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博藏四《柬大王泊旱》记载,楚简王时的太宰晋侯是"圣人良长子"。本文旨在证明:1.■良即见于经史之叶公"诸梁",叶公诸梁曾多次向孔子请教,精通儒学,又力挽狂澜,平定白公胜之乱,执掌楚国军政大权,待政局稳定,功成身退,楚国君臣称誉叶公诸梁为"圣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2.楚简王时,叶公诸梁长子袭封为叶侯,简文记为"晋侯",郭店简《缁衣》"晋公",今本《礼记.缁衣》作"叶公",因而可以考虑释简文"晋侯"为"叶侯";3.《礼记.缁衣》叶公顾命语又见于《逸周书.祭公》,学者遂认为《礼记.缁衣》"叶"应为"祭",本文认为《礼记.缁衣》叶公顾命与《逸周书》祭公顾命各有所本,二者不是必有一误的关系,叶公临终顾命,面对楚国君臣,不自立说,谨引前贤名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人臣之礼在焉,楚国君臣将叶公顾命引祭公语记在叶公名下,也是合乎情理的。  相似文献   

2.
《召诰》、《洛诰》、何尊与成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初期,周公于摄政第五年营建洛邑,至七年初成,亦称“新邑”。《尚书》之《召诰》、《洛诰》所记即此七年洛邑初成后,召公、周公在邑内“相宅”、“卜宅”,实乃为成王选择营建王宫之位置。同年,周公致政成王,成王于新邑主持盛大祭典,是为元祀。何尊铭文所记为成王亲政第五年,即“唯王五祀”时事,此时洛邑内王宫已建成,成王始迁都于洛邑,洛邑自此亦称成周。汉以后典籍所记位于汉河南县城之西周时的“王城”,在西周时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3.
陈絜 《中原文物》2022,(5):71-76
通常认为卜辞洹水即发源于河南安阳林州的安阳河,与之相关的兹邑则指商王都殷墟。这一传统的说法似可商榷。经考证,兹邑即《左传》昭公五年所记载的莒国兹邑,坐落于今山东曲阜与莒县之间。洹水则见载于《说文解字》,是齐国与鲁国间的某河流之古称。与洹水相关者还有洹泉,当时东土洹水流域一带则有著名的亘方与亘族盘踞其间。  相似文献   

4.
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下称杨注)解决了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多所创见,可称为一部博大精深的集大成之作。但金无足赤,个别地方似可再商。现就杨注中关于“柔”、“报”婚的问题略加分疏,向杨先生并海内同好请教。 《左传·桓公十六年》:“初,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右公子。” 杨注:“上淫曰烝。宣公为庄公子,桓公弟……夷姜或是庄公妾,为宣公庶母。宣公与夷姜通奸,必在庄公或桓公时,故《传》文以初字别之。宣公既立,乃立夷姜为夫人。故《卫世家》云:‘初,宣公爱夫人夷姜。夷姜生伋子(即急子),以为太子。’宋人洪迈《容斋五笔》误认宣公与夷姜之通奸在宣公既立之后,因而怀疑此事,不可信。” 按:此为《左传》所载“烝”婚之首次。杨注以“宣公与夷姜通奸”释“卫宣公烝  相似文献   

5.
一、出土经过《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下简称《韩仁铭》)刻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在金正大五年(公元1228年)出土于《春秋左传》中“京城大叔”之故址——河南荣阳县京襄城村。出土不久,荣阳县令李天翼(字辅之)派人将碑移于县署二门内东侧,并请翰林学士赵秉文、应奉翰林文字李献能作了题记。《韩仁铭》出土之后,“海内翰墨之士,嗜汉魏者益多,碑帖贾捶拓无虚日。”至民国时,邑人宋(亻隽)三、刘彤棻、李增祥、马相皋等人,“恐其久而漫涣,等于没字  相似文献   

6.
“臣闻之:‘无丧而,忧必雠焉;无戎而城,雠必保焉。’寇作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雠之保,不忠。失忠与敬,何以事君?……”,──《左传·漆公五年》这段话是晋献公派司空土荐为两位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夷吾(后来的晋惠公)分别修筑蒲城、屈城时,“不慎,置薪焉”,献公派人资问时,士荐辩词的一部份。士荐见机知变,深知晋乱已开,预感到两位公子必起而抗争,因而筑城时,有意置柴薪于城墙中,使不坚固。郑天挺主编的《左传选})(63年中华书局版)对“无丧而成,忧必附焉”,注为:“戚,同戚,悲哀。硼,…  相似文献   

7.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楚居》是一篇极其重要的先秦文献,详述从季连至楚悼王的居处迁徙,内容完整,是研究楚都的绝好资料。其中"为郢",出现频率高,时间跨度大,特别引人注目。本文从楚文王迁都情况出发,结合楚灵王时期的史实,判断为郢就是《左传》昭公十三年、《史记·楚世家》灵王十二年的鄢,在今湖北宜城西南,可对应1990年发掘的宜城郭家岗遗址。《楚居》中从邑安声的字,整理者读为鄢,应即《史记·伍子胥列传》中"楚之边邑鄢",在河南郾城县南五里处,与襃信白亭相近。  相似文献   

8.
《钟》为楚器,1957年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仅有铭文十二字:“屈,晋人救戎於楚境。”用作唯,为语首助词,无义。祖品用作荆历,即楚历(见朱德熙《屈解》屈,即《睡虎地秦墓竹简》之屈夕,为楚历二月的月名,相当于秦国的十一月。以上均为学术界共识,不必赘述。关键是铭文中的“救”,一般皆释为营救之救。《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四)更明确指出是“楚国欲灭戎蛮,晋人前去营救之史事。”(426页注二)如果真是这样,楚国没有得到好处,何以要铸这一套器?显然与常理不合。据《左传·哀公四年》:“单浮徐围蛮氏,蛮氏溃。蛮子…  相似文献   

