曾闻礼、艾幼玉等。由于同出庐陵,且多直接或间接受刘辰翁的影响,在文学思想主张和文风趋向上有着某种共性,因而最后成为一个有以地域为标志,并有着紧密联系的庐陵文人群落。庐陵文学中,文胜于诗。庐陵文章盛于元代,在元代文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诗则次之。而在众多的庐陵文人中,赵文和三刘,即刘将孙、刘岳申、刘诜的文学成就尤其斐然,代表了元代庐陵文学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元代初期江西庐陵一地出现了众多文人,包括刘辰翁、邓光荐、赵文、赵功可、王炎午、龙仁夫、刘将孙、刘岳申、刘诜、刘参、刘巨川、曾闻礼、艾幼玉等。由于同出庐陵,且多直接或间接受刘辰翁的影响,在文学思想主张和文风趋向上有着某种共性,因而最后成为一个有以地域为标志,并有着紧密联系的庐陵文人群落。庐陵文学中,文胜于诗。庐陵文章盛于元代,在元代文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诗则次之。而在众多的庐陵文人中,赵文和三刘,即刘将孙、刘岳申、刘诜的文学成就尤其斐然,代表了元代庐陵文学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吉安自古为“文章节义之邦”,历史上名人辈出,古迹众多,“庐陵文化”在国内外影响深远。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共吉安市委、市政府领导十分注重巧打“庐陵文化”牌,充分发挥吉安井冈山革命文物和历史名人文物古迹这两大优势,以促进旅游经济在吉安的大发展。为此,吉安市聘任原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社科院院长、历史文学家周銮书为顾问,设立“庐陵文化研究所”,建立“庐陵文化园”,邀请周銮书教授在有关区、县举办“庐陵文化学术报告会”,掀起研究、开发“庐陵文化”热潮。与此同时,该市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加大了重点文物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5.
王晓俊 《旅游》2013,(7):68-73
提起江西的吉安,人们首先就会联想起井冈山。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井冈山的东面,在美丽的吉安市青原区富水河畔,有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村落,它就是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的渼陂(mei bei)古村,它守护着庐陵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一帘幽梦。房前池塘涟漪,屋后果树飘香,历经沧桑的明清建筑、弹孔仍存的战斗遗址,都在无声之中传递着庐陵文化的独特神韵。这就是渼陂古村的真实写照。从这个方圆才一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走出了四位将军,两位中将,两位少将。它用厚重的历史、古典  相似文献   

6.
庐陵史学发达宏富,史备众体,尤其是在宋明时期,史学大家叠出,史学著作丰硕,史书类型繁多。诞生了龙衮、欧阳修、徐梦莘、罗泌、龙文彬等众多的史学家,编撰了《江南野史》、《新唐书》、《新五代史》、《集古录》、《三朝北盟会编》、《路史》、《西域行程记》、《广舆图》、《豫章书》和《明会要》等重要史学著作。庐陵史学重文献网罗、考证和历史经验总结,从整体上看具有父子同撰、通今博古、文史兼通、诗文咏史、金石证史等特征,有史料、校勘和辑佚价值。庐陵史学享誉海内外,口碑较好,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胡铨(1102—1180),江西庐陵人(今吉安),因生前贡献卓越,被朝廷追加谥号“忠简”。  相似文献   

8.
崔微  吴若峰 《旅游》2006,(9):56-65
庐陵是吉安的旧称,经常听到有点文化的吉安人说“庐陵文化”这四个字,哪怕是在吃饭的时候,一边嚼着赣菜一边便听到邻桌的吉安人“哇啦哇啦”地用当地话聊天,别的听不懂,但那四个字不一会儿就会越过桌子带着菜香飘进耳朵来,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吉安人得意得有道理,庐陵文化就在那些遮天蔽日的古樟树掩映下的村落中,这四个字无不被生动地还原着,古宗祠恢宏壮观,古民居自然明朗,古街道店铺林立,古书院墨香犹存,古池塘星罗棋布,牌坊、门楼、楹联、木雕、石刻,还有教堂和码头,穿行其间,恍如隔世。这一切都与村外古樟、稻田、水塘、青山、水牛所构成的农耕生活交映着,宛如世外桃源。  相似文献   

9.
《四库全书总目》对宋末元初庐陵五位文人,刘辰翁、赵文、刘将孙、刘岳申、刘诜分别有所评价,且基本上都是从人品性格论其文学.这些文人的个性化人格精神使其文学具有某种个性色彩,不同流俗,而在元初文坛有所树立.《总目》反映出这批文人的思想和文学共性,以及其流派基础.其中整体肯定,而又亦褒亦贬的态度,又反映了四库学者的正统文学观.在清代四库馆臣的正统观照下,元初庐陵文学亦具有较大成就和价值,更可见此派的成立和影响之大.  相似文献   

10.
民族英雄文天祥是哪里人?他的祖籍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似乎已成定论,其实,还有待于商榷。首先是文天祥的祖籍,有的以为“先君子尝考次谱系,文氏由成都徙吉”,与《纪年录》亦云:“庐陵文氏来自成都”,遂据此得出结论说,文天祥的祖籍在成都。然而,庐陵(今江西吉安县)文氏的祖籍是否在成都,尚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因为据《富田文氏族谱》记载,文天祥的先世文时,是西汉景帝末蜀郡太守文翁的后裔。文翁是  相似文献   

11.
刘攽(1023—1089),字贡父,号公非,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修《通鉴》选为助手,专职两汉;又作《东汉刊误》,为人所称。刘攽生平,《宋史》语焉不详,《东汉刊误》亦少论述。因作此文,以补不足。 刘氏之先出楚元王,世为彭城人,西晋末,避兵乱,迁江南,又迁庐陵,然犹以彭城为望。自庐陵迁新喻者,曰逊。逊生超,超生逵,逵生碘。碘为攽曾祖,赠大理详事。  相似文献   

