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茶马古道的范围茶马古道范围的划定必须首先从“茶马古道”概念的确认开始,而后者又有狭义和广义。狭义的茶马古道指的是起于今天的云南、四川等传统茶叶产区,在传统的茶叶贸易中用马帮等载体运输茶叶到藏区和其他传统茶叶市场,以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茶埠群生成条件具有多样性,茶源丰富、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是主要因素。茶埠群经历了发展、兴盛、衰落阶段,体现出鲜明时代特点。茶埠群以产区茶埠为代表,营茶群体主要有洋行、茶号、茶栈,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矛盾。茶埠群对传统茶埠有延续,也有流转与差异。茶埠群是西方列强侵略的结果,也是自然地理和经贸地理配置的产物,满足了中国内生性出口需求,推动了世界茶叶市场发展,对中国茶叶经济及地域经济有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安徽茶业史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东汉末,茶由四川经陕西河南傅到皖北,最初只供药用。三国时,吴王孙皓有以茶当酒的故事,茶已传到皖南宣城一带。两晋六朝,地主阶级的士大夫和僧侣提倡饮茶,遂成风气,而茶叶需要量也逐渐增加。隋唐封建社会向上发展,封建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移到江淮流域,安徽茶叶生产得到发展的机会,产量增加很快。在领主的庄园里,茶叶除供领主自己享用外,同时,还成为新兴的商品,大量的远销华北和西北边疆。根据历史材料考证: “茶是四川的特产。战国时秦开发巴蜀,中国开始有茶。《尔雅》(汉儒所作)释木有槚字。槚树就是茶树。叶早采叫做茶,晚采叫做茗。西汉王褒僮约有武都(或作武阳)买茶的话……。”(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相似文献   

4.
清至民国时期茶叶消费主体呈现许多新特征、新变化.平民百姓的茶叶消费带有更多的市场行为,少数民族茶叶消费数量更多,军士以茶充饷现象屡见不鲜,国外消费主体异军突起,官僚文人、富商大贾、和尚道士的茶叶消费与茶叶市场关系更紧密,皇亲国戚的茶叶消费披上了浓浓的市场色彩.这些新特征、新变化对茶叶市场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茶叶消费主体的消费数量、消费能力、消费层次、消费习惯、消费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茶叶市场的基本走势.  相似文献   

5.
论清代茶叶贸易的社会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德臣 《史学月刊》2002,2(5):90-95
清代是中国茶叶外销兴盛时期。由于世界茶叶市场的需求拉动和国内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叶出口量迅速扩大,成为中西贸易的核心商品,获取了丰厚利润。茶叶贸易对发展茶叶生产、改善交通运输、活跃金融、繁荣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并成为外交和军事斗争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6.
宋代茶文化郁勃蕃昌,茶叶产区广阔,各色茶叶名品辈出,用茶时所需茶具也极为考究。宋代茶具惯用瓷器,茶文化的兴盛促进了瓷质茶具的发展。斗笠碗釉色素雅、造型简洁大方,是宋代茶事中极为典型的茶具,海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宋代斗笠碗从形制到釉色都体现了宋人茶文化“尚意重雅”的精神追求,宋代斗笠碗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瓷中瑰宝。  相似文献   

7.
杨尧 《丝绸之路》2010,(16):80-81
汉中仙毫茶叶品牌的统一使多年困扰汉中茶产业发展的品牌多、杂、乱的问题得以逐步解决,为进一步发展汉中茶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市场上汉中仙毫茶叶包装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汉中茶叶品牌的进一步发展。应以汉中茶叶品质特色为基础,结合地域特点及历史文化背景,设计特色鲜明的汉中仙毫茶叶包装。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茶叶市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茶叶市场考魏学峰我国是茶的故乡,关于茶叶发展问题的研究就必然涉及到古代茶叶市场的问题。公元前59年王褒所作《僮约》一文,是我国最早和最有价值的关于茶叶的记载,反映了当时茶叶的饮用、买卖的情景。而且经常引用这篇文章中“武都买茶,杨氏担荷”两句话...  相似文献   

9.
上博简《天子建州》“文阴而武阳”章很特殊,将“阴阳”和“文武”、“生杀”相结合,在先秦礼类典籍中没有看到过。只有在与黄老道家及阴阳家的文献相对比之後,置于人道与天道相配合的思想背景下讨论,“文阴而武阳”章的意思才能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此章虽然没有出现“刑德”一词,但很可能《天子建州》有“刑德”的意识。通过对“文阴而武阳”一章的分析,可知先秦有一部分儒家所谈的“礼”和黄老道家及阴阳家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0.
武遂与武阳     
文章考证了历史上的武遂、武阳、武垣遗址在今临汾市辛城 ,并非他处  相似文献   

