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学教育至明代而日趋成熟 ,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地方官学教育体系。河南地处中原 ,文化底蕴深厚 ,儒学教育相对发达 ,各级儒学逐渐成为地方文教中心 ,对当地文化建设产生了广泛影响。儒学师生不仅全方位参与了各地方志的编纂 ,直接促进了明代河南方志的繁荣 ,儒学志也成了各地方志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存明代方志成为研究明代河南儒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明代河南儒学分为三个层次 :府儒学、州儒学和县儒学。其中府儒学8所 ,州儒学 12所 ,县儒学 96所。如果按现在的行政区划统计 ,则州县儒学数量还会有所增加。除学吏一员和少数几名…  相似文献   

2.
时至明代,随着修志的迅速普及,福建修志骤然增多。与此同时,参与方志理论研究的学者也迅速增多。如果说宋元时代福建方志理论研究成果还比较肤浅和零碎,那么明代福建方志理论研究成果已经初步形成体系,其中方志编纂理论有长足发展。代表人物有黄仲昭、范嵩。  相似文献   

3.
王应山《闽大记》是一部成书于明代中期的福建地方史志著作。该书在编纂思想,以及体例设置上都极为推崇程朱理学,并对心学多有批评,体现了福建作为理学大本营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明代前中期思想界的变化。学界现有观点多将《闽大记》视作明代福建第二部"省志",但从其体例特征,以及明代学者对其评价来看,其书地方史的性质更为明显。《闽大记》史、志杂糅的特点,也体现了方志学与传统史学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两者分离过程的漫长与复杂。  相似文献   

4.
年鉴是一种全新的公共文化产品,可以发挥决策参考、横向联系、传播文化和积累史料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人文记述比较欠缺。年鉴作为先进文化产品,应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文记述,这是年鉴编纂亟待加强的地方。本文结合相关年鉴,从年鉴编纂实务方面,尝试探讨年鉴加强人文记述的途径和方法。具体有:卷首设"特记",反映地方人文;编纂好"人物",彰显人杰地灵;充实"文化"类,展示人文之美;设置"哲学社会科学",提升人文素养。希望将年鉴从普通记录历史,上升为既有史实记录更有人文情怀的高品质年鉴。  相似文献   

5.
宋代以来,在全国地方志编纂与出版热潮下,地处东南区域的福建,志书的编辑与出版也受此影响。宋代福建志书的编刻,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福州、兴化军、泉州和漳州四州(军)。该四州(军)地方官任职期间,积极从事该地方志书籍的整理与编纂工作,为地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地方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历史延革和经济社会、人文历史、民俗民风的资料性著作,存史是地方志的基本的功能。历代旧志为我们了解地方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太仓在明代设州后,先后编纂了三部州志,即分别编纂于弘治、嘉靖和崇祯年间的三部《太仓州志》。明代的这三部《太仓州志》,不仅客观记述了太仓的自古至明代的历史延革、人文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太仓在古代开辟江海漕运的历史都有记载,特别是崇祯《太仓州志》还专设了《海运志》《海事志》。这为我们今天研究太仓在我国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从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三部明代《太仓州志》所具有的重要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福建史志》2013,(6):6-8
原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黄启权同志,退休后仍担任市政府文化顾问、市地方志学会顾问,长期从事福州地方史志文化的研究与编纂。近日。他接受了《福建史志》副主编滕元明的采访,畅谈了自己从事修志工作的心得与感想,其甘于、乐于为史志事业奉献一生的精神,非常值得我省方志工作者学习。  相似文献   

8.
李陶红 《民俗研究》2024,(1):27-37+156
清代是云南儒学发展的成熟期。作为地方的云南盐业社会,儒学的传播有上层、中层、下层三个层次。上层的儒学传播包括地方官员提举与地方文化精英的学额争取及文庙儒学教育。中层的儒学传播包括书院、义学在内的儒学正统基层教育及地方家族儒学教育。底层的儒学传播包括面向民众的圣谕宣讲、地方大众教育慈善及其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道德伦理建设。云南盐业社会的儒学传播实践,建立在国家与地方的互动基础之上,呈现出一统性与地方性。  相似文献   

