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健讼之人与地方公共事务--以清代漕讼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清代社会存在所谓公共领域的话 ,那么健讼之人就是这个领域的积极参与者之一。他们挺身抗帮 ,包揽词讼 ,以独特的方式承担了地方公共事务。这一点 ,在层出不穷的漕案中有相当明显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点认为,和谐无讼是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目标。但地方志中关于明清广东水权纷争的记载表明,当地普通民众的维权要求相当强烈,“健讼”成为基层社会的重要特征。根据地方志资料研究明清广东水权纠纷的解决情况,有助于我们接近历史真相,为当代修志工作提供更为真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明清两代正处于一个社会的变迁时期。若以法律诉讼为视角,社会史层面确乎发生了巨大的转向,亦即从"乡土社会"逐渐向"好讼"社会转变。于是,"无讼"的理想与"好讼"的现实必然产生冲突。其冲突的结果,则使明清两代的学者与官员对"无讼"重新进行理性的思考,认定"无讼"并非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理想世界,而是通过具体的"听讼"过程而达到司法公正。随之而来的则是"息讼"观念的流行,以及"息供"、"省词讼"一类司法实践行为的普遍化。  相似文献   

4.
日本大学图书馆中国地方志调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国外学者非常重视方志,大多将其视为一种"资源"和研究中国问题的工具.在我所接触和认识的国外汉学家中,就有不少常利用中国地方志研究中国历史问题的.如: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山本英史教授编《传统中国的地域像》就引用了大量的方志资料,研究了"通州·北京间的物流和地方社会"、"清代康熙年间的地方势力"等清代社会史课题.而且还撰写了《中国的地方志和民众史》等论文,阐述了对方志的特点、史料价值的看法,以及如何利用方志研究中国的社会生活史.从目前国外有关中国问题的研究成果看,地方志资料的确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皖北地区健讼风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业新 《安徽史学》2008,4(3):101-110
明清时期,皖北地区水旱灾害频发.连年的灾荒,加之诸如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助推,健讼之风在明清时期的皖北各地普遍兴起.在是风乃俗的支配下,皖北民间习于诉讼,以健讼为武.其争讼主要围绕经济利益而展开,或为争夺田土,或因避水害,或出于讹诈财物;讼争的性质不是出于维护自身的正当权利,而是为了侵蚀或牺牲对方的利益,以貌似合法的手段达到非法的目的.此类健讼对明清以来皖北地区社会风习的负向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对于近古以来民间的健讼行为和习俗,我们绝对不能一概予以积极的评价,而应从诉讼双方的具体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这一社会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6.
文本与权力:清至民国时期江西万载地方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志是区域社会史研究中极其重要的文献,它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的变动和地方各种势力的升降,但其中也不乏主观建构与叙述的成分。以地方志的内容及其编撰、形成的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在江西万载县的个案中可以看到,清初至民国后期该县历次所修方志既展示了复杂多变的权力关系尤其是土客矛盾,它们本身又成为地方权力再生产和文化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7.
马幸子 《清史研究》2015,(2):97-110
积储备荒历来为国家养民要政,地方备荒仓储实践深受中央政府仓储政策的影响。本文选择从国家视角出发,在对清代广东备荒仓储的发展脉络和基本面貌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就仓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国家角色与作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以期对以"华南学派"为代表的区域社会史研究中过于重视地方而忽视国家的研究路径进行一定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国史研究与新编地方志关系紧密,了解国史研究的发展态势和研究取向,对于地方志编纂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眼光向下”、科际整合、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基本范式,也是提升地方志品质不可或缺的编纂理念。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清代云南地方志为例,对现今历史学研究中的社会史、生态环境史与传统地方志的利用关系进行探讨。认为传统地方志会因史学新视域的跟进而得到重新利用,成为区域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而在此过程中,研究思维和理论的转变是非常关键的。  相似文献   

10.
循吏理讼     
刘隆有 《文史春秋》2005,(12):60-61
循吏是封建时代地方官吏的优秀典型。自司马迁《史记》创立《循吏列传》后,2000多年间,生平治绩能被国史载入《循吏传》,一直是地方官员的热切向往和期盼。汉宣帝曾动情地说:“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仇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汉书·循吏传·序》)这里提出的“政平”、“讼理”,既是中央王朝也是小民百娃对官员治绩的最佳期望值,更是史官选择《循吏传》的一个硬务件。所谓“政平”,即办事公平公正,使社会安定祥和。所谓“讼理”, 即及时依法判理诉讼,而无冤滞。“讼理”是“政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政平”的重要途径。历代的循吏们,都将“讼理”作为施政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新编地方志内容主要来自于档案,经过编修者的筛选、加工和整理后,使其具备了"地域性、连续性、广泛性、资料性、可靠性"等特点以及档案所无法取代的功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编地方志次第出版,成为当代区域社会史论文选题的"淘  相似文献   

