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典释文》音注是多层次多体系的,其“如字”音层次为常用音的常用义。考察《毛诗音义》中“行”之“如字”音读,是全面考索《经典释文》“如字”音的一次小实验。《毛诗音义》中“行”之“如字”音读为衡。  相似文献   

2.
《十三经注疏》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十三经注疏》简体横排本。它以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清嘉庆二十一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对十三经的经文及注疏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校勘整理,并施加现行标点。此次整理出版,对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裨益无穷。但由于此项工程浩繁,所以在校点方面存在疏漏之处,如录文出错、句读疏失、校订疏漏、字体有失规范等。限于篇幅,文章暂以《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的"毛诗音义"部分为例,详列其中疏失条目,以期在修订时斟酌完善。  相似文献   

3.
S.2729号《毛诗音》乃《毛诗传笺》的注音本,撰写于隋,抄写于唐,其所据毛亨传、郑玄笺的《毛诗传笺》本与《经典释文·毛诗音义》及传世阮刻本《毛诗正义》相较,异文至夥.本文对其中13处作了详尽考辨,证明《毛诗音》写卷所据为《毛诗传笺》之本字.  相似文献   

4.
中华书局本《毛诗古音考》(康瑞琮点校)中标点错误很多:有误判引文者;有误断句读者;有误识书名、专名者。本文从上述几方面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5.
<慧琳音义>引用儒家经典的有<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大戴礼记>、<札记>、<春秋左传>、<春秋榖梁传>、<春秋公羊传>、<孟子>、<论语>、<尔雅>、<孝经>,其所引内容较多地保存了行于当世的儒家经典文本面貌,它所具有的较大的校勘价值、辑佚价值、版本价值,其价值远高于宋元善本.  相似文献   

6.
俄藏ф368、дх00585、дх00586A、дх00586Cдх00211、дх00252和дх00255是玄应所释“放光般若经》音义的写卷,据我们比勘,дх00585、дх00586A的第一页中“珠玑居”与ф368“珠玑居衣反说文珠之”的残缺部位正好相合,可见二者原本是联缀在一起的。《玄应音义》的丽藏本所据本与дх00585、дх00586A第二页所据本可能相同,碛砂藏本和丽藏本所据本在传抄中既有误衍误脱等错讹,也有不同程度的增补和删略。碛砂藏本和《慧琳音义》所据本似都有增补,也可能дх00211、дх00252、дх00255和丽藏所据本已有删略或脱漏。由俄藏所载“放光般若经》音义可见佛经音义在敦煌的广泛流传和唐代佛教在敦煌的兴盛。  相似文献   

7.
俄藏Φ368、дх00585、дх00586A、дх00586Cдх00211、дх00252和дх00255是玄应所释《放光般若经》音义的写卷,据我们比勘,дх00585、дх00586A的第一页中"珠玑居"与Φ368"珠玑居衣反说文珠之"的残缺部位正好相合,可见二者原本是联缀在一起的。《玄应音义》的丽藏本所据本与дх00585、дх00586A第二页所据本可能相同,碛砂藏本和丽藏本所据本在传抄中既有误衍误脱等错讹,也有不同程度的增补和删略。碛砂藏本和《慧琳音义》所据本似都有增补,也可能дх00211、дх00252、дх00255和丽藏所据本已有删略或脱漏。由俄藏所载《放光般若经》音义可见佛经音义在敦煌的广泛流传和唐代佛教在敦煌的兴盛。  相似文献   

8.
阮刻《毛诗注疏》所用之底本是十行本,据阮元说,这个十行本不但是“善本”、“宋版”,而且是“各本注疏之祖”、“诸本最古之册”。阮元之说,在今天的学术界仍有影响。本文认为,阮说与事实不符。根据文献记载和目验,早於十行本的八行本才是真正的“各本注疏之祖”,阮元所采用的十行本,并非宋版,而是元刻明修本;十行本的祖本中土已失传,现存日本,人称“足利本”。  相似文献   

9.
王宁 《文献》2022,(3):41-56
《诗本义》是欧阳修最具代表性的经学著作之一,学者研究的注意力多集中于熟知的《四部丛刊》影宋本、《通志堂经解》本等,对明抄本尚缺乏足够的重视。通过对典藏于山东省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的两部明抄本《毛诗本义》的探究发现:一、两部明抄本内容极其接近,其中山图本面貌更为原始,上图本乃据山图本传抄。二、明抄本底本是早已失传的南宋开禧三年(1207)四川永康军张爟刻本。三、张爟本在《诗本义》原文基础上兼刻《毛诗》传笺,其依据的《毛诗》文本属孟蜀石经之遗绪。四、《诗本义》传世宋本、明刻本、通志堂本等《驺虞》篇阙文177字,明抄本完整且非后人赝作,可据以补全通行本之阙。同时,基于对明抄本《毛诗本义》独特学术价值的重新审视与澄清,也为认识刻本时代的抄本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0.
学者对左延年《秦女休行》的本事庶几无考。本文根据相关的史传、作家的生平,结合诗歌写作的特点和音韵学知识,推断出《秦女休行》的本事应为汉末桓、灵之际的缑氏女玉为父报仇杀人而得以减死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诗·木瓜》篇出自民歌 ,其主旨原为馈赠以结好 ,采编者对于其主旨加以变化 ,成为一篇讽刺和揭露佞人之作。汉儒将其作为“美齐桓公”之作 ,宋儒则以为是“男女相赠答之辞” ,当代专家则多将其视为爱情诗。上博简《诗论》表明 ,它的主旨应当是对于工于心计的谗佞小人的揭露。由此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士大夫在采诗、编诗过程中变化民歌主旨的情况。《诗经》中所保存的一些民歌往往就是这种变化后的结果 ,而不是它的原创状态。《木瓜》之篇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2.
由于桧国微小,《诗经·桧风》在春秋时代就不受人重视,后人对《桧风》四首诗的主题解释也往往含糊其辞、牵强附会。本文运用组诗研究的方法,把这四首诗联系在一起分析,认为《桧风》创作于东周初年郑武公灭桧之后,它是一组桧遗民抒发亡国之痛的诗篇。  相似文献   

