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炎黄文化东西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兴照 《文物春秋》2005,(6):9-19,60
在考察北辛文化的分期、类型及与贾湖·裴李岗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的基础上,作者结合古代文献中关于炎黄文化的传说,推论贾湖·裴李岗文化是炎帝文化,老官台文化等是黄帝文化,北辛文化是蚩尤文化。炎黄文化与后期的华夏关系、夷夏关系一样,具有东西文化分野的意义。同时推论太湖流域的原始文化可能与三苗文化有关。指出认真研究黄、淮流域原始文化的关系,对于重构中国传说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裴李岗文化葬俗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裴李岗文化葬俗浅议王晓裴李岗文化,是七十年代中后期在河南境内发现的一种新石器时代较早的文化。其主要分布范围在豫中、豫西和豫南、一带,目前已发现130余处。经正式发掘与试掘的遗址有:新郑裴李岗、密县莪沟、舞阳贾湖、长葛石固、新郑沙窝李、郏县水泉,临汝中...  相似文献   

3.
2012年,驻马店文物工作者对驻马店市西平县谢老庄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初步勘探,采集的裴李岗文化和龙山文化遗物较丰富,有陶器、石器、动物骨角器及牙齿等。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裴李岗文化贾湖类型增添了新资料,为研究淮河流域上游驻马店区域内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4.
裴李岗文化是以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发现而命名。这类遗址,目前在河南中部发现有三十多处,其中经过发掘和试掘的有新郑裴李岗、沙窝李、密县莪沟、马良沟、巩县铁生沟、长葛石固、舞阳贾湖、临汝中山寨等几个遗址。从调查和发掘的材料看,其文化面貌是有着一定差别的,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裴李岗文化是分布于河洛地区的一支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依据豫中地区6处该类文化的典型遗址的材料,可将其分为早、中、晚三期六段,基本上代表了目前发现的裴李岗文化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依据对已发表的不同遗址14C测年数据的分析,把裴李岗文化的绝对年代大体推定在距今8500年~7000年。  相似文献   

6.
磁山文化以磁山遗址的发掘命名,以磁山遗址最为典型,包含了洺河流域的西万年遗址和牛洼堡遗址等。根据器物的共存关系和遗存发展序列,可把磁山文化分为三期。从遗存面貌的变化可揭示出磁山文化的谱系。磁山文化第二期时,兴隆洼文化南进到此地区,而裴李岗文化亦北进到此地区。磁山文化第三期时,裴李岗文化北进的势力更加强烈,使三期的文化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在裴李岗文化北上的同时,磁山文化也有部分因素南下到裴李岗文化地区。  相似文献   

7.
人牙结石淀粉粒分析是开展古代居民食物来源研究的有效途径之一。用此方法对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仅存的两具裴李岗文化人骨牙齿上的结石开展了淀粉粒分析,成功提取出38颗淀粉粒,其中可鉴定种属的淀粉粒主要来自于栎属、豆科和块茎类等非农作物,少量有可能来自于粟黍类作物。虽然分析样品较少,提取出的淀粉粒数量不多,但这一结果或许表明采集植物有可能构成了裴李岗遗址居民植物性食物的主体。结合贾湖、莪沟、石固和寨根等裴李岗文化遗址的植物考古学研究,裴李岗文化居民的食物结构具有广谱性特征。本研究为全面认识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居民食物构成和聚落生业经济,深入探讨中原地区早期农业形成过程等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证据。  相似文献   

8.
豫南地区史前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豫南地区地处豫、鄂、皖三省交界处,主要有裴李岗、仰韶、屈家岭、龙山和二里头文化,其中以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最为丰富.除裴李岗文化时期外,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始终表现出多样、复杂的文化面貌,依据相关考古和文献资料,这一现象可能与华夏和苗蛮(或称三苗)集团之间经常发生的冲突和战争有关.  相似文献   

9.
裴李岗文化是1977年在新郑县裴李岗发现的一种新型文化,它不仅文化面貌独具风格,而且在中原地区各类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它的年令在目前来说也是比较早的。裴李岗文化的发现,是我国考古学上的新收获,它的学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10.
舞阳贾湖遗址墓葬分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重新检索舞阳贾湖遗址墓葬及其层位关系,从该遗址发现的墓葬本身出发,将贾湖遗址发现的墓葬分为三期。从而为讨论贾湖遗址墓葬的文化面貌、布局情况、相对年代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和讨论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篦纹的起源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篦纹是裴李岗文化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它的产生、发展以及与周边文化的关系,是考古学界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根据篦纹在中国的时空分布,其渊源应当是裴李岗文化。它随着裴李岗文化的衰亡而在中原消失,却在中国的南、北方的广大地区得到充分发展,并且距中原愈远则时代也愈晚。  相似文献   

