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闽北三角戏与黄梅戏同出一摆1984年5月18日,我访问了福建省邵武市广播站会计、原邵武县三角戏剧团名演员罗火金。她向我介绍了如下情况:·她生于民国30年(1941年),原籍江西省南城,祖父时迁到福建光泽县城开酱园店。1958年她高中毕业,想考大学,由于从小生活在三角戏艺人之家,能唱几段三角戏,在剧团组织和老师们的动员下,她参加了三角戏剧团,唱小生。“文革”中剧团撤销,当了8年小学教师,后调到广播站当会计。她父亲叫罗雪官(1979年3月去世),14岁(1911年)时到光泽北乡从师学戏,是三角戏的名老艺人,除旦行外,小生、…  相似文献   

2.
楚剧漫话     
楚剧是汉口的一个主要戏曲剧种,早在20年代以前,就流行于黄陂、孝感的农村之中,演员均在广场的草地上为观众演唱(故有“草台班”之称).除敲锣打鼓之外,并无胡琴等乐器伴奏.演员在每唱完一句时.由打锣鼓的予以帮腔,情况就和川剧的“高腔”差不多.如《白扇记》一剧中,小生在唱到:“小鱼网坐单房,心中不爽”的“爽”字时,打锣鼓的人就帮唱“尾腔”,人们均称之为“花鼓戏”(即“黄、孝花鼓”).剧中人物多为一男一女.如《玉莲汲水》等戏.因词  相似文献   

3.
“没有皇帝没有官,农民越看越心宽”。在闽北光泽县乡村.数百年来流行着一种传统的地方小戏——三角戏,以其贴近生活、内容朴实、诙谐有趣而一直深受农民的欢迎。  相似文献   

4.
文史精萃     
生、旦、净、丑的由来京剧角色中的“生、旦、净、丑”名称的由来,传说是反其义而名的。“生”,是生疏的意思。而生角的演出老练成熟,故反其义为“生”。“旦”指旭日东升。而旦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名为“旦”。“净”,即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来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干净,因而名“净”。“丑”指属相,丑属牛,牛性笨。而演丑角的人,则要求伶俐、活泼、聪明,所以反其名为“丑”。  相似文献   

5.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除有众多手抄本在民间流传外,尚有许多民间说唱艺人以口头说唱的方式加以流传。以说唱《格萨尔》著称或以说唱《格萨尔》为职业的民间说唱艺人,藏语称其为“仲肯”。“仲”,是指富有幻想、传奇色彩的故事;“肯”,是指说唱这种故事的人或专门家。有的地方也将“仲肯”称为“仲巴”。“巴”,亦即人或者的意思。被人公认为“仲肯”的民间说唱艺人,对于《格萨尔》史诗,有的能唱三四十部,以中等篇幅计,多达三四十万诗行;少的也能唱几部或若干唱段,一般也在几千至几万诗行。艺人们何以能唱如此浩瀚的篇幅呢?艺人们通常的回答是:“‘神  相似文献   

6.
话剧的忧伤     
穆冉 《南方人物周刊》2012,(41):101-101
“如果你不觉得他们了不起,可能只是因为你没有做过演员。这是一场表演盛宴……”即使没有演员宋丹丹这句评价,话剧《喜剧的忧伤》火爆京城也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7.
修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作用。地方志工作如何拓宽资源转化利用空间,创新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本文试以邵武市地方志工作为例。谈些个人思考。一、邵武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据统计,邵武自宋至民国。纂修县志可考者有10部左右,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大多已失传,今仅存明代、清代、民国计4部。新编《邵武市志》首轮、二轮均已出版发行。除此,全市还编纂有《福建中央苏区纵横(邵武卷)》《邵武教育志》《邵武林业志》《邵武工商志》《邵武水利志》《邵武统计年鉴》《通泰纵横》《邵武文史资料》等方志成果。新编志书不仅在内容上突破了旧志书仅“县志”和“山志”较为单一的门类,而且构成了丰富的方志成果群。  相似文献   

