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作家爱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毛泽东自述的少年经历:“……我开始想到长沙去。听说那是个大城市……我很想到长沙一个专门为湘乡人设立的中学。在那一年冬天,我请求一个高等小学教员介绍我到那里去,他允许了……”当时的欺诺先生和后来的中国人并不清楚毛泽东所说的这个“他”是谁?其实,既不是徐特立,也不是杨昌济,而是鲜为人知的张有晋。 遗撼的是,张老先生已于40年前驾鹤西归,今天我们只能找到他的侄儿——洛阳师专张人表副教授代言,请他讲述张老先生和毛泽东的师生之情以及他们长达半个世纪的友好往来。  相似文献   

2.
正据斯诺所著《西行漫记》记载,毛泽东在回忆自己经历时告诉斯诺:"我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账。他要我学珠算。既然我父亲坚持,我就在晚上记起账来。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后来,毛泽东曾说自己"受  相似文献   

3.
何为 《文史月刊》2008,(11):43-43
宋希濂先生在《星火燎原》撰文回忆陈庚将军时说: “1923年,我在长沙念中学,因听说孙中山先生派人来长沙招收一批青年去广东接受军事训练,便去报考。考试时,谁知和我并排而坐的就是陈庚(湖南湘乡人)。我们被录取,一起到了广州。我们到广州时,国民党正在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决定创办一个军官学校(黄埔学校)。  相似文献   

4.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及自己在一师读书的经历时说:“学校里有一个国文教员,学生给他取了个‘袁大胡子’的绰号。他嘲笑我的作文,说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启超,认为半通不通,我只得改变文风。我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体。所以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袁大胡子”就是毛泽东在一师读书时的国文教师──袁吉六先生。 袁吉六是湖南省保靖县的一位举人,博学多才,写得一手好字和好古文。早年设馆教学时名望很高,造就了不少人才,为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5.
1970年的金秋10月,毛泽东同美国进步记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在北京中南海进行着亲切的交谈。这是斯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次访华了。“我十分想见一见我尊敬的朋友王牧师。许多年了,不知王先生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斯诺突然提出了一个要求。“王牧师?!”毛泽东闻之微微一怔。“噢———就是35年前护送我秘密赴陕北苏区采访的那位王牧师王先生。”斯诺见状忙补充道。其实斯诺提出要见“王牧师”,已不是第一次了早在1960年,他以作家身份来华访问,国庆节时他受毛泽东的邀请参加了天安门城楼的观礼,并到中南…  相似文献   

6.
年仅23岁的斯诺,怀着巨大的好奇心,远涉重洋,到中国寻找“东方的魅力”。他到达上海时,正是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了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后的第二年,整个中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斯诺走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目睹了神州大地的内忧外患,从“九·一八”、“一·二八”到“一二·九”运动他都经历了,他认识到国民党政府是“一个没有生命没有灵魂没有精神的躯壳。”斯诺读到了美国进步女作家史沫特莱写的《中国红军在前进》的小册子,他渴望亲自到苏区去,寻找红军,寻找毛泽东这个神秘人物。1936年4月末,斯…  相似文献   

7.
1911年春,毛泽东随老师贺岚来到省城长沙,先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了半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当了半年兵。在南北和谈、孙中山让权于袁世凯后,他以为革命已经过去,于是决定脱离军队,回长沙继续读书。1912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刚刚创办的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其国文教员柳潜爱才心切,有意栽培,便借给他一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共116卷。读后,毛泽东感到收获极大,认为在校读书还不如自学。半年之后,由于他不满学校刻板的校规,且该校有限的课程也远远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望,于是他毅然从学校退学,寄居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三里去浏阳门外定王台湖南图书馆自学。  相似文献   

8.
正建国之初,毛泽东曾多次婉拒亲戚朋友们提出的介绍工作的要求。时任长沙某中学教员的李淑一是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托人找到毛泽东,想去国家文史馆当研究员。毛泽东为此给秘书田家英写信说:"李淑一女士,长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书为业,年长课繁,难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杨开智是毛泽东恩师杨昌济的儿子,也是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的哥哥。他曾捎信给毛泽东,要求"在京或湘安排厅长之类的职位"。1949年秋,毛泽东在致湖南省委第一副书记王首道的信中说":在湘按其能力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爆发的“文化大革命”,让远在瑞士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著名记者斯诺先生很不理解,他急切盼望重访中国,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经过一番波折,斯诺终于重回中国大地,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热情接见。而毛泽东、周恩来通过斯诺,巧妙地向尼克松政府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与美国改善关系的大门,是敞开的……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义务小报童 李风白(原名李泽鑫),1903年出生于湖南芷江。他的父母共生育了3个儿女。李风白是长子,下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弟弟很小即夭折,妹妹读大学时染上肺结核而亡故。 李风白4岁时随父到了长沙。他的父亲是旧时代的中等官僚,“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他的脑子里深深扎根,他为风白严格择师。李风白小学时即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赵老师颜一烟人人都叫他“赵老师”,他也确实是当过老师。从1932年至1937年,他先后担任过山西省第一女子师范的音乐教员及石家庄正太扶轮小学音乐教员。他还画过年画、编过歌曲……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位画家或音乐家,甚至是音乐学院的教授,可是,一个偶然...  相似文献   

