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日本在华所办佛教机构之调查(1876—1946)肖平有关近代日本利用宗教尤其是佛教对华进行文化侵略或渗透活动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被研究者所忽略。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学者过去一直偏重于对西方传教士之传教活动的研究,对地处亚洲的日本宗教势力则没有给...  相似文献   

2.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利用宗教教团的在华活动(日本学术界称这种活动为“开教”,更有些学者称之为“追教”,本文则借用“开教”这个词)来配合帝国政府的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这些宗教教团包括神道系统的天理教、金光教;佛教系统的古义真言宗、净土...  相似文献   

3.
利用宗教进行扩张,是近代列强对华侵略政策的重要一环,教务教案问题已经成为近代史研究中的热点。但是,已往的论著都是围绕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由此引起的民教冲突所展开的,对日本佛教在华活动的探讨,则迄今尚属空白。实际上,自甲午战后日本佛教即经由台湾向华南、尤其是福建地区进行疯狂扩张,而日本驻台的“总督府”又在其中扮演着积极的幕后支持者的角色。本文拟以新发现的清末外务部档案史料为中心,对此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4.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精神支柱国家神道与军事侵略相呼应.在中国的广泛地区,尤其是军事、经济要地建立神社.在华神社作为日本本土神社的延伸,所祭之神是以天照大神、明治天皇为首的日本神灵皇祖,建筑式样也是日本式样,被视为"八紘一宇"、"肇国大精神"的象征性建筑物.日本政府、军部及神道界所设立的在华神社不仅扮演着辅助军事侵略、实施文化侵略的角色,是妄图使中国人丧失民族性的"皇民化"政策中的一环,而且也是统制在华日本人思想意识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军国主义历史观的批判——评日本一些人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何理近代中国长期遭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蹂躏。中日两国进行了一个多世纪各种方式的斗争与争论,其中包括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以及中国人民为反对日本侵略而进行的长期的军事、政治和思...  相似文献   

6.
日本在对华侵略期间,于中国的军事、经济要地陆续建立了许多日本神社.在华神社作为日本本土神社的延伸以及国家神道的形象代言人,与军事侵略和经济侵略相呼应,成为日本文化侵略的武器之一.本文以日俄战争至“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关东州修建的神社为主线,分析这些神社的整体特点,进而说明神社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降,以净土真宗为首的日本佛教各宗派随日本对外扩张入华,在中国各地开教建寺、传道授徒、拓展文教社会事业,获得广泛的发展。然这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不仅在传教对象、传教方式、传教组织方面与基督教、天主教等不同,且其教义的“人世”性质也因自身的民族、地域特色而与中国佛教相异,本质则是支持日本政府对外扩张的国策而敌视中国。故其在华发展,随着日本在华的军事失败迅速趋于瓦解。1945年后,苦心经营了近80年的日本在华传教事业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8.
日军对南京佛教事业的破坏与利用,是日本侵华史的组成部分,是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内容,也是日本文化侵略的内容。本文基于史料,重点分析战时日军破坏南京佛教古建筑、杀戮与迫害佛教信徒、掠夺佛教文物、摧残佛教文化事业、将日本宗教纳入战时体制、扶植伪化宗教、导演“佛事”闹剧诸方面,揭示日军摧残与利用南京佛教的本质及危害,以深化我们对...  相似文献   

9.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对华制定了“以华制华”、“分而治之”的侵略方针,每攻占一地,就在华扶植失意军人、政客,成立伪组织,建立伪政权,华北各地随即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伪组织“维持会”。但随着军事侵略的不断扩大,日本侵略者感到“维持会”已不能适应侵华战争的需要,决定建立统一的华北政权。  相似文献   

10.
傅敏 《民国档案》2002,(3):81-87
自从近代以来,作为西方主要大国的英国在远东地区,特别是在中国拥有诸多权益,因此对于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一直极为关注。然而,直到七七事变之前,面对日本在华势力的渗透和侵略活动,英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一直采取纵容政策。七七事变的爆发以及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终于使英国认识到了日本企图全面控制中国并排挤其他西方国家的野心,英国对日政策由此转向强硬,并在八一三事变中达到顶峰。英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是整个国际形势和中国战场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于中国的抗战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将对七七事变与英国对日政策的转变过程及其原因进行探讨,以深化我们对于抗战时期英国远东政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日本和俄国这两个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地区既相互争夺,又相互勾结,疯狂推行侵略政策,给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这一地区的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它们的罪恶活动早巳被釘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构成了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  相似文献   