9.
明代是武当山最为鼎盛的时期,武当山志的编修也蔚为大观,构成一个完整的山志体系,形成一种奇特的山志文化。考察明代武当山志的异同得失,梳理明代武当山志的发展脉络,总结明代武当山志的编纂成就,以考镜源流,辨章学术,是武当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明末清初《松江府志》的编纂为例,阐明地方志的编纂深受社会变动的影响,具有因时而变的特点。明末,由于中央政权的式微,松江士绅在编纂地方志时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可以依照士绅主体的选择,对地方事务进行评议,突显地方特色,引导地方社会的价值取向,成为地方事务话语权的主体。而在清初府志的编纂中,处处体现了中央试图加强对地方社会的控制,不仅主持之人为官方儒学教授、他邑之人,不再突显地方士绅的作为;撰写也是以中央统一标准,有关地方社会的特殊习气不再彰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朝国家控制力加强、地方舆论空间相对缩小、士人社会地位下降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1.
<正>《福建史志》由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地方志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157X;国内统一刊号:CN35-1027/K),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在台湾发行的地方史志刊物。本刊集学术性、资料性、可读性为一体,立足福建,面向全国,是广大史志工作者和文史爱好者发表创见、交流心得的园地,是海内外各界人士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福建历史文化、风情风貌及闽台渊源的窗  相似文献   

12.
<正>编纂地方综合年鉴,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这项工作,对于保存地方历史、提供决策参考、扩大宣传"窗口"、丰富地方文化等有着重要作用。编纂地方综合性年鉴是一门学问。我们要坚持  相似文献   

13.
正明代建国后,太祖朱元璋提倡文治,昌明儒学,致力教化,兴建学校,选拔学官,积极推进文化教育进步与发展。明前期虽缕有动荡,但经过数十年努力,终于形成了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为明朝文化的繁盛奠定了基础,古代图书事业也由此逐渐走向鼎盛。明代前、中期图书的刊刻传播,主要通过中央和地方官府,这一时期的藏书群体也主要是贵族和官僚。中后期随着  相似文献   

14.
乔方悦 《上海地方志》2023,(4):47-53+95
1929年国民政府《修志事例概要》等政令颁布后,在实际上形成了统一的修志体例,但在编纂实践中方志的体例、类目并不与官方修志政令完全相同。在抗战大后方社会的方志编纂中,广西方志独具特色。通过分析广西文化志的类目与文本,可发现记述的内容将教育放在首位,并记录地方文化之盛衰,在抗战时期保障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巩固广西地方建设。将文化志作为方志文本研究的一个侧面,论述广西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展现出地方社会的人文情况,同时也成为建构地方社会的知识性文本。  相似文献   

15.
福建全省性的地方志编纂,始于明代弘治年间黄仲昭的《八闽通志》,继而有万历间何乔远《闽书》。清代则编有多部闽省通志:康熙间郑开极等人、雍正间谢道承等人,皆纂有《福建通志》,乾隆间沈廷芳等则纂《福建续志》,道光间有陈寿祺等《重纂福建通志》。福建最后一部旧式省志是民国五年至二十六年,由陈衍主纂的《福建新通志》,该书也简称《福建通志》。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福建茶文化历史悠久,编好《福建茶志》是打造福建文化名片的重大工程。出版"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献应与开展系列配套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扩大优秀历史文化的社会影响。编纂整理大型文献《闽台历代方志集成》,对深化闽台文化融合、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福建省方志委在全国率先与台湾有关组织联合编纂志书《妈祖文化志》,这是一次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探索与深化。  相似文献   

17.
人文内涵是地方志的文化特性之一,深厚的人文内涵是地方志必不可少的文化特性之一,也是地方志作为文化载体而得以传承千年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必须重视和解决人文内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地方综合年鉴是综合反映本区域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事业发展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年度性、区域性是它的主要特征。2006年,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把综合年鉴纳入地方志范围内,推动了全国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的开展。目前,全国年鉴编纂的数量越来越多,综合年鉴的编纂已扩大到各区县,甚至社区、乡镇。但无论是管理水平,还是编纂质量,综合年鉴的质量均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规范。主要表  相似文献   

19.
张天禄  徐鹤苹 《福建史志》2006,(1):14-15,22
志书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史书体裁,是记述一地自然地理、政治经济、人文历史资料的著述。正如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的:“方志作为‘一方之史’,是记载一个地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自然到社会,从政治到经济,从历史到现实,从人物到风貌,一应俱全的全面、系统、准确的社会大观的综录。”(1987年5月28日《在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它的编纂质量,自然牵涉到学术水平、文化品位的问题。文化品位的高低,是关系到编纂质量好坏、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中江县位于川中丘陵地区西部,凯江、郭江、建兴河、石泉河、清溪河五水润泽,龙泉山一脊纵贯。三国蜀汉时期即设县治。灵秀的山水与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中江灿烂的地域文化。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纂的《中江县文化遗产志》,地方特色突出,资料价值高,在创新编纂体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是部具有特色、有较高水准的专志,对于进一步彰显人文中江的魅力和促进中江文化强县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