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南京雨花台区的花神庙一带,早在元代就是南京种植花卉的基地,明清时期尤为鼎盛。花农们为了祈求上苍能给他们一个好的收成、好的年景而集资修建庙宇,由于里面供奉着数尊花神的塑像,故称花神庙。花神,在中国早有文献记载,《月令广义》曰:"女夷,主春夏长养之神,即花神也。"二月为花的生日,大地复苏,百花初开,即为花朝。明朝定都南京之后,城南的凤台门外被钦定为皇家的后花园。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当地的花农都要去花神庙,点烛焚香,祭拜花神,祈福风  相似文献   

2.
<正>世界各国都有崇拜花神的习俗,大多运用浪漫想象将花神塑造为置身于万紫千红的花卉之中,焕发着青春活力的少女形象,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享受,也透过花卉形态演绎出特定的精神符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爱花的国度,春秋时期,民间就有于春夏百花盛开时赏花并祭祀花神的花朝节,这一节日与人生理想相结合在历史上流传下来,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明清时期,江苏道教所崇奉的神灵庞杂多样,  相似文献   

3.
花朝节     
花朝节,俗称“花神节”,一般于农历每年的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其节期因地而异,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 花朝节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 花朝节是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  相似文献   

4.
元旦的由来中国的元旦,据传说源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  相似文献   

5.
许穆夫人本姬姓 ,为卫文公的胞妹 ,宣姜 (卫宣公夫人 ,卫惠公之母 )的次女 ,实为宣姜和昭伯公子顽 (卫宣公子之子 ,惠公庶兄 )的私生女。因嫁与许国穆公 ,史称许穆夫人。许穆夫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位爱国女诗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留有她的《竹竿》、《泉水》、《载驰》三首诗。《竹竿》、《泉水》两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美丽河山的眷恋和对儿时生活的追忆。在《泉水》中 ,诗人吟道 :“毖彼泉水 ,亦流于淇 ,有怀于卫 ,靡月不思。”故国的涟涟清泉 ,令她日思夜想 ,因此她在想象中神游故国 ,“出宿于干 (地名 )” ,“我思肥泉 ,兹…  相似文献   

6.
木雕“曹盖”,白马藏语为“面具”之意。又名“大鬼”、“小鬼”。“鬼”在西南少数民族中意为祖先。白马藏人的宗教信仰处于原始自然崇拜阶段,视日、月、山、川、火、灶皆为神。传说后山有神,石墙有龙。“故各寨后山均为神山。”树椿、岩洞也是崇拜的对象。每个家庭神龛上均供奉日、月、牛、马、羊神。每处山寨有本民族道士,寺庙名曰小楼(仅一间小屋),内无塑像,而是供奉绘有家神的木牌位。吉庆之日或年、节举行庆典,即跳“曹盖”十二相舞。“曹盖”十二相如下:(图见封二、三) 一、狮相:通高42厘米、宽23厘米。(图一)面部彩绘红、蓝线条及斑纹,张口、吐舌、双耳竖立,雄壮勇猛,有压倒一  相似文献   

7.
《收藏家》2016,(5)
正清三代瓷器系指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官窑瓷器,康雍乾三朝为清王朝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大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清三代官窑瓷器亦为我国古瓷烧造之翘楚。1.清康熙斗彩十二月花神诗文套杯此套杯为斗彩,高4.9、口径6.5、足径2.6厘米(图1)。上绘十二月所应时节之花卉,题诗一首,并在诗文下方有一个"赏"字。图案分别为:一月迎春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莲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月季、十一月梅花以及十二月水仙。  相似文献   

8.
徐康 《巴蜀史志》2006,(3):53-54
成都历史上有两位“夫人”最为著名,一是花蕊夫人,二是浣花夫人。她们都是当时的绝色美女。又都是帝胄之家的贵夫人。且生长的年代很相近,“忠烈”的事迹很相似,甚至连她们的名号也几近相同——都沾一个“花”字。  相似文献   

