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明康 《中国文化遗产》2012,(5):I0006-I0007,12-17
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 今年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诞生40周年。纵观1978年以来《世界遗产名录》的变化轨迹,可以看到世界遗产事业发展所走过的道路:从精英阶层的遗产到平民百姓的遗产;从人类征服自然的杰作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从单一文化的代表到文化交流和交融的成果;从单点小规模遗产到跨区域跨国境巨尺度遗产;  相似文献   

2.
正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今年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诞生40周年。纵观1978年以来《世界遗产名录》的变化轨迹,可以看到世界遗产事业发展所走过的道路:从精英阶层的遗产到平民百姓的遗产;从人类征服自然的杰作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从单一文化的代表到文化交流和交融的成果;从单点小规模遗产到跨区域跨国境巨尺度遗产;从古代遗产到现代遗产;从静态遗产到活态遗产。这种发展还反映在全社会对遗产关注点的变化,即:从关  相似文献   

3.
童明康 《世界遗产》2012,(2):100-101
今年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诞生40周年。纵观1978年以来《世界遗产名录》的变化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世界遗产事业发展所走过的道路.从精英阶层的遗产到平民百姓的遗产:从人类征服自然的杰作到人与自然和谐其生的产物,从单一文化的代表到文化交流和交融的成果:从单点小规模遗产到跨区域跨国境巨尺度遗产;从古代遗产到现代遗产;从静态遗产到活态遗产。  相似文献   

4.
张虎生 《民俗研究》2007,6(2):176-185
时间和空间都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创造时空是人的文化本能。人的世界里不存在形式纯粹、可以割裂的时空。空间与时间的同构,使占有一定地理位置的物才有了动态感和历史感。"神圣"的拉萨就是在文化时空的合力形塑之下,神圣感从弱到强,从淡薄到浓重,从过去到眼前。神圣空间正是依托了历史时间的经度,从萌芽到发展,从初盛到强盛,用"圣所"的建筑符号一点一滴地累积起神圣感的力度和强度。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孤独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情感范式之一,也是封建时代有抱负有才能有个性的文人学士所共有的一种自我情绪体验。它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自我感受,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疏离所产生的一种深刻的精神失落感。从文化诗学的历时角度上看,它具有特殊的文化蕴涵。一方面是诗人对理想热切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对丑陋世界的不满和精神世界空虚所产生的无奈感。  相似文献   

6.
走进全球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聚合运动中不断前进的:从部落到城邦,从城邦到国家,从国家到国家联盟,从国家联盟到世界组织联合国,实现全球化。农业化时代,安土重迁,没有全球化。工业化  相似文献   

7.
宋庆龄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庆龄是我国众所熟知的一位杰出的女革命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伟大的爱国者,又是国际知名的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与友谊而热诚奋斗的卓越战士。她是本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她的一生,是革命的、战斗的一生。从1893年诞生,到1981年  相似文献   

8.
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是中国文明化进程中的早期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从蛮荒进入到文明社会的重要阶段,更是政治经济制度和人类生活方式变动最剧烈的时期。作为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活元素之一的狗,其所对应的角色与当时人类社会背景的变化息息相关。自新石器时代中期狗进入到人类生活以来,其在人类不同时期所饰演的相应角色不断变化。概而言之,我们可将新石器时代狗的角色称之为"工具化",夏商西周时期为"宗教化",而春秋至两汉时期则为"实用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遗产》2013,(1):56-58
随着全球气候的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也同样影响到世界遗产。世界遗产的保护所面临的迫切形势,为各方人士所普遍关注,运用虚拟实景技术,以缓解世界遗产所面临的保护方面的压力,已经为各世界遗产地所逐渐采用。  相似文献   

10.
《文物天地》2020,(4):38-43
安吉馆自然艺术馆以"美哉自然"为主题(图一),围绕自然之美与人类智慧两大部分进行展示,以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两个信息视角,展现自然与人类的内在联系,通过各种视角来表现来自于自然界的万千景象,引导公众展开从欣赏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再到主动去呵护自然的历程。展览以"宇宙·万象"开篇,从宏观到微观的维度开启观众领略自然之美的旅程。  相似文献   

