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安国是西汉的经学大师,所著《论语孔氏训解》一书被清代学者目为伪书。但事实上《论语》孔注绝非后人伪造,孔安国和《论语》有一定的联系,他确曾考论古今文字,为《古文论语训解》,但流传下来的《孔注》屡经后人的口传笔抄及增删,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模样。孔安国对《论语》的注解,重在训诂,兼及大义。《论语孔氏训解》是迄今尚存的最古老的《论语》注本,也是儒家经典中"行于世"的最早注本。  相似文献   

2.
在《诗经》时代,"小人"和"君子"都是宽泛的称谓,士卒和庶民皆可称之为"小人",而有钱有势的贵族和身处下层的平民皆可称之为"君子"。小人和君子之分并不关涉道德。在《论语》时代,小人和君子均被贴上了道德标签,一贬一褒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3.
翻开古《辞海》,不难查到:“存:在也,有也。”“求:取也,索也。”《论语》有“求仁而得仁。”“真:伪之反。”《汉书·宣帝纪》有“使真伪勿相乱。”“实:诚也,事迹也。”《史记·庄周传》说:“率皆虚语无事实。”  相似文献   

4.
通过汉代各家《论语》异文资料的详尽比勘,在文献记载基础上,我们认为郑注是杂糅三《论》而成的,而不属于单纯的某一《论》。郑注注重经典义理的阐发,注重礼仪制度的诠释,注重交代孔子言行发生的具体背景,同其他《论语》注相比,更有助于我们再现历史的孔子形象。  相似文献   

5.
包咸的《论语章句》,是东汉章句之学的代表作之一,对《论语》的解释有其独到之处。在注释中,包氏将“解词”融于“串讲大意”之中,使诂训服务于串讲;有时他还在注中交代时代背景,介绍与经文有关的历史知识;其注中留存了不少的《论语》古义。包氏之注对后世的注家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6.
耿雪 《神州》2011,(14):3-4
儒家经典《论语》中集中阐释的"仁"的概念和基督教《圣经》中"爱"的思想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者既有共通之处,又有相异之点。研究二者异同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融、加速全球化进程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语·尧曰》中的"历数"实指历法而言,顾颉刚据汉宋学者以"历数"为帝王历运之义的解说以证《尧曰》为邹衍之后的作品是不能成立的;将上博简《孔子诗论》中"诗无隐志"的说法与《左传》《国语》等文献的相关说法结合起来看,可知春秋时《尚书·尧典》中"诗言志"的说法已然流行,并非出于战国中后期;《尚书·皋陶谟》中的"五辰"应为"三辰"的误写,故不能做为《皋陶谟》有取于阴阳家思想而为伪古书之证。  相似文献   

8.
耿雪 《神州》2011,(7):3-4
儒家经典《论语》中集中阐释的"仁"的概念和基督教《圣经》中"爱"的思想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者既有共通之处,又有相异之点。研究二者异同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融、加速全球化进程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德富  刘梅 《沧桑》2009,(1):148-149
孔予的“因材施教”思想在其整个教育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作为孔子言论集成的《论语》则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因材施教”的例子在《论语》中有许多。“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对“材”的全面认识。它的落实是建立在将学生分类,依据其各自特点、年龄、爱好等区别施教基础之上的。“因材施教”不仅是孔子教育方法的创新,更是他对学生爱心、仁德的表现,这是最为可贵之处,也是后人应该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根据出土简帛文献,《论语》中的“即戎”当为“節戎”;根据《论语》的一贯思想和“教”、“以”的用法,《论语》中“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当为“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相似文献   

11.
书屋     
《中华遗产》2007,(1):148-148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著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版定价:20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解读《论语》,品评孔子。  相似文献   

12.
安萍 《沧桑》2012,(4):78-79,90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书育人思想,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在我们常常可以在报纸、时评中看到这么一个词--“乡愿”,其中十之八九都是在论及中国国民的集体人格或国民性。乡愿,现行的通俗解释是:老好人。那么,这个与中国人性格联系紧密的词的来源是什么?它的实际意义又是什么?本文拟从《论语》及相关文献为切入点探析“乡愿”一词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代《论语》诠释,上承宋元之余续,下启有清一代之端倪,具有自身的时代特色.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论语》进行了各具特色的阐释、利用和发挥,建构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同时他们对《论语》的阐述、利用、发挥,又促进了《论语》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兴盛.后世学者对这一时期《论语》注本的研究,既有宏观的通史类、断代史类著作,也有微观的...  相似文献   

15.
洛濛潜 《神州》2012,(30):151-151
今本《论语》为西汉末张禹融合鲁齐《论语》本,又为张侯论。其篇次自《学而》至《尧日》,共二十篇,以《学而》、《为政》为其奠基石,其次第和结构体现出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本体。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生态美学的研究中,或许是因为儒家侧重讲伦理政治而很少涉及生态和审美,人们就有无意识地将生态美学同道家、佛家思想联系起来,鲜有人去关注儒家生态美学思想,这就造成了儒家生态美学思想被忽视的局面。对此,文章从儒家经典《论语》出发,探寻儒家的生态美学智慧。  相似文献   

17.
王婷 《黑龙江史志》2014,(12):29-30
本文通过梳理《论语》中有关"君子"的言论,进而对《论语》中的"君子"进行分析。首先,对君子涵义的演变进行了梳理,粗略概述了君子的品德。其次,认为《论语》中"君子"可以分为身份意义的君子,道德意义的君子和智慧意义的君子,并分别予以阐述,并且都通过引用《论语》中的原文进行论证。重点分析了道德意义的君子所具备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自汉儒始的两千年来,对《论语》中"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一句,长期以来被曲解并批判为孔子蔑视"下愚",搞阶级歧视,为压迫、奴役制造理论根据。笔者从儒学思想体系的整体性、深刻性、严密性,以及社会学、语用学、语义学的角度,采用经典自证、诸籍互证、薄物征知等方法,进行充分论证,否定前贤及时人的定见成说,提出了自己的肯定性见解,为孔子正名,为经典正义,在尊重经典本义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承之,以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9.
宋代著名词人柳永在拟填补翰林院之缺席时,吏部呈其词给仁宗皇帝,其中有一首《西江月》词,词中有这么一句:“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仁宗看后很不高兴,作御批四句:“柳永不求富贵,谁将富贵求之;任你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柳永从此借皇帝御批,自嘲为“奉旨填词柳三变”,谢绝仕途,依红偎绿,放荡不羁。  相似文献   

20.
<正>宋代著名词人柳永在拟填补翰林院之缺席时,吏部呈其词给仁宗皇帝,其中有一首《西江月》词,词中有这么一句:"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仁宗看后很不高兴,作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