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论述而不作与述而有作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述而不作”语出孔子《论语·述而》,但当代志人真正知道其初始含义的却不多。其初始含义,不是说孔子不“作”,而是说孔子没有称“作”的地位,不是说孔子的“述”不是“作”,而是因礼制,只能把“作”称为“述”。历代的史和志都是有“作”的,第二轮志书应该是有“述”有“作”,坚持两者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诗中有诗"现象是指在诗篇结构内部组合有其他的既成诗篇。《诗经》的这一现象根源于当时诗篇在单位形态上具有的灵活性、相对性特点,并且关系到《诗经》诗篇在形成、编制过程中存在的复杂情形。"诗中有诗"现象与《诗经》学史上的"赋诗断章"、正考父校《商颂》、《武》诗篇章构成、"孔子删诗"等问题密切相关,关注这一现象有助于推进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述而不作”是方志界长期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作认为方志编写应“述而有作”,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才能“述而精作”,从更深层次和细节上写出本质,写出特色。  相似文献   

4.
《世本·作篇》七种辑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辑佚之学清代最为盛行,<世本>辑佚也成就颇丰,然各家所辑繁简不同,或有遗漏及讹误.现以<作篇>为例,将七家之文排列比较,校订文句,比勘引书以核异同,并力图为<作篇>研究提供较为清晰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早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就攻占朝鲜王宫并扶植傀儡政权,进而迫使朝鲜废除对华三章程,以及单方面终结对华关系,直到对中国开战后又迫使朝鲜成为其"攻守同盟",使得甲午战争实际上进一步升级为东亚范围的战争。到平壤战役及黄海海战失败以后,清政府被迫放弃了击退日军并恢复与朝鲜传统朝贡关系的战争目标,保卫本国领土遂成为清政府唯一的战争目标。到马关议和期间,中国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已然成为中日双方条约草案中唯一取得共识的内容。甲午战争期间中日朝三国关系变化的上述结果,以及导致清政府战争目标变化的军事进展结果,遂通过中日《马关条约》第一款有关朝鲜问题的内容,成为在近代东亚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个法律事实。  相似文献   

6.
沈刚 《史学月刊》2015,(2):22-29
秦代编制作徒簿的机构有授予方的司空和仓,但二者分工不同;接收方包括库、田官、畜官、少内、属乡等。作徒簿分为临时付受与月度统计两种。秦代各级地方机构对刑徒管理的分工为:郡提出指导原则,县掌握本县刑徒的数据,县属机构负责具体管理。在当时人的观念中,徒隶是一个阶层的泛称,但在司法行政文书中则有特定的内涵,司寇不包括在内。  相似文献   

7.
中日甲午战争暨《马关条约》开启了中外条约关系的新阶段,是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重要转折点。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在华建立了不平等条约关系,中国出现与朝贡关系并存的双重国际秩序格局。此后,这一双重格局被打破,朝贡关系完全被条约关系所取代。清政府并不自甘放弃独立主权地位,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尝试建立平等关系。这一趋向亦在甲午后被打断,中国成了东西列强共同压迫的对象,在更完整的意义上构建了不平等条约关系。甲午战争恰逢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条约关系因此有了新的发展,增添了体现这一变化的新特权内容。战争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衰弱,以及列强无视中国的霸道行径,对条约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既刺激了列强扩展在华权益的野心,又加深了这一不平等关系的危机。  相似文献   

8.
王一斯 《神州》2021,(1):113-114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汉语也逐渐走向世界,逐渐国际化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对外汉语教材是汉语走向世界所必不可少的纽带,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和枢纽,是对外汉语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家有儿女》是由北京大学及校外汉语培训机构所编写的,目的是满足世界上对外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升汉语水平.本文着重于分析《...  相似文献   

9.
拍电影四十年,家庭是他作品中不变的题材。人生中的执着,天性中的悲悯,都在这数十年间煮成一锅好豆腐。“有人跟我说,偶尔也拍些不同的东西吧。我说,我是‘开豆腐店的’。做豆腐的人去做咖喱饭或炸猪排.不可能好吃。”——赵天琛KIKI(主持人、记者)  相似文献   