8.
燕毅 《文史精华》2012,(4):59-64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一首著名的军歌,或者用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一个称谓叫“红歌”。名气大到什么程度.可以说全中国会唱歌的人几乎都会唱几句。不会唱的也都会哼出曲调。因为这首歌的歌词太长。8段32句288字,完整无误地唱下来不太容易.所以“都会唱几句”;还因为这首歌的曲凋简单、  相似文献   

9.
普通话是以北京话的语音为基础的.但由于清代北京内城居住的绝大部分是满蒙旗人,所以在日常用语中还保留许多满语词汇,人们管这种语言中许多地方人听不懂的词叫北京方言,或称土话.下面举两个常用的例子。双方发生争执,一方不服,往往冒出一句,“姥姥!”这里的“姥姥”不是汉语中外祖母的意思,而是一句满语.据清朝嘉庆年间刊刻的《清文补汇》中记载,满语有一句谐音为“姥姥”,系“鄙庸懦人”词,不就是看不起对方,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绝对不行的极端表态语。这句满语由于语音简洁生动,逐渐融入北京的方言,成了街头吵嘴时的土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锦屏县中部的偶里、娄江、稳江、铜坡等地,历史上属于苗族款组织“二十一早半”地区,这里分布着一支操苗语黔东方言东部土语的近2万人的苗族,在他们中间以手本的形式流传着一支《分亲和改装歌》(歌名为笔者所加)。歌创作的具体年代不详,从歌中内容分析,当在清道光以后。歌不长,为男女对唱形式。原文如下:男:世间龙脉有转弯,平地风波出水塘,我俩讲了一夜话,邀姣讲句话根因。我俩讲句古情话,讲句古话人思量。三十三挑三挑半,王白令冲的根长。古情旧的摆古根,几时分亲到如今?从前嫁男不嫁女,如今嫁女为哪行?如今才唱…  相似文献   

11.
吴其是个唱滇戏的老艺人,他从十岁起开始学艺,到“文革”时,足足唱了五十来年的戏了。不管是生丑净旦,他都能演;唱唸做打,样样具佳。他扮演什么角色,就把那个角色演得活灵活现,人们就喊他“活古人”。“文革”一开始,吴其可吃够苦头了。剧团的“造反派”头头和红卫兵把吴其定为双料反革命、反动艺术权威、封资修的代言人……帽子一顶比一顶大,扣了工资,“罢”了他剧团编导组组长的“官”,成天大会批、小会斗,还要搞“车轮战”,叫吴其交待他的“三反”罪行。什么演《杀惜姣》,是用宋江之  相似文献   

12.
伯夷、叔齐何许人也?您不是听过京韵大鼓吗,当年“鼓界大王”刘宝全唱的《百山图》,唱词中有这么一句“伯夷、叔齐不吃周家饭,弟兄们饿死在那首阳山”,说的就是伯夷、叔齐的事情。伯夷、叔齐是亲手足,兄弟二人系孤竹君之子。武王伐纣,伯夷、叔齐曾在军前拦住武王马头,力谏武王不要伐纣,武王不听,灭商立周,伯夷、叔齐二人跑到首阳山“不食周粟”,把首阳山的野草都吃光了,最后饿死在首阳山。那是商、周时的事了。  相似文献   

13.
近读校点本《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发现四则时间、官职、人名方面的错误和标点失误之处,今不揣浅陋,稍加辨证。 1.《长编》卷二○《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十一月辛卯》条(P.464)云:“以建州邵武县为邵武军。” 按:《长编》此处的“太平兴国四年”应为“五年”。见《太平寰宇记》卷一○一载:“邵武军,本建州邵武县地,皇朝兴国五年以户口繁会,路当要冲,于县置邵武军。”《元丰九域志》卷九亦载:“同下州,邵武军。太平兴国五年以建州邵武县置军。”《舆地广记》卷三四、《宋史》卷八九《地理志·福建路》记载同上两书。再查《福建通志·地理志》卷一《沿革上》亦云:“建州邵武军,太平兴国五年置。” 2.《长编》卷一七《太祖开宝九年九月癸酉》(P.376)云:“户部尚书致仕、赠左仆射刘熙古卒。”  相似文献   

