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文章拓展分析了“气韵”在山水画与唐诗中的审美体现,以谢赫“六法”引出不同时代、不同画家对“气韵”的不同感悟,分析“气韵”逐渐转向山水画并在其中不断演变的过程和特点;以诗歌中的“气韵”为导向,分析“气韵生动”是如何运用在唐代诗歌创作当中;重点论述了“气韵”在山水画与唐诗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了“气韵”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2.
兰芳方 《神州》2011,(4):8-9
孟子的思想是对孔子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纳入“义”,将“仁义”并举。为何孟子思想中多出了“义’,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了“义”,以及“艾”的内容是什么,本文从以上几个问题出发重点探讨《孟子》“仁义”中的“义”。  相似文献   

3.
许世友  闫晓松 《神州》2014,(9):154-155
“了”做为助词有两种:一为动态助词,我们称之为“了1”;一为事态助词,我们称之为“了2”。“了1”与“了2”都是由表完毕义的动词“了”虚化而来的。在参考许多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将试着分析探讨三个问题:(1)“了1”产生的时代。(2)“了1”形成的过程中的“前移”说与“后加”说。(3)“前移”说与“后加”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佚名 《湖南文史》2011,(3):55-55
最早的时候没有“鼻”这个字,而是用“自”这个字来表示“鼻子”。 后来,人们在“自”的下面加了一个声符“畀”来表示鼻子。“畀”读作“bi”,是给予、付出的意思。“自”和“畀”合在一起表示一呼一吸,自相给予,于是用来指称鼻子了。  相似文献   

5.
艾以 《炎黄春秋》2010,(8):79-80
1957年中国大地一场政治寒流过后,数十万知识分子被戴上了“帽子”,我也难逃厄运,成了这数十万“分子”中的一分子。1958年3月,我和我的全家,都被撵出上海,押送到皖南山区上海市公安局所属的白茅岭农场接受“改造”。在那里,我“有幸”认识了陈歌辛先生,原来在那场政治寒流中,陈先生也不幸成了“罪人”,终于和我成了“同学”(在改造农场里,“分子”们是不能称“先生”的,也不能称兄道弟,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商代祭天帝的火祭“帝”、“”、“”谈起 ,在考察商、周祭祀承继关系等基础上 ,论证了《周礼·大宗伯》所载“”、“柴”、“燎”都是周人的祀礼 ,认为《周礼·大宗伯》的有关文本不存在任何问题 ,认为周礼柴祀日月星辰是西周“天”的观念产生以后的产物。并对柴祀可能为古东夷的“特产”提出了怀疑 ,否认了《周礼》“柴”与《楚辞》“些”同义 ,否认了《楚辞·招魂》中“些”可能是“柴祀”之“柴”的说法 ,重申了《招魂》“些”只是一个语辞 ,认为在楚俗招魂中 ,“些”声音的运用比它本身的词义重要  相似文献   

7.
《湖南文史》2012,(11):35-35
关于孙悟空的姓名,在元代杂剧中就已经提到了。元末明初说书人的话本中称这猴子为“孙行者”,但为何是“孙”?其实这“孙”字源于“猢狲”,“猢狲”是猴子的别称。取其“狲”,去反犬旁,成为“孙”。“孙”作为姓,对猴子也是恰如其分了。  相似文献   

8.
张鹏 《中国钱币》2011,(2):30-36
一引子 提及“鸦片”对于中国人来说永远有着一段无法忘怀的屈辱历史,西方资本主义以“鸦片贸易”为口实,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封建中国的大门,同时也制造了百年的民族苦难史。在我国使用“鸦片”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本土所出产的“鸦片”被称为“土药”,而从印度或是其他海上贸易得来的“鸦片”通称为“洋药”。  相似文献   

9.
我们太习惯于说“慈母严父”了,以至于我们自然地就认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亲”。其实,在中国古代,曾有个专门的称谓叫“慈母”,对于这个“慈母”来说,“慈母”之“慈”与“慈祥”无关,“慈母”本来是件伤心往事。  相似文献   

10.
孟繁仁  孟文庆 《世界》2006,(1):69-71
根据考察、考证,“女娲神话传说”所记载的“炼石补天”、“断鳌立极”,乃是反映女娲“煅烧石灰”和“立柱架梁”,即在“建筑材料”和“土木建筑”方面的两项科学发明创造,而“杀黑龙以济冀州”则是以生动的“比喻”手法,反映了女娲在“水利工程”方面的一项重要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  相似文献   