10.
《风景名胜》2009,(1):121-121
“十几分钟的拍摄时间。让我在这次拍摄中深切地认识到:天时、地利、人和对一部片子的拍摄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11.
面对两千多年以来"孔子作《春秋》"之成说,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钱玄同为首的疑古派力倡"孔子未作《春秋》"说,此说竟在近一个世纪内风靡学术界,至今仍不乏持论者。然而,内置于这一论点形成和推证整个历史过程的深层逻辑,实际上是一种"指向性历史构境",是由对史料的截断式去取或臆解误读造成的。这种构境已经超出了史学研究"适度的想象"的范围,带有明显的主观蓄意性;欲在理论上加固这一推理逻辑的尝试同样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新学伪经考》甲午参奏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事件,但学界迄未明悉其始末详情。通过钩稽原始史料,特别是发掘上海图书馆藏《新学伪经考》甲午签批稿本中的信息,可以探知此案一些真相。安维峻自称甲午“具折严参”康有为,实属事后有意夸饰。广东当局奉旨办理此案,在李滋然提议“免予销毁”后,又紧急组织第二次查案,几乎办成文字狱。两广总督李瀚章最终以“谕令自行销毁”覆奏结案,实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将此案化解归功于一人。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未的东北,成为列强激烈角逐的战利品。国力孱弱,让黑土地真正的主人横遭忽视,甚至满清的祖灵亦岌岌可危。在那无硝烟的谈判战场,弱国岂有折冲的余地?为了守护祖先的遗产,为了大清龙旗依然飘扬住门山黑水,深陷敌境的清国使节,有抗争,有智慧,有泣血,更有阵亡,为子子孙孙、千秋万代留下了那来之不易的黑土地。  相似文献   

14.
《新学伪经考》甲午参奏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事件,但学界迄未明悉其始末详情。通过钩稽原始史料,特别是发掘上海图书馆藏《新学伪经考》甲午签批稿本中的信息,可以探知此案一些真相。安维峻自称甲午“具折严参”康有为,实属事后有意夸饰。广东当局奉旨办理此案,在李滋然提议“免予销毁”后,又紧急组织第二次查案,几乎办成文字狱。两广总督李瀚章最终以“谕令自行销毁”覆奏结案,实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将此案化解归功于一人。  相似文献   

15.
李鸿雁 《沧桑》2008,(1):97-98
"诸子出于王官"说始见于《汉书·艺文志》,盖本于刘歆《七略》。近代以来,有关于诸子是否出于王官问题的讨论中,肯定者以章太炎为首,他的《诸子学略说》极力主张"诸子出于王官",并利用对诸子各家的论列巩固自己的观点。他的这种观点被学术界列入"信古"派;否定者则以胡适为中心,他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力陈章说的偏颇之处,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起于"救世之弊,应时而兴"。学术界也因而将他归入"疑古"派。笔者认为这种划分不尽恰当,并将章氏和胡氏的立论依据进行比较,发现胡适的"疑古"实则是建立在"信古"的基础上的。此外,本文还就"学在官府"和"学出王官"的实际进行讨论,肯定了胡适的"古者学在王官是一事;诸子之学是否出于王官又是一事"的论断;与此同时,还对诸子之学产生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陈丹奇 《丝绸之路》2013,(16):58-60
从创作初衷和诗歌文本本身解读,《有赠》只是诗人写给妻子薛如茵的爱情诗,我们理应抛弃关于政治、革命的附加阐释,将这首诗最核心的对于爱的歌颂作为探讨中心。《有赠》是一首超越时代和信仰的爱情诗,曾卓先生以它诠释了人性中最伟大的爱情,同时歌颂了母爱般的爱情对于每个人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日月食在《左传》中有不同说法。《左传·宣公十二年》:“夫其败也,如日月之食焉,何损于明?”《左传·昭公十七年》:“国无政,不用善,则自取滴于日月之灾,故政不可不慎也”。《左传·庄公二十五年》:“凡天灾,有币无牲。非日月之眚,不鼓。”‘日月之食’、‘日月之灾’、‘日月之眚’都是同一回事。但在更多的时候,《左传》称日食、月食,不是直截了当地说日食,月食,而说成是“日有食之”。其中的“有”字作何解呢?千年来无人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我近治小学,恍然有悟。今考论于次:  相似文献   

18.
西周初年的制礼作乐,经历了一个从因袭先王之乐到创制新乐的过程。因袭先王之乐的过程,可见于《逸周书世俘篇》;创制新乐的成绩,则见于《诗经周颂有瞽》。通过两篇文献的对比研究,可以清晰了解周初乐制改革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