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武威是历史文化名城,有丰厚的文化积绽。在进行文化建设中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工作要做,我以为有一点是应当认真做的,这就是学术研究。也就是说,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武威的历史文化进行认真的探索,挖掘真实的内涵,还历史以真实的面目。那么,研究什么呢?研究对象就是“凉州文化”。我在这里提出“凉州文化”这个概念,我想可以用这个概念代替过去有关武威历史文化的“五凉文化”、“西夏文化”、“天马文化”等,因为这些概念只能概括武威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或者一个时期,而且还和别的地方文化有交叉,比如“五凉文化”就不仅是武威,武威充其量只是四凉,“西夏文化”更不以武威为中心。它们都只是某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们说的凉州文化,大致指从汉武帝设置河西郡或者从“张蹇凿空”、开拓丝绸之路以后,直到清代中叶“凉州复兴”这一长达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产生在武威地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这其中有几个突出的要点应当着力把握和研究:第一,西汉后期至东汉时期,我们称之为“天马”时期,这一时期武威的繁荣,由于文献的不足,研究得还不够。第二,四凉(前、后、南、北)时期,武威是西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著名历史学家赵俪生先生说凉州是中古时期(公元二世纪到公元七世纪)具有...  相似文献   

2.
今日武威     
今日武威武威地区行署专员杨兴昌武威,古称凉州,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要冲。汉武帝派霍去病征河西获大胜,为表彰其“军功武威”,因以为名。它曾因前凉、后凉设都而闻名天下,也以其“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理位置著名于世。这里自古...  相似文献   

3.
凉州历史文化源渊流长,是丝绸之路的重镇,蜚声中外,举世瞩目。为了继承、发扬凉州文化的优良传统,武威地区于1992年9月13日成立了武威五凉文化研究会,聘请省内外有关领导、专家教授担任顾问。该  相似文献   

4.
武威,古为羌戎之地,战国至秦属乌孙和月氏,汉初为匈奴右地属休屠王。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平河西匈奴,在此置武威郡和姑臧县治;武威,即大汉军威到达河西之意。三国魏兼凉州治,因地处西北而寒凉,故武威又称凉州。东晋十六国前、后、南、北凉及唐初李轨大凉皆曾建都于此。唐为凉州、武威郡、姑臧、神鸟县治,并设大都督、中都督府及河西节度使。唐末陷于吐蕃。宋属西夏西凉府……正因为凉州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1986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武威定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古人有许多征战凉州的诗词,以唐王翰的《…  相似文献   

5.
<正> 七 五凉的迁徙人口 陇上黄河之西,祁连山下,西晋承汉魏之后,建置凉州。十六国时期,五凉迭居其地。凉州治所本在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县),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皆相继以之为都城。南凉于姑臧之外,且曾都于廉川(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南),乐都(今青海省乐都县)和西平(今青海省西宁市)。北凉亦曾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清张澍《二酉堂丛书·凉州记》有关后凉吕篡严厉诛杀盗窃前凉张骏墓珍宝盗墓贼的记载,与武威雷台古墓中所存修缮后的盗洞联系起来,经过分析研究,最后推测武威雷台一号古墓应为前凉国主张骏之墓,旁边的雷台二号墓应为其父张寔之墓。  相似文献   

7.
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就在武威繁衍生息,创造了群星灿烂的远古文化。2100年前匈奴人修筑古长城,成为今天凉州城最早的雏形。而玄奘西域寻法也正是在这里经过一波三折后,以自己在历史与文化史上独有的光辉,拉开了他人生大戏的幕布,也给武威留下了历久弥新的话题和大凉州苍茫体魄中悠远的印记。  相似文献   

8.
史籍记载,今武威城最早为匈奴族所筑的盖臧城,后人音讹为姑臧。姑臧故城在什么地方呢?《甘肃建置志》说:“姑臧旧城远不可考”。《读史方舆纪要》“姑臧废县”条下说:“(凉州卫城)东北二里,又有姑臧旧城遗址”。乾隆《五凉全志·武威县志》说:“姑臧,(武威)县东北二里”。《嘉庆重修一统志》引《明统志》说:“姑臧废县在(凉州)卫东北二里,唐凉州治遗址尚存”。由于这些记载,姑臧故城遗址的地理位置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多年来,考古工作者曾留心县城东北二里处究竟有无故城遗址,然而迄今没有发现有什么迹象。  相似文献   

