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战后初期,在日本,最先活跃民间的中国研究机构是中国研究所(简称中研)。它成立于1946年1月,由战争期间在满铁调查研究机关工作的人员、新闻记者、左翼人士等组成。中研以向日本国民介绍和宣传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实际情况为己任。关于新中国的状况、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毛泽东思想等资料除外务省以及外联团体作为内部资料收集整理以外,到50年代前半期,由中研介绍的资料占很大比重,在增进日本国民对新中国的了解和关注方面,中研所起的作用可谓不小。  相似文献   

2.
战后日本的明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的明史研究颇为薄弱,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只有清水泰次一人以明史为专业,因此他被称为当时“唯一的明史专家”。战后,日本的明史研究同对中国史其他领域的研究一样,逐渐发展起来,研究队伍越来越壮大,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日本形成一定规模的明史研究,是从战后开始的。关于战后日本的明史研究的发展过程,山根幸夫的《八十年来日本的明史研究》等文章有详细的论述;其具体研究成果在《亚细亚历史研究入门·中国》等书中也有全面的介绍。因此,本文的目的不是要从“纵”的方面叙述日本对于明史的“研究史”,而是试…  相似文献   

3.
张经建 《史学月刊》2007,1(9):80-83
战后,日本通过《日本国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三权分立之原则和形式,但由于世界范围内的趋势、日本政体的问题和自民党的"一党独大"等原因,遂造成三权失衡即行政权急剧膨胀和立法权与司法权遭到严重削弱诸问题。  相似文献   

4.
战后日本的明史研究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前,日本的明史研究十分贫乏。事实上正如松本善海的“明代史研究的贫困”一中所指出的那样。作为明史专家,有和田清(1890~1963)、清水泰次(1890~1960)以及中山八郎(1907~2000)、白濑弘(1908~1976)、星斌夫(1912~1989)、酒井忠夫(1912~)等人,他们的专都是在战后出版的。还有,战争末期大学毕业,后成为明史专家的学,有岛田虔次(1917~2000)、小畑龙雄(1916~1987)、佐久间重男(1917~)等人,战争期间也未出版明史专。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战后至1972年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日本学术界对于新中国的研究史为研究对象,以日本学术界对新中国政治体制、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考察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研究为线索,分析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前日本学术界对于中国的研究概要。以此,试图分析战后日本学术界的中国观和中国研究的方式、理论。  相似文献   

6.
7.
战后以来,日、蒙关系一直处于不冷不热、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只有低层次的、松散的经济、贸易往来。80年代末期,随着国际局势的巨大变化和日本“大国外交”的展开,日、蒙关系陡然升温。日本政府通过积极主动的对蒙外交,迅速填补了原苏联从蒙古撤出后留下的“权力真空”,掌握了国际社会援蒙问题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的政治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由美国占领军总部在日本强制推行的一系列民主化改革,于1952年基本结束。随着“五五年体制”的确立,日本的国民经济开始走向全面腾飞、高速增长的阶段。这就是说,战后日本的现代化是政治体制改革先行,带动和促进了经济发展的“正时序效应”。这种“正时序效应”不仅表现出时间上的向度,而且也极为深刻地体现了空间上的广度。正如一些日本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离开战后的民主改革,就谈不上日本的‘战后体制’,也谈不  相似文献   

9.
以产业政策为核心的宏观调控理论的兴起在60年代之前,“产业政策”作为日本所独有的概念,还未被其他诸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和使用。自1971年OECD(经济合作开发组织)作出了题为《加盟14国的产业政策》的报告书后,在欧洲便引起了关于产业政策的讨论。进入80年代,  相似文献   

10.
战后五十年与日本日本东京女子大学教授山根幸夫本院(众议院)在战后五十年之际,谨向全世界的战死者及由于战争等原因而牺牲者表示诚挚的哀掉。同时考虑到在世界近代史上为数众多的殖民地统治及侵略行为,认识到我国过去的这种行为给其他国家的国民,特别是给亚洲各国国...  相似文献   

11.
战后日本的政策性金融武汉大学世界经济系研究生王德祥二次大战后,日本的政策性金融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也是日本式金融体制的特色之一。明了日本的政策性金融的有关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和研究价值。日本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及其演进日本的政策性...  相似文献   

12.
战后日本在美国占领之下,实行了一系列的“非军事化”、“民主化”的改革,其中以农地改革进行的最为广泛、深入和有实效,但是,也遗留下不少问题。在这场改革中,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两个法案,分别称之为第一次农地改革和第二次农地改革,沿用至今成为习惯。但这种两次改革说法是不确切的,而是有政治意图的,并且容易混淆视听。日本帝国主义一向以日本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贫乏,养活不了全国人口做为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这些话似乎有些根据,其实并不尽然。所谓国土狭小、资源贫乏  相似文献   

13.
战后日本对华赔偿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日本对华赔偿问题刘士田李志忠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历经八年浴血抗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获得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抗击外国入侵的完全胜利,但冷战的爆发和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给中国向日本索取战争赔偿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1972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日本战后工业布局的变化状况,从战后至六十年代中期,日本工业布局出现了明显的分散趋势,沿太平洋工业带的工业占全国工业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是耗能高的"资源型"的传统工业仍以集中布局为主:并探讨了工业布局的这种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日本军国主义是侵略中国战争、太平洋战争的发动者,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之一,是最野蛮最残暴的侵略者。结果日本军国主义失败了。但联合国只在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说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还必须彻底消除产生日本军国主义的社会根源。因而就必须解散财阀。在美国军队代表联合国军占领日本之后,美国政府于1945年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政策多是以法律或政令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决策过程也就是法律或政令的制定过程。一项法律的产生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制定方案,这是政府有关省厅的工作。第二阶段是审查方案,参加审查的主要是自民党的决策中枢——政务调查会、政府的事务次官会议和內阁会议。第三阶段是决定阶段,也就是国会的审议  相似文献   

17.
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崛起姚俊梅张炳清日本从战前汽车生产的无名小卒,一跃成为世界汽车大国,汽车产业亦成为现代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速度之快,令世人瞩目。可以说,合理的汽车产业扶植政策是日本战后确立现代汽车帝国的成功经验之一。在利用产业倾斜和扶植政策来补偿单...  相似文献   

18.
陈奉林 《史学集刊》2003,4(4):77-83
战后日本天皇制的保留,是由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决定的。蒋介石在开罗会议期间对日本天皇制所持的保留态度极为重要,影响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此问题上的决策;正是由于中美两国在天皇制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故而《开罗宣言》没有涉及日本的国体问题,为后来天皇制的保留提供了一个存在的基础。当然,美国出于自身战时与战后的需要,特别强调一个完整、统一的日本对它在亚洲战略的重要性,在日本天皇制的保留上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战后日本证券业的发展冯辉战后日本证券业的竞争关系和市场构造,围绕证券市场和证券业的金融环境的变化,经历了如下几个大的过程。证券市场的成长和四大证券公司垄断地位的确立1.证券市场的成长。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以实体经济的高速增长为背景,证券市场以...  相似文献   

20.
北石 《日本学论坛》2005,(3):228-235
如果从新中国成立算起,中国的日本研究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949~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第一阶段;1978-1993年为第二阶段:1993-现在为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