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雨 《丝绸之路》2009,(9):24-26
巴扎,喀什的血脉 喀什位于新疆最南端,是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重镇,新疆惟一的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维吾尔族占地区总人口的90%,是维吾尔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喀什有“巴扎王国”之称,  相似文献   

2.
新疆喀什是我国文化古城,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在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喀什地名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特点鲜明,文化含义深刻。喀什地名反映喀什地区历史、文化、宗教、民俗、地理、人文环境和习俗等多种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3.
喀什噶尔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是疆内其他城市所不能与之比肩的。正如一位作家所说:“喀什有一种更深厚的东西,一种更典雅、更高贵的东西,那种东西不能确指,却时时处处存在、弥漫着。让你感觉着,仿佛浸透在空气里。”这些独特的文化不仅仅是维吾尔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整个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喀什噶尔的魅力和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4.
喀什,这颗镶嵌在丝绸古道上的明珠,她以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古老丰富的历史化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如古墓、古城、古堡、世界屋脊上的冰峰、冰川、冰山之湖,瀚海、戈壁、绿洲,还有那民族风情特别浓郁的“西域巴扎”等等,都令人心驰神往,噢,喀什,我终于在这秋高气爽、瓜果飘香的季节,走入您的怀抱。  相似文献   

5.
喀什,南疆重镇,是维吾尔族人的聚居地。著名的喀什大巴扎(商品集市)每周举行一次。每逢周日,喀什老城区方圆数十公里的大街上满是买卖人,因而这里又有“中亚第一巴扎”之称。在巴扎上,维吾尔族人的日常生活、生产所需的商品应有尽有,维吾尔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在这里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6.
权鹏飞 《丝绸之路》2009,(15):37-40
在和田民间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和田河由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两条大河组成,玉龙喀什河流的是男人的精液,而喀拉喀什河流的是神仙的精液。言下之意是说:喀拉喀什河的水“最厉害”、“最有劲”,乃“神赐公水”、“圣水”也!  相似文献   

7.
逛“巴扎”     
早就听说新疆喀什的“巴扎”(集市贸易)历史悠久 ,瑰货云集 ,华夷荣缪 ,享誉海内外。乘参加喀什地区观光交易会之际 ,我终于领略了喀什巴扎的风采。喀什的巴扎有好几处。有二千多年前中亚浩罕国的乌孜别克商人越过帕米尔高原来到喀什经商形成的“安江”巴扎 ,有历史最为悠久的“欧尔达阿勒迪”巴扎。但是 ,目前最繁华、最有名气的还是近年来新建的“东门”巴扎。“东门”巴扎位于市区东北的老东门外 ,傍依清水潺潺的吐曼河北岸 ,占地130亩 ,内设六个大的商业区 ,每个商业区又分20个市场 ,吃穿用的物品应有尽有。这天正逢巴扎日 ,来此…  相似文献   

8.
哈密木卡姆     
“木卡姆”是阿拉伯语“乐曲”、“大曲”的意思。《十二木卡姆》就是由12个大曲组成的大型音乐套曲。它集传统音乐、演奏音乐、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身,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被誉为维吾尔人民的“音乐之母”、“生命之声”。《十二木卡姆》盛行于新疆各地区,分为喀什木卡姆、伊犁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五种,尤以哈密木卡姆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9.
实现现代化是喀什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喀什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化给喀什民族文化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喀什民族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文章对现代化进程中喀什民族文化保护提出“物质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保护区分对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我们此次西行的终点是喀什,西去喀什唯一的原因就是去考察巴扎。巴扎意为“圩集”、“会市”,在今天我们通常翻译成“市场”。据南疆李哈屏先生考证,“巴扎”一词为波斯语,意为“大门外面的事情”。由此意推,巴扎囊括除家庭隐私之外所有的事项。喀什是古丝绸之路的最大陆地码头,也是我们此次考察古丝绸商贸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沿塔里木盆地边缘西行,是风尘跋涉者的苦旅,所经之处都是昨日的驿站,追随前人扬起的尾尘,来到了历史名城喀什。 喀什的全称是喀什噶尔,维吾尔族语意为"玉的集市",在丝绸之路上,它曾经以美玉享誉古今。它还有另一种解释,意为"各色的砖房"。以我的理解,喀什的特征是以色彩缤纷的建筑著名于世的,更深的一层涵义是这座古城既具有传统的民族建筑,又有融通历史上不同建筑风格的多元性。像喀  相似文献   

12.
殷红梅 《新疆地方志》2003,(1):42-43,59
20 0 2年 ,由阿不都热西提·阿吉、王时样主编 ,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12 0万字的《喀什市志》(以下简称《市志》)面世了。《市志》全面展示了喀什市的历史与现状 ,特色鲜明 ,乡土气息浓厚。我以求知的心情拜读了《市志》,对“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国之大 ,不到喀什不知道祖国文化的绚丽多彩”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一座充满浓厚的商业气息的城市喀什市是祖国西部边陲一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 ,公元前 12 8年张骞出使西域 ,途经疏勒城 (今喀什市 )时 ,这里就有“市列”,“街衢交互 ,廛市纠纷”。集市上“奇珍异宝 ,往往有之 ;牲畜果品 ,尤不可…  相似文献   