11.
黄永林  李媛媛 《民俗研究》2023,(1):5-17+156
回顾新世纪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的基础上,我国的具体保护政策经历了从实施“抢救工程”“重点保护”到推动开展“生产性保护”“活化性利用”的不同时期工作重点的转变。非遗保护突破了纯“公益性”“消耗性”的被动保护局限,创造性地提出利用非遗的经济属性和产业价值进行“生产性保护”和“活化性利用”策略,找到了非遗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世界非遗保护提供了中国实践经验。未来的非遗工作,应在继续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整体保护”“活化利用”“融合发展”的力度,让非遗在全面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为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服务的过程中,彰显出多维重要价值,在创造创新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家里是慢慢儿“洋”起来了,前秋,妻购买了成套的音响及“VCD”,于是,“影院”设在家庭里了。经此折腾,这居室真可谓“中西合壁”了──客厅“西”而书斋“中”。那边厢,沙发、“OK”,这边厢,壁悬书画、案陈“四宝”。妻、儿在那边“OK”,我却在这边画着幽兰清竹。两室只一壁之隔,却气象遏然。但是,却如我们一家亲善相处一样,这东、西文化也并未“碰撞”,你“OK”你的,我画我的,和平共处。进一步讲,非但共处,且互济互补、相为掩映、相得益彰,“洋”者因有“土”货在侧“洋”味更浓,“土”者则因“洋”在而“土”味浓…  相似文献   

13.
“比学赶帮”运动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叶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工业化建设、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老工业基地”上海,工业企业的“比学赶帮”运动开展较为深入,并历经了“二起二落”。第一次“比学赶帮”运动集中在1959年底至1961年秋,主要内容是因循苏联的劳动竞赛模式,追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次“比学赶帮”运动重启于1963年春,结束于1965年初,目标转变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比学赶帮”运动使上海工业企业产值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有了显著提升,推动了工业企业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4.
杨金凤 《四川文物》2007,(3):71-73,I0001,I0002
在藏区流传着一种传统绘画艺术,叫“唐卡”。唐卡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三大派系,分别为“门孜”、“钦孜”、“噶孜”。位于四川西部康巴藏区的寺庙僧人,在继承传统唐卡绘画基础上,发展了“噶孜”派唐卡艺术,他们兼容并蓄,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噶孜”画派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介绍了“噶孜”画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具体介绍了郎卡杰大师的作品及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5.
林子  小辫 《旅游》2000,(11):42-43
尽管朋友事前已向我描述了“过客”酒吧的详细位置,但是我只找到了“南锣鼓巷”,找到了“中央戏剧学院”,却没能找到“过客”。在打电话与吧主金鑫确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它太不起眼了,我竟走过了。我在“过客”的门前成了名副其实的“过客”。  相似文献   

16.
两汉时期,“实录”一词藉由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而提出,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对“实录”思想的内涵做了最早的理论阐述,标志着“实录”思想的正式提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围绕《史记》究竟是“实录”抑或“谤书”的争论屡次出现,由此引出“实录”与“任情”,“实录”与“避讳”两个重要的史学理论问题,而裴松之、刘勰等学者围绕两者的探讨则推动了“实录”思想的丰富。至唐代的刘知幾,在继承前人“实录”思想的基础上,既从理论上回答了“实录”与“任情”及“避讳”的关系问题,又在实践上按照历史书写的逻辑顺序,就史料、文体、撰述等历史书写问题提出具体方法,进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推动了“实录”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17.
韩铁铮 《文史天地》2012,(11):71-75
我在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读大四时参加的1960底到1961初河北赵县的“整社运动”,令我终身难忘。 1958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全国刮起了“共产风”。1959年庐山会议的“反右倾”使这股风更加泛滥起来,国民经济出现了少见的困难局面。为了扭转形势,中共中央1960年11月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十二条”),要求在农村开展“整风整社”运动,  相似文献   

18.
陈立平 《神州》2020,(4):83-83
“只”在唐朝时期就出现了限定性范围副词的用法,①但是在六朝时期已经出现用“只”表达限制性范围副词的现象。但是到了唐朝以后,限制性副词“唯”开始衰落,在近代和现代都是“只”。本文讨论限制副词“只”在历史上的消长替换,以及他所适应句式和表义上的差别。“只”由语气词衍生出了限制性范围副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藏区流传着一种传统绘画艺术,叫“唐卡”。唐卡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三大派系,分别为“门孜”、“钦孜”、“噶孜”。位于四川西部康巴藏区的寺庙僧人,在继承传统唐卡绘画基础上,发展了“噶孜”派唐卡艺术,他们兼容并蓄,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噶孜”画派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介绍了“噶孜”画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具体介绍了郎卡杰大师的作品及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0.
闽境自从有了“建安县”、“建安郡”、“建宁县”、“瓯宁县”、“建宁府”和“建安道”等举足轻重的行政区域.便出现了带有“安”字和“宁”字的邑名。这种“安宁文化”的辐射力与渗透力,与建瓯系闽源之地以及在闽境历史上的“领头羊”地位有关。其后衍生出来的邑名,共有“十安”、“六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