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南宋《景定建康志》(以下简称《建康志》)为南京现存最早志书,也是宋代名志。建康府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改江宁府而置,其辖境相当于今南京市。此志系马光祖修,周应合纂,景定二年(1261)成书。此前学界对于《建康志》多有研究,但研究者皆仅把《建康志》视为郡府志,故所得研究结果皆为《建康志》作为郡府志的一些体例特征、学术价值等。以辩证观点去审视,《建康志》不仅是一部郡府志,而且还是一部都城志,笔者认为《建康志》兼有郡府志和都城志的二重体例特征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6月,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南京历代名志》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全书22万字,配图108幅。从南京现存的历代名志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志书24种,包括景定《建康志》、万历《应天府志》、《首都志》等府志6种,涵盖了宋、元、明、清、民国各时期;万历《上元县志》、同治《上江两县志》、正德《江宁县志》等县志7种,覆盖了今南京区域存在过的  相似文献   

3.
<正>清代修志蔚然成风,且名家荟萃,名志迭出,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就是其中的一部。近代方志名家瞿宣颖称赞该书"语语必有来历,足为传信之作。"1《中国地方志辞典》则以为:"参加编纂此志者多为当时名学者,此志体例整秩,考据严审,材料富实,历来颇受后人好评,一直视为清代名志。"2至于该志的整体评价、文献价值和特色,许卫平《〈(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编纂要略》3《〈(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续志方略评述》4等文章中均有具体阐述,本文不再赘述。这里,主要就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之《巡幸》所涵文献价值简要加以叙述。此前,无论是刻本还是影印本,阅读颇为不便。  相似文献   

4.
章学诚(1738—1801),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代乾嘉时期名的历史学家和方志学家,我国方志学的奠基人。他一生以极大的热情献身于地方志的编修和方志学的理论探求,总纂和参与编纂了《湖北通志》、《和州志》、《永清县志》、《毫州志》、《天门县志》、《常德府志》、《荆州府志》、《顺天府志》、《麻城县志》、《石首县志》、《广济县志》等11部地方志。  相似文献   

5.
<正>嘉庆《江宁府志》卷首收录一篇署名姚鼐的序文,学界多认同为姚鼐所作。是文未见于《惜抱轩诗文集》,或为姚鼐佚作。与此同时,方东树《考槃集文录》卷三收录一篇序文,题为《新修江宁府志·序》,二文十分相似。本文简略梳理了历代《江宁府志》的纂修过程,以此为背景对两  相似文献   

6.
正清代黑龙江曾设有六城,即齐齐哈尔、黑龙江(瑷珲)、墨尔根(嫩江)、布特哈(讷河博尔多)、呼兰、呼伦贝尔(海拉尔);后来清末再加上通肯(海伦)城则为七城。清末黑龙江省编纂志书共4部,其中府志2部西、州志1部,县志1部。这4部志书分别是黄维翰纂修的宣统《呼兰府志》,李澎恩纂辑的宣统《宾州府政书》,陈元慎编纂的光绪《巴彦州志略》,刘清书等监修、王炳辰等编纂光绪《长寿乡土志》。其中《巴彦州志略》民国初年即已遗失。4部志书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呼兰府志》。  相似文献   

7.
修新志难,编纂政府志更难。现在,《广西通志·政府志》(下简称《政府志》)终于出版了,这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我拜读后获益不浅,总的说,《政府志》是一部好的志书。第一,我觉得《政府志》在编写体例方面颇具新意,且值得肯定。旧志,不管是广西的,或是别省的;不管是省志,还是府志、州志、县志,其体例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先将资料分类而后归篇,最后按篇依时间先后编纂成书。即使目前我区新编纂的县志都还是采用这一体例进行编写的。但作为《广西通志》专志的《政府志》编写的内容,包括上起1801年下迄1998年1月这不到二百…  相似文献   

8.
<正>扬州因与关涉国计民生的漕运、盐业、黄淮水利关联紧密,所以有“扬之志为天下志”[1]之说。而在宋、明时期,共编纂出七部扬州府志:〔绍熙〕《广陵志》、〔嘉泰〕《广陵续志》、〔宝祐〕《惟扬志》、〔洪武〕《扬州府志》、〔成化〕《惟扬志》、〔嘉靖〕《惟扬志》和〔万历〕《扬州府志》。但是,前五部早佚,故“府志以〔嘉靖〕《惟扬志》为最古”[2]。可惜的是,现存天一阁藏本〔嘉靖〕《惟扬志》残缺多达二十卷,故〔万历〕《扬州府志》成为最早且保存完整的扬州府志,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南京市志的编纂工作,我们是采取“三步走”的方法:第一步是1984年至1986年编纂《南京简志》,意在锻炼队伍、积累经验,简志于1986年底出版,130万字,下限断在1985年。第二步是1987年至1996年编纂《南京市志丛书》,发动各部门、行业撰写专业志,意在积累资料、掌握全面,现出版60多部专志、3000多万字。第三步是从1997年  相似文献   