11.
近代华茶国际贸易的速荣与速衰是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在中国社会经济亟待转型的历史语境下,探析其背后深层次原因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这些观点可以归纳为四类,但极少从市场交易基本机制方面进行探讨。实际上,我们可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对该现象进行分析,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汉口茶叶外贸市场作为案例分析对象。汉口茶叶外贸市场广泛存在着各种类型的信息不对称,促使各主体采用各种交易制度和措施以规避风险,这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却给汉口茶叶外贸市场形势的恶化带来隐患。汉口茶叶外贸市场各交易主体为应对信息不对称冲击下的变化,各自调整发展策略,英商快速转移市场经营重心,洋商联合操纵茶市转嫁风险,华商集体动员尽力维持交易秩序,俄商最终实现垄断。茶叶外贸市场走向市场失灵和萎缩,而政府的规制收效甚微、难见起色。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后半叶 ,长期在国际茶叶贸易中处于垄断地位的中国遭遇印度、锡兰和日本等新对手 ,在最重要的英国茶叶市场上 ,印度茶叶早在 1875年已经取得对华茶的竞争优势。相对于印度茶叶 ,华茶出口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英国资本对国际茶叶市场的操纵、中印茶叶生产方式的差异以及国际茶叶市场结构的变化。华茶国际贸易的衰减对中国茶农、茶商和政府都造成损害 ,带来中国外贸出口结构、政府财政和茶区经济、社会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13.
福州自古以来一直是福建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842年8月被开辟为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于1844年6月正式开埠。19世纪中叶在经营茶叶贸易方面因距西方人喜欢的武夷红茶产区径捷而后来居上,在60年代发展成为驰名中外的世界“茶港”,福州的商业贸易也因为茶叶贸易的兴盛而变得十分繁荣起来.“据说当时有外国商人估计如果江南和广州的战事继续下去,必然会有更大的贸易投向福州,估计在不久的将来福州的重要性会仅次于上海.  相似文献   

14.
时潇 《世界遗产》2013,(6):63-63
作为法国一个重要的行业组织,葡萄酒产区工会担负着对目标市场和目标消费者进行培训和教育的重任,其主要工作就是对产区的生产进行规范管理.对产区的整体形象进行推广,另外还要帮助产区内的生产者掌握市场动态,并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5.
清至民国时期中国茶叶海外市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至民国时期,中国茶叶海外市场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其中欧美市场最为重要;就国别来看,荷兰、英国、俄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及澳洲、北非则是这一时期中国茶叶最重要的海外承销市场.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的不同阶段,上述各国茶叶市场的地位和份量呈现出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茶叶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名茶众多,是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地。将婺源的茶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既有利于实现婺源茶叶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保护,又可以丰富旅游产业的文化元素,助力婺源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将厘清历史,挖掘婺源茶文化内涵和底蕴,基于此提出婺源茶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包括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环境;开拓创新,积极开发婺源茶文化旅游产品;多渠道宣传,积极开拓旅游客源市场,以此促进婺源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广西是中国茶叶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茶旅文化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升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本文深入探讨广西茶旅文化景观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广西茶旅文化景观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基础进行分析,明确二者协同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协同发展策略,旨在为广西茶旅文化景观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推动广西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武阳疏散人口委员会于一九三八年七月成立,设委员7人,以湖北省会警察局、武昌市政处、武阳两县政府、两县党部、湖北水上警察局等机关代表组织之.下设总务、调查、劝导、交通四组,以从事疏散人口之调查登记,劝导人民早日离去,及代人民接洽分配车运、船运等工作.犹忆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底,市政处并有简单惨痛之“为疏散人口告民众书”之普遍发出,全文谓:“全市的同胞们:  相似文献   

19.
晋商,由明代“开中制”后的盐粮贸易起家,并在旅蒙贸易、中俄恰克图贸易中占有优势地位。茶叶贸易兴起后,晋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商业资源、开拓进取的信心与坚韧不拔的信念,开拓了由中国南方茶产区至恰克图的“万里茶道”,带动了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开拓进取、诚实守信、改革创新、和衷共济的晋商精神,则是晋商留给后世的精神给养。  相似文献   

20.
宋朝以降,中国传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呈现出又一高峰,以小农家庭为基础的区域市场网络开始形成,川蜀市场、东南市场、华北市场在宋朝得以确立和发展.各区域市场内部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并且不同区域市场不断整合与联系,全国性市场形成.各区域市场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原因,其发展表现得尤为突出,文章拟从华北区域市场出发,探讨其形成因素、发展表现,以期进一步洞悉宋朝其他市场的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宋朝出现的全国性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