12.
埃德加·斯诺(1905—1972),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他从1928年起到1970年止很多次到中国,为采访和宣传中国的革命事业倾注了大半生心血。特别是1936年夏秋间,斯诺专程到苏区采访,同毛泽东畅谈了10多个昼夜,毛泽东称赞他“发现了共产党的真谛”,他们之间的友谊持续了几十年。首次见面1936年春,斯诺专程到上海向宋庆龄表达了访问陕北苏区的愿望。宋庆龄通过中共地下组织特地为他写了一封用隐显墨水书写的致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介绍信,协助其秘密通过国统区,经西安到达陕北。7月中旬,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毛泽东在陕北保安约见了斯诺,两人开…  相似文献   

13.
《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影片,自1958年放映到现在,至少有两亿人次观看。剧中的主人公李侠的原型,党的秘密战线上的英雄李白烈士广为人知。然而,身为李白秘密电台的制作人、代号“木匠”的中国共产党电讯事业创建人之一的涂作潮,却一直鲜为人知。木匠留苏成为通讯专家涂作潮,1903年生于长沙,自幼家境贫寒,9岁时便离开母亲,在长沙樊西巷信义小学勤工俭学。13岁时,出外学徒做木工。1922年,他参加了毛泽东发动的长沙泥木工人罢工。罢工失败后,被工厂开除,他去了上海恒丰纱厂。1924年5月,由李立三、张浩、蔡林蒸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4.
金冲及 《百年潮》2013,(12):74-77
毛泽东本来不是军人。他自己说过:“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当一个小学教员,也没有学过军事,怎么知道打仗呢?就是由于国民党搞白色恐怖,把工会、农会都打掉了,把五万共产党员杀了一大批,抓了一大批,我们才拿起枪来,上山打游击。”  相似文献   

15.
小事琐记     
齐振华科长带我们俩个在春节期间送报纸 我和李进亨穿着白大褂从昔阳小学教员任上调《太原日报》社,分配到发行科。开始的科长是高鹏,比我们俩大几岁,大约20岁出头,他不安心在这儿,当时报纸在坝陵桥街太原解放印刷厂印刷,雇的三位送报工人骑自行车送报;我和李进亨俩人每天一早就去印刷厂业务课,分发报纸,数份,卷贴,又忙又累,但高科长平时很少来,一来就训斥我们;我是火爆脾气,和他干了几次仗,他很快就调到文教组当记者去了。怨不得他不安心发行工作!高鹏走后  相似文献   

16.
1937年“七七”事变时,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后因战事紧张,校里的教员和学生都陆续疏散走了,老舍先生抱着“一个教书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一点气节,我不能等待敌人到来,把我那点珍宝在了去”的心情,也赶紧出走。11月18日夜,他离别妻子和儿女,自己提着一个小箱,好不容易挤进了人满为患的火车,流亡到当时成为抗战中心的武汉。到1938年7月30日,老舍先生在武汉生活了8个月。主办“文协”和《抗战文艺》的工作当时集中在武汉的文艺界人士人数不少,国民党很想罗致这些人为自己所用,但文艺界的人不上这个当,国民党无法把这些…  相似文献   

17.
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比较稳定的工作。1948年春才经人介绍到当时天津一所著名中学——新学中学去任教。到校以后,校长领我到教员休息室去认认同事。在十几位未来同事中唯独坐在屋角的一位中年人不知怎么却吸引我坐到了他旁边。他有一张长着连鬓胡子的大方脸,总带着一种微微的笑容。他姓张,名公骕,河北省南皮人,比我约长七八岁。他是  相似文献   

18.
逃出长沙     
1945年冬天,党把我从川北的西充县调回重庆,决定我回长沙工作。到南方局青年组报到时,宋语今同志只是简单地对我说:“此行是去占领文化阵地。”那时我虽已27岁,但仍未成家,生活简单,只有一个藤条手提箱子,一个铺盖卷,说走就走,于1945年12月18日搭乘民生公司的“民意”轮东下,23日抵宜昌。 到了武汉,我去《大刚报》找了我的老朋友、总编辑王维冰兄。我告诉他此行是回长沙去。畅谈别情后,他写了一封信介绍我去长沙《新潮日报》看望总编辑董祚楷先生。我与董虽是初识,但畅谈甚欢。最后他一面逗趣,一面含有考试的意思说:“你从陪都来,一定有  相似文献   

19.
严农 《文史春秋》2005,(2):25-27
1936年,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还有一种事对我有影响,就是本地一所小学来了一位‘激进派’教师,说他是‘激进派’,是因为他反对佛教,想要去除神佛。他劝人把庙宇改成学堂。大家对他议论纷纷,我最佩服他,赞成他的主张。”这位“激进派”教师,就是李漱清。李漱清1874年生于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同美国记者斯诺的交往,始于1936年7月8日。这一天,周恩来从陕北安塞到谭家营陕北省委去,途中遇到了从北平来苏区访问的斯诺。这一次见面,周恩来给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在《西行漫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因此,周恩来给我的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