12.
略论中原地区文明的起源及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肇清 《华夏考古》2002,(2):93-100
有关中原文明起源及形成 ,不少学者发表了一些有益的见解。笔者曾在《试析华夏文明的起源及形成》一文中提出一些初浅的看法① 。随着新的资料发表 ,深感不足 ,今略加论述 ,如有不妥 ,敬请同仁批评指出。一中原地区的古代文化有其深厚的底蕴。在这里曾先后发现有距今 80 0 0年~ 90 0 0年的贾湖一期文化② 和距今 70 0 0年~ 80 0 0年的裴李岗文化③ 、磁山文化④ 及老官台文化⑤ 。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比较齐全 ,以磨制为主 ,打制次之。器物有石斧、石铲、石凿、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有的刃锋锐利 ,便于使用 ,翻土用的石铲就有多种形式 …  相似文献   

13.
张童心  王斌 《东南文化》2014,(1):65-71,127,128
马家浜文化作为环太湖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史前文化,其文化面貌的形成固有其制约因素。从自然环境、人的能动行为、文化间交流与碰撞三方面可看出:马家浜文化的产生首先植根于特定自然环境之中;先民在聚落尤其是居址选择上存在较强的主观能动行为;与周边文化区人地社会交流及其产生的文化碰撞也对马家浜文化面貌的最终形成产生客观影响。  相似文献   

14.
贾湖遗址是属于裴李岗文化的一个重要遗址,是目前所见的中原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本文主要通过贾湖遗址T107B和T43两个剖面样品的粒度分析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来推测当时的环境;并以该遗址为例,尝试利用地球化学多元统计分析进行考古探方之间层位关系对比的可行性。分析表明贾湖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地层主要代表了一种洪积,及局部的洼地沼泽相沉积(即顶积层),且新石器时代早期气候较为湿热,晚期则向干旱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5.
俞伟超先生在大型考古发掘报告《舞阳贾湖》的序中,高度评价了舞阳贾湖遗址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指出贾湖遗址在文化特征上的多重性格,为史前文化区系类型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对以器物特征为主要标志的考古学文化属性的划分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试论贾湖类型的特征及与周围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湖类型文化是河南省近年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发现,文化内涵丰富,特色也很鲜明。下面拟就贾湖类型的特征及与周围文化的关系提出初步的讨论意见。  相似文献   

17.
仰韶文化陶鼓辨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河南地处黄河中游,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建国以来,在这一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例如:1977年在新郑发现了裴李岗文化,1986年在舞阳贾湖发现了8000年前的契刻符号和骨笛。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出土6000多年前蚌塑龙虎,这就为研究古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  相似文献   

18.
范男 《四川文物》2007,(2):64-73
云南青铜文化是一个具有独特特性的地域文化,它是构成中华灿烂青铜文明的一部份。其依区域而呈现各具特色的文化面貌:以环滇池地区的青铜文化构成滇类型;以洱海周遭地区的青铜文化构成洱海类型;以滇西边地的青铜文化构成滇边类型;以滇南红河流域的青铜文化构成的红河类型。云南青铜文化的区系类型表明,其青铜文明渊源有自,是在本地独立发展起来的,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周邻四川、广西等地青铜文化的强烈影响,并对越南北部青铜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试论周口地区大汶口文化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口地区大汶口文化的渊源,应是以太昊之墟淮阳为中心分布的贾湖类型文化.贾湖类型文化即太昊文化.周口大汶口文化即是太昊后裔文化.而山东大汶口文化则属于少昊文化.以淮阳为中心的黄淮平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20.
裴李岗文化强盛时对外扩张影响,将渭河流域、汉水上游和黄河中游以北地区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衰败时又东向迁徙,其文化因素深深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北地区文化当中.正是由于地处中原核心的裴李岗文化的强大作用,才使黄河流域文化紧密连结在一起,从而于公元前第九千纪形成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文化区":才使黄河下游、汉水上游、淮北甚至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也与中原文化区发生较多联系,从而形成"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