9.
拜读《元稹年谱》(齐鲁书社一九八○年六月版,以下简称《年谱》),赞佩之余,将自己对元稹通州任内(元和十年三月至十四年三月)的不同意见整理成文,以献疑于师友,乞教于著者。一、元稹赴任通州时无归田之举《年谱》云:由西京赴通州,“快则半月,慢则一月可到。”而元稹元和十年赴任通州时,却“费时三、四个月,这是甚么缘故?”接着列举元稹《归田》诗后认为:“从‘挂绶出都门’的句子,看出此诗是元和十年夏元稹出西京,赴任通州时所作”,“但元稹徘徊了一阵子,最后还是赴任去了。这是元稹三月底即离西京,闰六月才到通州,费时三、四个月的缘故。”并在“辨证”栏内批评陈寅恪先生云:“竟不知元稹‘归田’事。”  相似文献   

10.
早年间历书又叫宪书,俗称皇历。皇历之外另有月历,印在灶君神纸的上方。灶君神纸俗称“灶王码子”,是木版水印敷彩描金的“年画”。构图和内容是这样的:左右一副对联,即人们熟知的名对“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为“一家之主”或“东厨司命”。中间幔帐开启,端坐着灶君(俗称灶王爷)和灶君夫人(俗称灶王奶奶),脑后分别有红、绿灵光。最上面账篇式的表格内印着标记二十四气节的十二个月的月历。这便是今天流行的大挂历的前身。20世纪20年代初,日历(月份牌)开始出现,月历渐渐为人们淡忘。不料三十年代末,月历以新的…  相似文献   

11.
妙趣横生数字诗张席珍宋朝理学家邵康节写有这样一首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诗人在二十字诗中,巧妙地运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旅途风光,展示了一幅朴实自然的乡村风俗画。明代作家吴承恩咏夜景的诗,意境十分开阔:“...  相似文献   

12.
营房中最初当然都信萨满教。任何一种宗教原来的仪式都很简单,信仰、供奉、祭祀也用不着花多少钱。 但是后来便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需要金钱的筹备。跳一回神都不是一般家庭所能负担得起的事。我在十岁左右——那已是民国十几年了——去营房时,那里已看不见萨满教的遗留,所信奉的只有老爷(关羽)和娘娘了。老爷是清朝的护国神,营房中八旗就有八个老爷庙,真是不厌其多。营房外面还有老爷庙,如双关帝庙(庙中塑有两个关帝像),立马关帝庙(关帝的像不是坐着而是骑在马上)。对关羽这位护国神,绝不许说他的姓名,只能官称“关帝”(关圣帝君的简称)‘俗称“关mafa”(此处汉义是关老头)、“关老爷”,后来索性简称龙爷。 各族的神也和人一样,互相来往。满洲跳神所供的神,除满洲神外,还有蒙古神喀屯诺  相似文献   

13.
留下《长恨歌》、《琵琶行》等千古绝唱的白居易,不仅是诗界巨擘,而且还是一个花痴。白居易爱花、咏花、种花,花卉给了他灵感,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诗歌创作。他尤其喜爱杜鹃花,在《山石榴·寄元九》一诗中,他写道:“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杜鹃之美,无与伦比,有如绝代佳人西施,而芙蓉、芍药皆相形见绌。白居易对杜鹃的评价,竟是如此之高!因为爱杜鹃花,他不仅把江州(今江西九江)山上野生的杜鹃移植到住所,还写下了《戏问山石榴》一诗:“小树山榴近砌…  相似文献   

14.
蒋南华 《文史天地》2002,(12):48-49
彝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在彝族民间(如凉山地区)至今仍流行着以观察“昴、氐和垒壁阵”的位置变化而定季节的方法和以二十八宿判断吉日良辰,以干支纪年,十二生肖(以代十二地支)纪月,以甲子干支或十天干甲乙丙丁……纪日,分一年为十二个月,四季八气和二十四节气,即以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周期并通过置闰,使月亮的朔望周期(29又499/940日)和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长度(365又1/4日),同干支甲子60一轮回相偕合,并以冬至(即子月)  相似文献   