14.
黄梅戏班中有两句行话,或者说是班规,即:丑不发笔,旦不上妆。其含义是:不管在哪个台脚唱戏,总是由丑角行当的演员先勾脸,其他行当才能化妆,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李存勖在宫中与梨园子弟作场时,唱过丑角,自封外号“李天下”。热爱丑行的能利华师傅以此为荣,向我介绍了他的艺术生涯。熊利华,浑名熊首,黄梅县五祖乡熊必胜村人,生于民国3年(1914年)。民国9年(1920年)至民国14年(1925年)在家乡读私塾。民国15年(1926年)至民国22年(1933年)种田、做小生意。民国23年(1934年)从黎六得启蒙学唱采茶戏。玩灯赛会,逢年过节他都…  相似文献   

15.
人们习惯以“某剧目中的某某角色眼的有血有肉”“把剧中的角色演活了”“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等词句来对演员塑造人物的的成功进行评论。然而,这“有血有肉”、“难以忘怀”又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呢?1986年本人参加新编越剧《范进中举》的演出,在演绎胡翠英这一角色的过程所得到的启示,虽已过去近30年,但至今仍难以忘怀。《范》剧是描写范进屡试不成、一生坎坷的生活道路。作为剧中的主要配角范妻这一角色演出的成功与否,对整个剧  相似文献   

16.
杨子华 《古今谈》2000,(2):50-53
杭州方言虽然属吴语系方言区,但流传的地域很小,只限于城区,城内外方言迥异。因此,杭州方言的地域性很强,地方色彩很浓。在杭州方言中最具地方性特征、最有杭州味道的,当推“儿尾”方言了。据专家调查,在杭州人的口语中现还在流传的“儿尾”方言至少近两千条。  相似文献   

17.
编写《方言》为地方志增色云南省彝良县志办公室刘宗伯修志工作中,有的同志提出地方志中不设(方言)篇,理由是《方言)的读者面小,对方言感兴趣的人不多,没有专业知识的人读不懂,打印校对困难等。笔者认为,方言是地方志的“臂膀”,要体现地方志的地域特色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18.
连山民歌     
连山境内壮、瑶、汉各民族均有独特风格的民歌,内容丰富,流传甚广,有“出门三步起歌声”之俗语。壮族居民用壮话唱的称壮歌.亦称南歌;瑶族居民用瑶话唱的称瑶歌:汉族居民用连山方言唱的称连山山歌。现在,壮、瑶、汉各族民歌也统称为连山山歌。  相似文献   

19.
我国曲艺艺术源远流长,支裔繁多,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喜爱。探究这种说唱艺术的渊源时,我们不应忘记敦煌遗书中的《捉季布传文》(伯三六九七)。关于这一题材,敦煌所出共有十个卷子。其中有的冠以“词文”题目,如伯三三八六卷《大汉三年季布骂阵词文》。《捉季布传文》一卷篇末云:“具说《汉书》修制了,莫道词人唱不真”。可见,当时已有专门从事这种说唱艺术样式的艺人——“词人”的称呼,而“词文”在说唱中也已成为独立的一种。敦煌变文卷子中有的唱词记有“平调”、“侧调”、  相似文献   

20.
黄力扬 《神州》2013,(5):224-225
任宏恩是我的老师,是无数戏曲爱好者,所十分敬仰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由他主演的《倒霉大叔的婚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爱看会唱。特别是剧中的一段唱:“春风吹得人心醉”,不知醉倒了多少戏迷。可以这样讲,凡爱唱豫剧者,没有不唱这段唱的。为什么这段唱能够流行,能够久唱不衰?带着这一疑问,我进行了认真地思考,和缜密的分析,试图从中找到其规律性的东西,以此启迪后人,岂不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