11.
从民族国家到世界秩序——简评《西方的巨变1800—1980》徐蓝80年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范围内民族主义大规模泛化与高扬的趋势,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人类生活全球化的趋势,似乎形成了一种十分突出的相悖现象;而与民族主义全方位多元化发展的同时,...  相似文献   

12.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最动荡的一个世纪。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科学研究在上一个世纪里有了空前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教古学在20世纪里,随着科学,实证的呼声应运而生。从安特生到李济,从夏鼐,裴中到刘耀,苏秉琦,自20世纪初科学的考古学方法传入中国以后的80多年时间里,  相似文献   

13.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面对宇宙天地展开想象与思考,想象出鲲鹏这样的宇宙巨生物,并由此将人类的思维从经验世界中解放出来,带入到了一个超越人寰的宇宙天地。《逍遥游》中所蕴含的"天体物理学"与"巨生物学",极大拓展了人类的思维空间,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遗产》2011,(3):109-109
水:人类进化中扮演的角色在现存的世界遗产中.水元素以多种形式出现.从富丽堂皇的水上花园到蔚为壮观的输水道.从气势宏伟的运河到巧思独运的水车磨坊。这些无一不显示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并且揭示了人类辉煌的历史遗产和未来技术进步的潜力。通过对管理会水资源原则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分辨出更好地解决缺水问题的最优策略。本期《世界遗产评论》聚焦世界遗产:与水共生.介绍了世界范围内一些国家与水有关的遗产。  相似文献   

15.
正时代在发展,世界在进步。国家的外交理念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理念不断升华。从"解放全人类"到建设和谐世界,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变化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的与时俱进,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美好追求;既是对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创新,也是对新中国六十多年外交优良传统的继承发展;既彰显了中国外交的大国担当,也表达了中国对国际事务和人类发展有所作为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胡海民 《神州》2013,(10):208
地理课程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有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各个方面,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的程度及规模日益深入和广泛,人类生活的范围已从地表扩大到太空,深入到海底。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7.
墨西哥是世界古代明的发源地之一。大约在距今3.5万年以前,亚洲人的一支从欧亚大陆的越过冰封的白令海峡,之后呈扇状分散到美洲各地,开始在新大陆的人类活动,其中的一部分沿北美洲西海岸南移来到了墨西哥。根据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迄今为止在墨西哥和中美洲所发现的从亚洲迁徙而来的最早的移民属智人,也就是说,他们是已经发育完善的、与同现代人十分相近的人种。  相似文献   

18.
宋文强  秦书源 《沧桑》2011,(2):36-38
浊漳谷地人类居住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早期木构古建筑分布密集,已公布的8处国保单位中木构古建筑从唐一直延续到清不断代,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完整序列,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试图结合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标准,探析浊漳谷地古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正>毫无疑问,我们生活在全球化的世界。今天有机会再次反思全球化、回望过去是有意义的。作为一名有色人种土著,我们自己的历史已经被过去五百年来的欧洲殖民者所践踏、所削弱、所扭曲,因而只想从被殖民的土著视角谈谈看法。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充斥着滑稽的讽刺。从"西方"帝国大本营来的全球资本主义势力无休止地灌输给我们这种谎言,说我们人类已经在经济与物质进步层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罔顾世界上仍有25亿人缺乏必要的卫生设施,并有同样多的人口不能轻  相似文献   

20.
《攀登》2021,(1)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国际社会唯有携手同行,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化解这一最大生态危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要义是共谋全球性的社会公正与生态和谐。在当今世界,由于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充分发展,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几乎完全受到人与人关系的制约与支配,因而,大力维护全球性的社会公正是积极推进生态和谐的前提与基础。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实现生命共同体",这是一种超越主权国家,以全人类和整个生态系统福祉为核心的价值观。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生命共同体,符合当今世界的绿色发展潮流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也彰显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