12.
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签订是北京政府内政与外交政策结合的产物,外交方针的背后有深刻的国内政治背景。出兵西伯利亚是北京政府困境中的主动作为,目的在于争取外交上的主动及战后和会上较有利的地位。中日共同防敌协定签订后,日本政府并未邀请北京政府参与筹划中的出兵西伯利亚的计划,甚至予以阻挠。日本擅自出兵满洲里,随意解释中日军事协定,这些事实均表明,签订协定只不过是日本借以扩大在华侵略利益,控制北京政府的既定策略。  相似文献   

13.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日本当局宣称,“宗教方面,在不妨碍促进日满华合作的范围内,允许信仰自由”。其实,所谓“允许信仰自由”是假,利用宗教感化与控制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以建立起稳固的日本殖民统治秩序,才是他们的真实目的。南京日伪当局首重佛教,这是因为南京是中国佛  相似文献   

14.
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在遣使来华缔结《中日修好条规及通商章程》之际,派遣七名留学生来华留学,是为近代日本中央政府对华官派留学生之始。通过挖掘中日双方的原始档案记录,并与时人日记互证,对派遣原由、人员构成、来华经过、在华活动、召回之争及影响等史实加以考证,梳理、钩沉近代日本首批官派留华学生来华留学之史实。  相似文献   

15.
军事医疗是近代日本实现对外侵略扩张的重要保障,其历史进路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展的缩影。甲午战争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首次大规模对外侵略战争,日本在战争中构建的军事医疗系统,集救护、救助、救援等功能为一体,不仅是配合日本侵略,通过舆论宣传在国际上骗取“文明国”声誉的重要手段,也是日本外战军事医疗运作机制的基点。探析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军事医疗,既为深化日本侵华史研究提供新的学术视角,也为揭开其军事医疗“文明”的面纱提供史实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少兵 《史学月刊》2000,5(4):66-72
抗日战争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阀侵略的战争,它还是一场中日两国全面敌对的战争,中日各阶层民众都深陷其中,两国佛教人士也不例外。战争伊始,佛界爱国人士就对日本侵华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揭破其侵华理论。为解除教内人士的顾虑,他们还引证佛经,说明杀敌护国并不违背佛教戒律。对于战时日本佛教界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行为,他们还进行了抨击。较之同期国、共两党的抗日理论,佛界爱国人士的抗敌思想虽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但其意义仍是积极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7.
近代日本渗透西藏述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秦永章 《近代史研究》2005,19(3):144-169
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深入,日本逐渐将其魔爪伸向我国西藏地区。直到1945年战败投降。日本当局从事了一系列染指我国西藏的渗透和阴谋活动。在此期间,日本僧人以“开教”、“求经”等为名,最先涉足西藏。随即,日本军政当局也直接参与到渗透、侵略西藏的阴谋活动中。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当局出于其侵略并占领整个中国及亚洲的野心,加快了对西藏渗透的步伐。日本不但以收买藏人或直接派遣日本特务潜入西藏等形式,刺探情报,而且利用各种手段,极力接近和拉拢西藏宗教上层人士,给他们灌输亲日思想,唆使他们从事西藏独立活动,提倡“日藏邦交”,妄图将西藏纳入其“大东亚共荣圈”中。近代日本对西藏的一系列渗透活动,不仅表明了日本染指我国西藏的不良用心,同时也对当时西藏分裂倾向的增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日本在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心中有着挥之不去的两难情结。一方面,日本在传统儒家文化基础上的成功改革发展为世养强国的实践范例,为中国树立了最容易认同和接受的楷模,成为中国人进行近代化改革的“先生”;另一方面,日本因军国主义的发展、高涨,从1874年侵略台湾开始,不断进行灭亡中华民族的军事、政治活动,  相似文献   

19.
韩文宁 《文史天地》2009,(10):32-36
自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公然对中国进行武装侵略,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在这14年的侵华战争中,日本的每一项重大军事、政治行动,都是在两条战线上同时展开的。一条战线是公开的军事、政治活动,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撕掉了一切伪善的外衣,以赤裸裸的侵略行径和侵略理论来推行他们的大陆政策;另一条战线则是隐秘的间谍活动,日本军国主义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辅以金钱收买、色相拉拢、  相似文献   

20.
韩莎莎 《神州》2013,(31):8-8
摩尼教是一个起源于波斯的世界性宗教,在产生和发展阶段时借鉴许多西方宗教思想,其传播过程中又吸收了包括佛教在内的多种宗教因素而形成的。当摩尼教传入中国后,为了与中原地区佛教流行这一特定的宗教历史环境相协调,大量吸收佛教各方面因素以便于传教,甚至不惜披上佛教的外衣,亦可说摩尼教入华后已经是佛化的摩尼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