12.
地方志的修纂人员、资料及经费是志书修成的基础。清代广西地方志的修纂人员包括地方官员和本地士绅,官绅之间相互配合,分工合理,共同完成志书的编纂工作。志书修纂的参考资料大体上分为两类,一为文献资料,一为调查资料。修志经费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为主修官员捐俸倡修,一为本地士绅捐资助修。大量人才的参与,以及丰富的资料和充足的经费,为清代广西地方志的修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清代广西所修地方志不仅数量可观,而且不乏佳作。  相似文献   

13.
地方志在存史、资政、教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地方志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四个文明建设特别是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修志工作有利于发展地方文化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地方志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经历时间考验的精品良志,其中有大量可信的历史文化资料,是我们研究区域文化、了解区域历史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源,更是发展地方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叙述了"无讼"法律传统的积极意义,包括重视道德教化,与助于预防犯罪,促进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倡导非诉讼的纠纷解决方式,有利于人民调解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及"无讼"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影响。通过上述论述,寻找其中有益部分,使其对我国的法治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在元代文献中,江南地区普遍呈现出"好讼"现象,但相关描述在很大程度上是经过主观建构的话语,而非对诉讼状况完全"客观"的记录。在这种话语中,现实司法压力几乎完全转为对民众"好讼"之风的批判,诉讼的合理性以及造成司法压力的根本原因皆被排除在话语之外。这一话语之所以在元代盛行,既根植于元人的"贱讼"观念以及对江南风俗的负面印象,亦是元代国家和江南地方官员应对"滞讼"困境的一种策略。从现实情况来看,元代江南民众的确有以诉讼解决纠纷的倾向和惯习,但诉讼的可能代价又使其不能不有所顾虑。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诉讼通常是两难下的权衡。  相似文献   

16.
刘正全 《攀登》2014,33(5):129-131
中国几千年的法律文化是一部以维护统治和社会秩序为价值取向的政治法律史。古代法律是诸法合体、以刑为主,通过严刑酷罚来驱民畏讼、息讼以达到无讼的结果,从而震慑社会不稳定分子和政治对手。现代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所追求的法治秩序,应当是通过引导公民追求合法权利的秩序,而不是压制各类社会群体追求公平公正的畸形秩序。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无讼"不能成为当代维稳社会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正>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社会史兴起以来,区域社会史研究逐步成为社会史研究的主流,呈蓬勃发展之势,现今在华南、西北、长江中下游、华北等地区已经形成"岭南模式"、"西北模式"、"江南模式"、"华北模式"等研究范式,并各自成立了相应的社会史研究机构。东北区域社会史研究,也正在日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东北模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以人口为切入点,运用人口学、计量学、统计学、家庭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透析东北区域的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视野呈现出从宏观向区域下移的趋势。这一趋势虽在总体上推进了研究的精细化,但不少区域史研究沉溺于地方史料的堆积和单纯事实的叙述,暴露出思想的缺位。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思想引领的区域化研究不能带来学科知识的实质性进步,造成千孔一面的"故事型"学术成果泛滥。正因如此,从事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人有必要秉持总体史的问题意识,以发掘区域的研究意义为目的,审视"人"的主体性,并寻求可资对话的"中层理论"。当代社会史研究如此才能从繁杂琐碎的地方史料中找寻到思想的"在场",才能为书写有思想和灵魂的大历史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山西明清社会史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开展区域社会史研究是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趋势 ,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相关理论尤其是国家与社会、大传统与小传统等在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作者认为 ,在方法论上 :应从整体史的角度出发 ,加强区域间的比较研究 ;要重视区域史的分期问题及其划分区域的客观标准 ;要加强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 ,提倡史学工作者走出象牙塔 ,走向田野与社会。结合明清以来山西社会变迁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结合国内外学术发展前沿和主要趋向 ,作者提出今后山西区域社会史应当首先从“明清以来山西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 ;晋商与山西地方社会 ;三晋文化与民俗 ;山西抗日根据地社会状况及其变迁”四个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2019年6月7—9日,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与青岛大学历史学院、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清代档案与清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值此国际档案日之际,来自海内外1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9位专家学者围绕"海内外利用档案研究清代社会的理论方法""清朝档案反映的法治与社会""清中叶的日常生活""国际视野下晚清档案与清代社会""胶海关与青岛地方社会"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度的讨论。青岛大学副校长于永明教授出席了此次会议,向与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