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荷兰的伟大哲学家斯宾诺莎在其民主和自由的宣言书《神学政治论》中说:“自由比任何事物都珍贵”,“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爱因斯坦深谙并躬行此道,为自由和真理奋斗了一生。他多次引用有人对海涅的评论:“他为上帝效劳,这个上帝比所有奥林比亚诸神都更伟大。我指的是自由上帝。”爱因斯坦像海涅一样终生为自由上帝效力,也像斯宾诺莎一样是一个自由人——“纯以理性指导的人,  相似文献   

2.
且读王小波     
初读王小波,是因为他的死。他死在1997 年,死后,他的夫人写了一篇悼文,称他为“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 说他的生命像樱花,说他带给了她幸福的二十年。我很好奇,便问母亲:“王小波是谁?”母亲连连摆手:“那个人的书你看不懂的。”我那  相似文献   

3.
第十章自由的允诺春日融融,我又在阳光下脱下外衣“打猎”。在我高度注意寻找虱子的时候,没想到肖克将军和警卫员由村里向这边走过来,他看着我,并来到我身边,我为自己染满血的手感到惭愧。“近来好吗?”肖克问我。“咳嗽有点减轻,但仍感到浑身没劲”,我回答。接着他告诉我:“我们决定对两个外国人做不同的处理。你是瑞士公民,瑞士不是帝国主义国家,没有不平等地对待中国,没有租界,我们决定明天给你自由。”将军转向神父坐的地方,神父正竖着耳朵听将军说:“在那里,我们不会释放神父,他是德国人,而德国法  相似文献   

4.
“九一三事件”后,我有了一点小自由 说林彪于我很遥远,不是指时间上他垮台已经四十多年了,年轻人已经在问“林彪是谁”了,也不是指空间上他飞逃异域,葬身于千里外;而是说无论他生前死后,我都觉得很远,似乎跟我无关。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被舆论界普遍誉为“中国第一自由撰稿人”的伊夫特地给本报发来专稿———“自由撰稿人≠伊夫”,写得颇有情趣,值得一读。本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本意不过是为了“招揽”读者罢了,实与作者无关,在此特别声明,以免误伤作者。可能是自己较早地打出了“自由撰稿人”的招牌,也可能是我写了太多大胆批评文章的缘故,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伊夫”———这普通不过的一个笔名竟然变成了自由撰稿人的代名词。迄今为止,我没有承认什么“第一自由撰稿人”的称谓,更不敢自称自己是什么“自由撰稿人的老大”,我就是我,只是一个独往独来…  相似文献   

6.
在台上时,文大川扮演着一个不羁的美国小伙,当主持人介绍漂流是一项很酷的运动时,他使劲做出很酷的表情,主持人把话筒交给他后,他指着自己T恤上印着的“自由江河,自在生活”,用很酷的语调说,“是的,我的职业就是这个。”他的中文相当不错,  相似文献   

7.
苏联当代作家安德烈。沃兹涅先斯基,是很有个性的诗人与作家。他十分强调“我的东西”,不愿与別人一样。又是一位颇有现代色彩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可以说集现代手法之大成,又独具风格。很难给他的小说确定为某种手法。它包罗万象,很自由,虽遭谴责,大受挞伐,而百折不挠。他说:“我不认为与文学前人接近会对作家有益。“我们诗歌的未来是联想。”“诗人的主要共同点在于他们彼此不相似。”  相似文献   

8.
剧作大师曹禺,在“文革”时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身心遭受了严重摧残。“文革”结束后,虽然恢复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职务,但这对他是另外一种摧毁。他的女儿万方回忆说:“我爸爸八十岁的时候,常常念叨‘人生如梦,人生如梦’。我亲眼看到爸爸的晚年被一种痛苦持续不断地困扰,他想重新获得写《雷雨》时候的力量,但是他已经被异化了,他已经不是他,已经回不到原来那个曹禺了。他不知道怎么写好了,老觉得,这么写对吗?这么写行吗?他的脑子已经不自由了……一直到死,他都没有真正恢复到他写《雷雨》时候的那个自由自在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自称逍遥派的李长声1980年代末来到日本,“就完全逍遥了。”他引用周作人的话形容存日本的生活:“有公民的自由,没有公民的责任。”日本的政治家除了选举时才满街叫喊投他一票,平时并不要求国民关心国家大事,而是极力让咽民有一种“我办事,你放心”的态度。这一点和国内差别很大,“中国人好像自古就爱关心国家大事,而我最讨厌关心国家大事。”  相似文献   

10.
他远没有办过的案件有名:重庆“打黑”的恐惧;北海案的轰轰烈烈;贵州小河案,震慑中央督导组的辩护;张氏叔侄最后的自由……他是淹没在“死磕派”律师网络喧嚣里的“技术派”,像佐罗一样打捞生命和自由,划下“Z”,继续隐逸劳作  相似文献   

11.
在同国民党政权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中,张奚若的言行和胆识真是可圈可点,一副令人钦佩的“斗士”形象。国民参政会上,他话锋犀利,历数国民党腐败和蒋介石独裁,在场的蒋介石试图阻止并提醒:欢迎发表意见,但用语刻薄不好。张未加以理会,继续慷慨陈词,此后便以“无政可议”拒绝参加国民参政会会议。在西南联大的演讲,他直言不讳:“如果我有机会见到蒋先生,我一定对他说,请他下野,这是客气话。说得不客气就请他滚蛋。”作为新中国第二任教育部长,张奚若依然保持着透明、坦诚的个性,著名的“十六字”诤言振聋发聩……  相似文献   