12.
刘晗露 《南方文物》2022,(4):292-297
<正>江西地处长江以南,直至公元前201年汉高帝时期才设定明确的行政区域。《汉书》有“豫章郡,高帝置。莽曰九江。属扬州……县十八”的记载,辖区包括南昌、庐陵、彭泽、鄱阳、历陵、馀汗、柴桑、宜春、安平等,其行政范围与今天基本一致。在此之前,江西是先秦百越诸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明形态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约23000年前的“吊桶环遗址”,土著先民在大源乡的石灰岩丘陵地区初步掌握了野生稻的驯化技术,奠定了长江中下游流域新石器时代发展的经济基础,创造了江西最早的文明,  相似文献   

13.
北宋名臣、一代文宗欧阳修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老来却卜颍而居。他一生从政42年,宦游10多个州府郡县,为什么单单选择颍州(今安徽阜阳)作为退养终老之地呢?  相似文献   

14.
正清人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十一《张翊传》载:"南唐禅代,擢虔州观察判官、西昌令,假道还广陵,里人荣之。"按:据传文,张氏侨居庐陵,后赴广陵入仕,则广、庐字近,此"广陵"实"庐陵"之误。吴氏所记,是以南唐有西昌县。查此条出于北宋龙衮《江南野史》卷九《张翊传》:"嗣主代立,例受庆恩。求以宁亲,授虔州观察判官、西昌令。假道还,里人荣之。"按:据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五代十国卷》之南唐部分,知南唐境内无西昌县。然《元和  相似文献   

15.
江西吉安,古称庐陵,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更有“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 五里一状元、九里十知州”的民谣。最近吉安市博物馆搜集到一方“宋邓公墓志”,该墓志 系吉新公路长塘路段拓建时出土。志铭记载了墓主人一门同代六进士的事实,揭示了庐陵创 造的科举奇迹。(一)墓志墓志为青石质,长方形,碑额圆弧,表面光滑平整,底部略残。通高164.5、宽88.5、厚7 厘米。碑额题头上下两行,阴刻篆书“宋邓公墓志铭”,题头两边及券顶饰琼花,文饰饱满 ,刻工精美。铭文楷书,竖排28行,每行45字。凡1137字。除碑底略残,间或11字…  相似文献   

16.
2001年9月至10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泰和县博物馆对白口城址进行了一次考古勘探工作。一、“地产嘉禾,和气所生”泰和泰和县位于江西省赣中吉泰盆地中心地带,赣江穿县南北而过。泰和因“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得名,又因其境内南端万安有著名的“十八排”、“十八滩”之险境自古即被誉为“咽喉荆广、唇齿淮浙”。泰和历属吴越,西汉为古庐陵县地,为著名的“西汉十八县”之一。东汉为西昌县,为庐陵郡治,历来就是江西一方政治文化中心。尤其是汉晋以来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代表赣文化风貌的最基本文化因子,而明显区别于赣鄱平原的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17.
正位于今湛江市遂溪县的庐陵周公墓群是四座用青石雕刻建置的交椅形制石轿墓与石棺墓,历经已有700多年。由于历代有专人管理保护,至今十分完好。庐陵周公石墓群坐南向北,面宽40米,进深46米,占地面积1840平方米。后枕气势起伏蜿蜒的龙节岭,前临调丰千亩良田,面对调川坡为案山,远眺斜离岭为护案山,东有笔架岭,西有螺岗岭,三岭遥相拱护;叠翠山坡层层环抱为左右砂,银溪自东向西迂迴绕明堂而流过,称金带水。自然空间开阔,气蕴聚藏,清淑内溢。堪與学家称之  相似文献   

18.
文天祥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即:良好的家庭教育;名师的培养塑造;庐陵先贤的激励;同学朋友的鼓励;忠节人物的影响;爱国忧时的情怀;自强不息的追求,等等。  相似文献   

19.
周朗(公元425—460年),字义利,汝南安成(今属江西)人。南朝宋文帝时,曾任太子舍人、司徒主簿、通直郎等职。孝武帝即位,先后出任中军录事参军、庐陵内史。一生宦途多乖,或以上书忤旨而解职;或因打猎纵火延烧官廨、称疾去职;后丁母忧,有司奏他“居丧无礼”,下诏锁付边郡宁州,杀于途中。周朗生活的年代,正值南北朝严重对峙,频繁爆发战争,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农夫流离失所。为了谋求抗御北魏,补充兵源,以维护刘宋朝廷的统治,他遂提出增殖人口和安置流民的主张。关于人口问题,周朗首先分析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战祸。“自华、夷争杀、戎、夏竞威,破国  相似文献   

20.
文史摘     
王阳明史实考辨今人研究阳明学说者多,而于王阳明生平,却颇为忽视,故不少史实仍似是而非,或以讹传讹。经过对相关史料分析后得知,导致王阳明贬谪龙场的《气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其中的“去权奸”三字乃后来所加。贬谪途中,所谓刘瑾派人加害,乃王阳明主观臆测。王阳明由龙场至吉安为庐陵知县,乃正常职务变动,与刘瑾的被殊杀无任何关系。阳明与宁王府关系密切,乃不争的事实,政敌攻击阳明“通濠(宁王)”,固属猜忌,也与阳明平日行事有关。阳明惧内的真实原因,是体弱多病,缺乏生育能力。(方志远文,载《江西师大学报》2003.4)中华文明文化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