15.
《风景名胜》2011,(6):22-27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这首清代诗人蔡云写下的诗句,描述的就是当时花朝节的盛况。“花朝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目,在古人眼中,它甚至与元宵节、中秋节同等重要。2011年4月9日,这一沉寂多年的传统节日“花朝节”在杭州西溪湿地隆重举行。在经历了42天的祭花、看花、品花、赏花之后,2011首届中国杭州西溪·花朝节于5月20日圆满闭幕。  相似文献   

16.
白族民歌形式、格律,本有多种;其中以“三七一五”句式较为流行,它不仅为对歌小调所采用,即在白族讲唱的“大本曲”中,亦普遍用之。由于现存的白文《山花碑》采用这种句式,故多称之为“山花体”。“山花体”的渊源问题,早在四十年代,徐嘉瑞氏就曾进行考索,并在他研究“大本曲”时考订“山花体”形成于公元十世纪,谓大长和国主郑仁(日文)所制的“转韵诗一章”,已开其先河。其说云:“大本曲历史,最早的记载见于五代会要所记的南诏(时南诏已亡,乃郑(日文)时代)上大唐皇帝舅书(大唐皇帝即后唐庄宗,时唐已亡),附有转韵诗一章,诗三韵,共十联,有类击筑调。这是大本曲  相似文献   

17.
《中州评论》(以下简称《评论》)是中国共产党豫陕区执行委员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豫陕区执行委员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主办的刊物。由革命先烈、当时豫陕区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肖楚女同志主编。它创刊于一九二五年九月一日,据所见到的最后一期——十二期,出版于一九二六年一月二十四日。出版时间前后不到五个月。最近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共八期,即一、三、四、七、八、九、十、十二期。《评论》出版于以“五卅”运动为起点的全国范  相似文献   

18.
杨臣彬 《收藏家》2005,(4):57-58
罗聘(1733—1799年)字遯夫,号两峰、自署花之寺僧、金牛山人等。祖藉安徽歙县,世居扬州,是清代“扬州八怪”中年龄最小的一位重要画家,故有“扬州八怪”殿军之称。罗聘是一位早熟的天才画家,他工诗善画,刻印亦属上乘。20余岁就有绘画作品传世。其绘画作品题材广泛,技艺全面,笔情古逸,思致渊雅,道释人物、山水、花卉、走兽无所不精妙,梅花、兰笔均极超逸,古趣盎然。乾隆二十二年(1756年)25岁的罗聘拜在“扬州八怪”之一书画家、诗人、金石学家金农门下,成为金农的入室弟子,在绘画上也曾得到金农的指点。  相似文献   

19.
鄢然 《巴蜀史志》2007,(4):60-60
史诗是人类“童年时期”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和对英雄的“绝唱”。其EPJC一词,由希腊文“叙事”(EPOS)演变而来,意为“神托”,是古代人在祭祀的时候代表神念出来的祭诗。这种“神托”的祭诗后经民间说唱艺人的口传,文人的加工润色,形成一种规模宏大的古代民间故事诗,成为了一种“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的英雄史诗。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石渠、[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一、云陵与钩弋夫人事略 西汉昭帝刘弗陵母钩弋赵健伃,是河间(河北省献县东南)人,汉武帝巡狩过河间,望气者说此地有奇女子,武帝随即令使召见。汉武帝初见钩弋,钩弋两手皆拳,大约是儿时患病,留下了后遗症。传说汉武帝披其手,手得以伸展,手中有玉钩。钩弋姿色佳丽,武帝纳为夫人,名“拳夫人”、“钩弋夫人”。武帝非常宠爱钩弋夫人,进封她为倢伃。钩弋夫人怀孕十四月生刘弗陵,号“钩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