13.
李涛 《神州》2011,(9):176-176
“十二五”时期是喀什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期和现实战略期,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中后期,鞑靼人早期的启蒙教育家提出了以“扎吉德”为名的教育改革思想,并创办多种报刊在境内外穆斯林中宣传“扎吉德”思想,近代新疆喀什噶尔也成了传播的目的地.鞑靼语报刊积极刊发针对喀什噶尔的文章,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喀什噶尔的穆斯林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以在《译文报》上发表的《巴赫其萨莱致喀什噶尔的信》为依据,试对此期鞑靼扎吉德教育在喀什噶尔的传播及演变做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5.
在《新疆钱币》图册中,新疆军阀混战时期各地政权发行的货币中有两种纸币(编号567、568)为“喀什区行政长公署红钱肆拾文”和“红钱壹百文”(俗称马绍武票),在这十五、六年时间里,这两张纸币一直作为极罕见品存世。笔者前不久在喀什有幸收集到一张“喀什区行政长公署壹两”的银票(见彩图),这说明喀什区行政长公署曾先后印制有“红钱肆拾文”、“红钱壹百文”和“白银壹两”三种面值的纸币。  相似文献   

16.
“光绪银元喀什贰钱”是喀什噶尔造币局从1896-1899年和1901、1902年先后9年时间铸造的银币。造币时间虽然比较长,造币量也不算少,但由于该银币形体大小与当时居民衣服纽扣大小相差无几且耐磨损,有很多都被工匠在正面或背面焊接一个“小把”。作纽扣使用,所以近年来市场上虽有不少贰钱银币,但品相完好者比较少。其价格也因此不断攀升。  相似文献   

17.
喀什道大清银币王永生这里介绍的是中国钱币博物馆收藏的一枚新疆喀什铸造的壹两大清银币(见彩色插页)。此币直径3.95厘米,厚0.31厘米,重36.5克,正面内圈为“大清银币”四字,中间有一花朵,“清”字左边“水”旁三角挑。圈外上方是“喀什道”三字,下方标注“湘平一两”,字体挺秀。右侧为老维吾尔文“ZarbKashgar”(汉译喀什噶尔造),左侧老维吾尔文为“BirSar”(汉译壹两)及回历纪年1325(公元1907年)。背面内圈中心为蟠龙图案,外圈右侧为带花大叶纹,左侧为对称叶状纹,两枝底部交叉,束以带结,上部则被一花朵分开。此币铸造及流通情况史无记载,但有两种“大清银币”可资参考。史载光绪三一二年(丙午,1906年),清廷户部规定银币本位,开铸丙午纪重“大清银币”。翌年,新疆喀什即仿内地体制铸“大清银币”,铸有两种版别,一种记“喀什造”,另一种仅有“喀什”两字,都分“湘平壹两”和“湘平五钱”两种面额。数量很多,在新疆银币中较为普遍,但这枚则不同,第一,币面标注“喀什道”,“道”是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出现在钱币中,此为仅见;第二,面额为“湘平两”,将“壹”字书写成“不”,在新疆银币中极为独特,很为收藏界所珍视。  相似文献   

18.
孟子是战国时期有相当影响的思想家。《孟子》是一部孟子的言论集。它虽然不是一部历史著作,却“往往捃摭《春秋》之文”据以论证他的思想,从而反映出孟子的历史观点。“先王”史观是孟子历史观点的历史根据。孟子对先王特别是尧舜备极赞颂。他认为历史上的治乱兴衰,是由于君主能否施行“先王之道”,从历史上的表面现象看,又有治乱交替的情况;这样,他在历史发展变化问题上,提出了历史往复循环的观点。他从“先王之道”导引出来的理想的“仁政”思想中,在决定历史发展的力量问题上,夸大了“先王”和“贤明”君主的作用,但也有强调人民力量的一面;他把用人事解释不了的问题,都归之于“天命”,因此又有“天人相应”观。本文拟从“先王”史观,历史循环论,“天人相应”观三个方面,试对孟子的历史观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喀票系喀什道专用的纸币。最初的喀票是清末布政使王树楠主持印发的”老龙票”。老龙票发行之初在全省范围内均可通用,其发行总额不过100万两。进入民国后逐渐集中流通于喀什道(喀什、和田二区)。喀什道库收入较丰,有足够的红钱、铜元可供兑现,备受欢迎,成为该道的专用票,故名喀票。以后流通日久,逐渐破烂。民国九年(1920年)由新疆财政厅库开始重新印刷。分止为主币和辅币两种。  相似文献   

20.
八千里路     
丁波 《旅游》2000,(5):6-8
乌鲁木齐——孜台——民丰——和田——喀什——阿克苏——库车——吐鲁番.车行四千多公里。穿越“死亡之海”.一睹千年古迹,逛“巴扎”.谒“麻扎”,饱览民族风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