9.
凉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多民族的聚居地。早在新石器时代,武威境内就有马家窑文化的居民在这里繁衍生息。“马家窑文化居民已经养羊。而羌的本义就是牧羊人。所以,马家窑文化的居民当是戎。羌族系的祖先”。  相似文献   

10.
说起唐代凉州姑臧(今武威)安氏 ,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隋末唐初唐高祖李渊手下做官的安兴贵。他因帮助唐王平息当时割据凉州的大凉王李轨有功 ,被诏为皇朝右骄卫将军、左武卫将军、上柱国凉公 ,食邑600户。但其子安元寿两唐书均无传 ,仅《唐会要》卷七十二有他曾为夏州群牧使的点滴记载 ,所以 ,其人在史学界鲜为人知。1972年12月陕西省昭陵(唐太宗墓)陪葬墓(即安元寿墓)出土的“大唐故右威卫将军上柱国安府君墓志” ,较详细地记载了安元寿的生平 ,为我们了解其人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可补史书之缺。根据墓志可知 ,安元寿 ,字茂龄 ,…  相似文献   

11.
地底千年雄师——记武威东汉铜车马仪仗俑○王文明汉代的俑品,以在武威出土的数量为最多。武威古称凉州,西汉武帝以前,武威是匈奴人游牧的地区,由于他们经常骚扰边境,武帝便派遣大将霍去病赶走匈奴,然后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郡,成为丝绸之路上一个繁华的重镇。196...  相似文献   

12.
走进天梯山     
胡杨 《丝绸之路》2012,(1):49-51
一座天梯山,使武威的名士与中国石窟联系在了一起。“凉州模式”、“天下第一窟”的美誉。对于武威,确确实实是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前凉张天锡时期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凉张天锡时期的佛教杜斗城前凉是十六国早期建立在河西地区的一个政权。其奠基者为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人张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张轨提出到凉州任职,晋惠帝授其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张轨即带家人离京赴任。公元314年,张轨病卒。晋愍帝以其子张为都督凉州...  相似文献   

14.
张辉军 《丝绸之路》2011,(22):10-11
起源于古代印度的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最早兴盛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特别是五凉时期,佛教在河西地区,尤其是在凉州一带始终受到人们普遍尊崇和信仰。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五凉时期佛教在凉州地区兴盛的原因作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凉州佛教对日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乃至对整个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全程分东、中、西三段,其中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或阳关,长安到凉州(今甘肃武威)的道路称长凉古道,这条线路有南、中、北三条道路可以通行,北道经过今宁夏固原境内。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丝绸之路鼎盛之际,北道是关中通往河西走廊的主干道,在中西、南北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往来,民族迁徙融合等诸多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乐舞艺术便是文化交流的见证。  相似文献   

16.
岑参在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由长安赴北庭,路过武威时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开头六句是: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写凉州秋夜景物,真有绘声绘色之妙。其中“凉州七里十万家”一句,涉及校勘和修辞方面的问题。“七里”之“里”,一本作“城”。《资治通鉴》卷219:“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可见“七城”是对的。“十万家”,则是诗人的夸张之辞。1988年三秦出版社出版的清人张澍所辑的《凉州府志备考》,由陕西省博物馆馆长武伯纶  相似文献   

17.
道安的《凉土异经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土异经录》是道安对当时译于凉州,但译人缺失,无法考定的汉文佛籍所做的编目。此《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全面的关于“凉土异经”的目录,对研究凉州佛教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为一种根植于武威民间的古老说唱艺术,凉州贤孝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丰富的艺术情感。本文在分析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凉州贤孝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北周安伽墓围屏石榻之相关问题浅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伽,字大伽,姑藏人,其父突建,曾任冠军将军、眉州刺史。安伽在北周为同州萨保、大都督,卒于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享年62岁,葬于汉长安城东3.5公里的今名炕底寨村之西北。姑藏即凉州,这里是南北朝时期粟特胡人的聚居地。[唐]宝林《元和姓纂》(卷四)姑藏凉州安氏条云:安氏“出自安国,汉代遣子朝国居凉土,后魏安难陀至孙盘娑罗,代居凉  相似文献   

20.
一、武威市博物馆馆藏藏文典籍概况 现藏于甘肃省武威市博物馆的藏文《大藏经》及其他藏文典籍,在1949年前,分属于凉州大云寺、海藏寺等各藏传佛教寺院供奉。解放后,文管部门统一收归到武威文庙保管。1975年,武威发生特大水灾,洪水淹没了文庙,使这批藏文典籍也未逃厄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