9.
楚系青铜器"屈子赤角簠"的作器者"屈子赤角",目前学界多认为其即《左传》记载的楚"息公子朱"。揆诸史籍及出土材料,该观点值得商榷。"息公子朱"当为"公子朱",其出身为王室公子,与"屈子赤角"应非一人。  相似文献   

10.
《唐风》是唐国的风诗。唐即是晋,唐地有晋水,所以后来改称晋,唐地相传为唐尧所居,故吴公子季札闻歌《唐》曰:“思深者,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班固《汉书·地理志》也说:“其民有先五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故唐诗《蟋蟀》、《山有枢》、《葛生》之篇回:‘今我不乐,日月其迈’;‘宛其死矣,他人是愉’;‘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皆思奢俭之中,念死生之虑。”《唐风》中有两组作品特别值得注意:《蟋蟀》、《山有枢》在及时行乐口气掩盖下隐含了“人的觉醒”的萌芽;《扬之水》、《绸缎》、《葛生》…  相似文献   

11.
“稍致诸君”正诂晏鸿鸣《左传·昭公十年》:昔庆封亡,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公以为忠,故有宠。”何乐士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认为文中“稍”的词义是“尽、都”;《汉语大字典》(四川、湖北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认为是“稍微”:其实...  相似文献   

12.
伏羲故都宛丘王友平《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陈,太之虚也。”陈,即古宛丘,今河南淮阳。“大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淮阳因此素有龙都之称。《诗谱》中说:“陈都于宛丘之侧。”《水经注》中说:“宛丘在陈城南道东。”《韩诗外传》中说:“陈之富人于觞丘之上...  相似文献   

13.
关于鲁国货币,过去没有田野发掘记录可查,文献记载又语焉不详。一说币者多引《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的一段文字,涉及鲁,也涉及货币,即季氏家臣“申丰从女贾,以币锦二两,缚一如瑱,适齐师。谓子犹之人高(齿奇):‘能货子犹,为高氏后,粟五千庾’。高(齿奇)以锦示子犹,子犹欲之。(齿奇)曰:‘鲁人买之,百两一布,以道之不通,先入币财’。子犹受之”。这段文字中的“布”字,杜预注解为“布陈”之布。清人惠栋《左传补注》、洪亮吉《春秋左传  相似文献   

14.
李鑫 《文史月刊》2022,(11):70-71
<正>在先秦传世文献中,“邑”是区别于自然生长的一般性村落的特有名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了特有的含义。在最早的传世文献《尚书》中,“邑”主要指代的是王朝都城或“类都城”,如“夏邑”(《汤誓》《多方》)、“新邑”(《盘庚》)、“商邑”(《牧誓》《酒诰》《立政》)、“大邑周”(《武成》)、“新大邑”(《康诰》)、“洛邑”(《召诰》《多方》)、“新邑洛”“天邑商”(《多士》)。而如果结合殷墟卜辞所载,“邑”的指代就出现了多义性。但无论“邑”的早期含义如何,其在整个先秦时期所表现出的政治属性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15.
1973年襄阳县蔡家坡出土一柄徐王义楚之元子剑,(见《江汉考古》1985年第1期P、15,P、18)剑格正、背面铸铭十六字,作双钩阴文。“(余阝)王义楚之元子杏, 择其吉金, 自作用佥。”(余阝),殷周国名,即卜辞之“余方”,东周铜器铭文增“邑”旁作“(余阝)”,书面文献作“徐”,嬴姓。《左传》昭公元年:“商有姺、邳,周有徐、奄。”杜预注:  相似文献   

16.
新蔡平夜墓楚简中乙一.14号简文中的“句□”,应为“句邘’,为地名,即《左传》之“皋浒”;“此竝”及次竝戈之“次竝”,亦为地名,均为《左传》之“兹方”。  相似文献   

17.
孔子父母“野合”及《檀弓》真伪考辨张立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母死,乃殡五...  相似文献   

18.
一、(来阝)(图1) 字从来从邑,前人释之为(来阝)是正确的。《古今钱略》还引《左传》,以为此字即隐十一年“公会郑伯于(来阝)”之(来阝)。《春秋》作“时(来阝)”。据杜预注,“荥阳县东有釐城,郑地也”。杜解释(来阝)即釐是可信的,因为来古音读如离。这类例子甚多,如《诗·大雅·思文》:“贻我来牟”,而《汉书·刘向传》引  相似文献   

19.
“当国”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左传》,后来《公羊传)、《史记》亦采用之。《辞源》释为:“执政,主持国事”;①《辞海》释为:“掌握国家的政权;主持国政”。②显然,是受《左传》杜预注的影响。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是正确的,但并不完备,未能全面揭示“当国”一词的含义。现将陋见披露于下,以就教于大方。“左传”中,“当国”共五见四条,三条述郑国事,一条述齐国事。述郑国事者如下:(1)襄公二年,“秋七月庚辰,郑伯卒。于是子罕当国,子驷为政,子国为司马。”(2)襄公十年,“初,子驷与尉止有争,……。初,子驷为田恤…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详尽地考证了《中作父乙方鼎》铭文所载之西周昭王伐虎方时,赐中之埰邑“ 土”之“ ”字。铭文宋时出土,“ ”字未识。今考证其字亦即“[鬲求衣]”字,亦是甲骨文之“[鬲求衣]”地,古书所载之“潛( 、灊)地”,地望在今湖北省孝感市附近,地近古清水。“ ([鬲求衣]、灊)”(水)在今湖北省潜江县境,非今嘉陵江上游之古酒水、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之古潜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