13.
荆州胡家草场12号汉墓出土竹简《五行日书》按端、令、罚、刑、德五时占测为事、初病、生子诸事项的吉凶。这篇文献与尹湾汉墓出土的《刑德行时》大体属于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两相比照,有助于加深对其文本源流、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1996年,河南省沁阳市山王庄镇万善村东北发现一方明代墓志——大明故武略将军陈公墓志铭。碑文从保卫家乡、征战南北、镇守怀庆、修理城池等几个方面简要地概括了墓主陈兴的一生,为研究明初的兵制、官制和军事形势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出郭九行”是对清初文学家魏禧及其兄魏际瑞九首叙事诗的总称。这组诗以沉痛的笔调描述了顺治末年百姓在官兵掳掠、盗贼横行之下的惨痛生活,是对杜甫“诗史”精神的践履;在艺术手法上,也吸收了杜甫叙事诗的艺术精华,并予以活用,体现出杜诗在清初诗坛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春秋》所载伐邢之"狄"应为商人.在邢国墓葬考古中,发现有"毁墓"现象,由年代和情势判断,只能是对邢有"亡国"之恨的商人所为.狄也叫戎.戎在金文中写作" ",最初是商王小乙之子"子 "的氏族徽志.这个氏族一部分居于王畿北境,今河北新乐一带,负守土之责.周公东征后逃匿太行山中.狄也作翟.翟,《说文》云"山雉尾长者",《赵世家》云"子姓".图腾和族姓皆与商人相同.  相似文献   

17.
高国藩 《西夏研究》2020,(1):98-108
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法藏本《敦煌二十咏》记载的三个古迹旅游景点都蕴含有《周易》哲理性,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刻的教化性:贰师泉景点蕴含乾卦艮卦哲理,李暠庙天水景点蕴含咸卦哲理,瑟瑟新疆和田玉景点蕴含渐卦哲理。特别指出西夏王朝对此传播方式,亦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白瓷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历史上较为重要的技术突破,白瓷的烧制成功为后世青花瓷、彩绘瓷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被誉为中国古陶瓷工艺发展史中的“第四里程碑”。因此,关于白瓷起源的问题就成为考古界和科技考古界关注的重要学术问题,而邢窑2012年考古发掘出土的北朝晚期窑炉和器物遗存自然成为研究白瓷起源的重要实物资料。本研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热电离质谱(TIMS)分析技术,对河北内丘城关服务楼窑址出土的北朝晚期至隋朝初期的早期瓷器样品胎釉原料进行分析,为邢窑早期瓷业的发展演变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邢窑早期瓷胎的微量元素统计模式明显可以分为两类,说明邢窑早期制瓷存在两种不同的胎料来源。邢窑陶工在开发早期白瓷这一新品种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了一种有别于青瓷的更为优质的原料制胎,这种胎料中与锆石、锐钛矿等杂质赋存密切相关的V、Cr、Ni、Nb、Ta、Zr和Hf等微量元素含量普遍小于青瓷胎。锶(Sr)同位素混合模式分析表明,邢窑早期的大部分样品不符合草木灰配以胎料的制釉方式,应该是采用了草木灰混合其他制釉黏土。同时,早期白瓷釉与青瓷釉的锶同位素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说明在制作过程中邢窑陶工为...  相似文献   

19.
晁福林 《史学月刊》2006,(10):5-9,24
上博简《诗论》第23简所评析的两诗,从简文文字看,后一首诗诗名的第一字应当是“象”(读若桑),而不是“兔”,何琳仪先生的说法是正确的。其后一字当读若“柔”。简文所评析的是“大雅”的《桑柔》篇。将此诗与《逸周书·芮良夫》篇对读,可以看出“共和”前后卿大夫阶层政治态度的明显变化,即由拥戴周王,为王回护,转为猛烈斥王,并且拥戴执政的共伯和。这应当是厉王奔彘及共伯和执政的关键所在。简文表明,孔子虽然不赞成芮良夫对于周厉王严厉批评的态度,但对于芮良夫的是非分明、仗义执言,还是称许的。孔子对待别人的谈论,往往从他所不赞成的问题中找出其合理因素进行肯定,在不赞成中有赞成,在否定中有所肯定。这是孔子思想中对于事物的辩证认识,值得深入体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