12.
越位的自由     
我的“消极自由”在她们的“积极自由”面前非常狼狈。喧闹广场舞现象,凸显了中国社会的治理困境。最初在课堂上讨论广场舞大妈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妈们的自由是否正当——她们在广场跳舞的自由,正在旷日持久地剥夺我的一项自由,在一个宁静的广场愉陕享受日落与晚霞的自由。  相似文献   

13.
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一书的理论基础是所谓“治水社会”。他是以“治水社会”为出发点论述他的“核心概念”——“东方专制主义”的。他说,他之所以采用“东方专制主义”这一名称作为他这本著作的书名,是“为了强调我的中心概念的历史深度”(《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导论,第19页。以下凡引此书,均在正文中注明页码,不另加注。如引自该书的“导论”、“序言”和“前言”,则在页码前分别注明);而这本书的“宗旨”就在于“为奴役和自由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解答”(前言,第58页)。魏特夫把“东方社会”和“亚细亚社会”作为“治水社会”、“农业管理者社会”的“同义语”(导论,第19页);他认为马克思所强调的“亚细亚式的经济制度”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序言,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临终谈毛泽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先生在1988年初开始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的第7册,1990年去世前5个月,以95岁高龄完成。这是他最后的著作,后来叫《中国现代哲学史》。在完成这册书后所写的《自序》中,他讲到文革后老妻去世时他写的挽联中,有“斩名关,破利锁,俯仰无愧作,海阔天空我自飞”之旬。他说:“在写本册第八十一章的时候,我真感觉到‘海阔天空我自飞’的自由了……如果有人不以为然,因之不能出版,吾其为王船山矣。”清初王夫之在深山中著书四十年,达数百卷,几百年以后才出版。冯友兰为什么要自比王夫之?为什么说真感觉到了自由?因为,在最后的著作里,他对毛泽东思想做出了独立的认识和分析。谨摘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他是全国有名的自由撰稿人,曾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发表各类作品200余万字;他侠肝义胆,如枪之笔写尽世间不平之事,新加坡著名作家尤今曾为他题词“一笔走天下,正义凝笔锋”;然而,他的人生经历却又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坎坷不平,催人泪下……前不久看《华西都市报》时,头版头条一个熟悉的名字跃入眼帘,使我精神为之一振:“盛学友”!久违了,这位响当当的东北汉子,他什么时候成了《华西都市报》的记者?作为与他神交多年的笔友,我带着这个问题拜访了他。没想到几次碰面之后,我却为他的人生经历唏嘘不已。…  相似文献   

16.
民主政治须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之上。人性本恶,只有用完备的法律把怪兽的手脚绑住“我是台湾第一个专职的政治评论员,”53岁的胡忠信颇为这个身份自得。不能与这位台湾名嘴做面对面的访问实在是种遗憾,电话里他妙语连连,时而响起爽朗豪放的大笑,最具标志性的当然是那些一路遗洒的“书袋”,博闻强记的他三五句必用“典”,李普曼、杰菲逊、歌德都被他呼来为自由与正义站脚助威。  相似文献   

17.
转蓬的人生     
丁聪 《纵横》1996,(11)
李商隐著名的七律《无题》的结句是:“走马兰台类转蓬”。兰台,是古代的秘书省,李商隐大约是形容自己在官场中转来转去得不到自由。“转蓬”的形象鲜明生动,也极适合于我,只是我一生从未攀陟过“兰台”一类地方,而一直随着时代的激流旋转,有些时侯我的身子和行动得不到自由,但我的心始终和人民息息相通,这便在形势好转时,使我在工作及创作当中获得最大的自由。转蓬  相似文献   

18.
言射 《文史天地》2008,(10):9-11
提起蔡元培,人们首先想到他是北大校长,是毛泽东所赞誉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他在北大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不过,存巨大的光环下,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刺客。  相似文献   

19.
《世界》2008,(10):28-33
问陆毅座右铭是什么,“自然而然”,他脱口而出。同自由一样,这是他生活中追另一种境界。他总是强调所有自然的东西才是最美的。在众多国外旅行的经历中,在南非度假的那段时间让他留恋。“住在朋友家里,每天早上一睁眼就全是动物,城市的中心公园有好多斑马,在路上开着车经常会看见野妒和乌龟。朋友家院子里的树上就有好几窝猴子,满满一树鸟窝,吃饭的时候麻雀就飞上桌子来跟你抢……所有《狮子王》里的场景都在这里重现,这是我去过的所有地方中,最像我想象中的地球。”  相似文献   

20.
法国电影明星洛依德将车开到检修站,一个女工接待他。她熟练灵巧的双手和俊美的容貌一下吸引了他。整个巴黎全知道他,但这位姑娘却丝毫不表示惊异和兴奋。“您喜欢看电影吗?”他禁不住问道。“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她手脚麻利,很快修好了车:“您可以开走了,先生。”他却依依不舍:“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风吗?”“不!我还有工作。”“这同样也是您的工作,您修的车,最好亲自检查一下。”“好吧,是您开还是我开?”“当然我开,是我邀请您的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