10.
自康熙六年(1667)陈开虞首次纂修以来,历经乾隆、嘉庆、同治、光绪间补修和续纂,共形成四种江宁府志:陈开虞纂修康熙《江宁府志》三十四卷,于成龙纂修康熙《江宁府志》四十卷,吕燕昭修、姚鼐纂嘉庆《新修江宁府志》五十六卷,蒋启勋及赵佑宸修、汪士铎纂同治《续纂江宁府志》十五卷卷首一卷。兹以康熙两志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前的黄山市是在原徽州地区的基础上建立的,管辖的地域包括明清时期徽州府的大部,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我国重要的方志之乡之一,历史上曾编纂大量的地方志。宋罗愿《新安志》被学界公认为名志,其后的弘治《徽州府志》等也属志中精品。  相似文献   

12.
《新疆地方志》2014,(4):46-46
2014年11月18日,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廖运建,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星一行到吉木萨尔县调研《中国名镇志丛书》编纂立项工作。  相似文献   

13.
修志动态     
修志动态·南京市 《南京通志》,全志98卷、1500万字。志稿已基本完成,2003年完成总纂,并分批付印出版,2004年12册可全部问世。 《南京市志丛书》计划出版80部,目前已出版60多部,2002年出版民情、饮食服务等志,完成人大、规划、城墙、民族等志的审定。 《栖霞区志》、《雨花台区志》已出版,其会区志年内完成编纂出版。 启动白下、江宁、浦口、六合、深水、高淳等区县的续志工作。 年内基本完成《南京通史》初稿。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2月,湖北省黄冈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汇纂的"明清《黄州府志》丛刊"(点校本)由武汉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丛书全套7册,共计350余万字,根据明弘治十四年(1501),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乾隆十四年(1749)、光绪十年(1884)《黄州府志》刻印本和宣统二年(1910)《黄州府志拾遗》铅印本点校整理编辑而成。全套丛书保留了原著的全部内容,对  相似文献   

15.
明代《后湖志》载:“湖在京城之北、太平门外,周回四十里。”清末《金陵后湖志》亦载:“湖中有五洲,环四十里,形势天然。”南京的其它方志,如《乐史环宇记》、《洪武京城图志》、《江宁府志》等都说:“玄武湖……周回四十里。”  相似文献   

16.
缪荃孙是晚清著名的藏书家、校勘学家、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和方志学家。他十分重视地方志文献并参加编修了多种地方志。其中《光绪顺天府志》最为人称道,并且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出《永乐沪州志》和《万历顺天府志》。缪荃孙在编纂地方志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材料的搜集和文献的考订,能把自己的治学与方志的编纂相结合,并且能根据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7.
府志称名著,民国卷犹存.(注)盛世重开天地,史笔重当今.松北惊雷频震,兰水激流永逝,人世历风尘.事事无虚度,借鉴贵奇珍.争优质,继遗产,创精新.不息雕琢锤炼,跋越总艰辛.编纂十年寒暑,查调千翻风雨,刻意载全真.白发何是道,存古利今人.注:清末《呼兰府志》是黑龙江省的一部名志;民国时期,也编有一部《呼兰县志》.  相似文献   

18.
编纂村志是保留各村文献,保存记忆,再现其发展脉络的有效方法,其价值在于彰善引风气。随着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面对一个个村落的快速消失,编纂村志显得愈发紧迫和必要。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部署启动中国名村志编纂文化工程。编修村志既是村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打造精品名村志既需要社会各力量齐心协力、通力合作,也需要具体落实者科学编纂、借鉴他山之石。作为"开编纂村志之先河"和《四库全书》收录的唯一村志,康熙《杏花村志》(以下简称《杏花村志》)既为后世子孙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又对今天编纂名村志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南京是名的十朝都城。南京地方化在中华明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0年的50余年间,有关南京地方化的图书已经出版不少,如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的《南京市志丛书》(近100种)、南京市党史办主编的“南京历史三部曲”(3种)、南京市社科联(院)主编的《南京化研究丛书》(3种)、  相似文献   

20.
《南京通志》编纂工作,采用先编简志,再编丛书(专业志),最后编纂通志办法,被称为“三步成书法”。镇江市编志工作,在实践中曾经提出“一步成书法”。在市一级志书编写中,“一步成书法”已发挥了作用,形成了修志速度较快的模式。那么,在区(县)志编写中能否较好地发挥作用呢?《秦淮区志》在编纂了一番后,获得了一些粗浅的体会。一《秦淮区志》编写工作,最初启动在1984年,中途因故停止,再次启动是在1998年4月。除白下区外,早于南京市各个区。但是,《秦淮区志》采用先写部门志,然后再编区志的方法。即由各个部门先写出部门志,然后在部门志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