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廷琥为清代通儒焦循之子,幼承家学,研治经史。本文主要考察其生平著述、交游及其家学渊源。扬州学派是清中后期作为继吴、皖而兴起重要学术流派,其特征之一是大族盛门承担着学术文化的传承,家族成员积极参与,力图维护其学术传统,故其学通常能延续到两代以外,由此形成了博通经史、世代傅承的地域学术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
李孔胜 《安徽史学》2012,(5):127-128
经史之学作为传统学术中的两大显学和姊妹学科,二者因缘颇深。六经作为中华民族的元典,是后世经史之学的共同源头,其本身就具有亦经亦史的特点。至两汉,经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史学也随着司马迁撰《史记》而成就了"一家之言",并在学术实践中实现了经史分离。但由于两汉史学具有浓厚的崇经意识,在当时,包括《史记》、《汉书》在内的史著仍被认为是经的  相似文献   

3.
<正>经史之学作为传统学术中的两大显学,一直以来因缘颇深,"经中有史、史中有经"的现象贯穿中国传统学术史的始终。汪高鑫教授致力于经史关系的研究已有十余年之久,2017年由黄山书社出版的《中国经史关系史》,是一部系统研究经史关系的厚重之作。该书系统考察了20世纪前中国两千多年经史之学的流变与时代特点,是海内外研究中国经史关系的首部通史著作。全书上下贯通,着眼于经史关系的时代性流变,视角独特,语言简练,新见迭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观国《学林》对经史诸书的笺释注疏排比异同,考证得失,颇多胜解,有较高学术价值。笔者经析其文意,查对经史原文,发现中华书局本之点校谬谬误百出。本文对其中尤明显之错误提出数条,并加辨正。  相似文献   

5.
《学林》点校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观国《学林》对经史诸书的笺释注疏排比异同,考证得失,颇多胜解,有较高学术价 值。笔者经析其文意,查对经史原文,发现中华书局本之点校谬误百出。本文对其中尤明显之错误提 出数条,并加辨正。  相似文献   

6.
刘家和先生出入经史,在中西史学比较的视野下提出,中国经史之学的根本特征体现于与欧洲古代不同之历史理性取向,中国史学具有独特而持续的通史精神,并曾推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通史,中国史学求真致用之说蕴意深远。这些看法相互关联,将相关思考引入哲学与比较文化层面,从而使得中国史学根本特征及中西史学异同昭然若揭。先生融会经史、通贯古今、纵横中西,其学术气象及一系列学术主张,足以对今日史学史及史学理论研究构成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7.
经史尊卑论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史关系源远流长,经史尊卑确有纷争。本文以《汉志》“史附于经”现象、宋代“荣经陋史”观和明清“六经皆史”说三个涉及到经史尊卑的重要论题展开讨论,认为《汉志》“史附于经”只是一种目录分类现象,没有反映汉代经学与史学已经学科分离的客观事实,不能作为汉代史学依附于经学的依据,也不能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先后、尊卑和主从依附的关系。宋代义理之学提倡以经为本、先经后史,有一种普遍重经、荣经的倾向,但就其代表性学派程朱理学的经史观念而言,其荣经是实,陋史则不确;尊经是实,卑史则不尽然。明清学者重视阐发“六经皆史”,普遍主张道器合一、理事合一与经史合一,然而与明代王阳明主张经与史同具于吾心、王世贞以经史区分典籍、李贽以否定儒学权威为目的的学说旨趣不同,清代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主旨思想,是要后世史学效法“六经”切于人事的学术精神、崇尚“六经”“圆而神”、“方以智”的撰述旨趣,以经世致用和史学变革为目的;明儒不以尊卑论经史,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也无贬低经学之意蕴。  相似文献   

8.
钱大昕的学术见解与主张,既体现了乾嘉时期的学术特点,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那个时代。“实事求是”是钱大昕治学的核心。钱大昕以考据著称,但又不忽视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主张“明道致用”,提倡学术关心社会,并对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经史关系上,钱大昕继承清初顾炎武、黄宗羲尊经重史的思想,提出“经史无二学”,批判乾嘉学术界流行的“经精史粗”、“经正史杂”的观点,论述史学研究的社会意义,为学术发展纠偏  相似文献   

9.
清代道咸之际,安徽当涂夏銮及其四子炘、燠、炯、燮研治经史,成就不俗,是徽州学派后期的中坚,也是典型的学术世家。探析夏氏两代的治学成就,以及道咸同之际徽州的学术风气的概况。  相似文献   

10.
浙东学派是宋代与洛学、湖湘学、闽学、心学等并驾齐驱的重要学派。浙东学派虽然开始于北宋时期,但真正发展是在南宋时期。浙东学派在学术思想上虽然强调经制事功、经世致用,但也对当时的性命道德之学给予高度关注。浙东诸儒重视历史,希望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治国安邦的理念和方法,所以他们在经学解释中注重"以史证经""经史互证"之法,以佐证所提出的治国之道。为此,浙东诸儒甚至提出了"六经皆史"的命题。浙东诸儒对史学的重视实际上是对二程"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他们"道器合一"理论的外在展现,其经史互证、经史兼重的观念更是其经世致用学术旨趣的自然反映。  相似文献   

11.
孙瑜 《东方收藏》2022,(6):45-47
朱复戡乃金石、篆刻大家,幼承庭训,涉猎经史,好习书画,艺术涉猎十分广泛,在金石、书法、诗文、篆刻以及古文字研究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朱复戡的论述诗文是其书法审美思想的集中,也是最能够体现其书法崇尚的,他很早就受到篆刻大师吴昌硕的教导,其书法观点的形成与吴昌硕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本文从朱复戡的论述诗文中寻找其书法审美取向,包括他的观点对后世书家乃至当今书坛所产生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晚明学风,至清初而为之一变,由空谈义理性命转向经世致用,提倡实学,注重经史之学的研究。黄宗羲是开此风气之先的著名思想家和史学家、明清之际浙东史学的开创者。其私淑全祖望继承和发扬了他所开创的这一学派的学术风格,是这一学派中卓有成就的经史学家。本文拟对他们的学术倾向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陈寿学术造诣颇高与其师承渊源有密切关系。他师从谯周 ,近承秦宓 ,远绍任安、杨厚 ,颇有渊源。在陈寿的学术生涯中 ,其同门师兄弟、同僚、乡贤均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陈寿的学术渊源正折射出当时的学术风貌。  相似文献   

14.
兮甲盤是著名的傅世西周晚期青铜器,盤内底铸有长篇铭文共133字。王国维对此器的学术价值评价极高,他说:“字虽不可盡識,而大意可知,其文法亦與“周书·费誓》相同,此种重器,其足羽翼经史,更在  相似文献   

15.
经义求真与古史考信——崔述经史考辨之诠释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义求真与古史考信——崔述经史考辨之诠释学分析邵东方自汉武帝定儒学于一尊之后,对于儒家经书的诠释在中国学术史上便形成了一个连绵不断的传统,并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清人顾炎武说:“其先儒释经之书,或曰传,或曰笺,或曰学,今通谓之注。”①从历代经师对儒...  相似文献   

16.
钱谦益史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特色之一是援“经”入“史”,即以经学为辅助手段,通过经史之辨以求史,此实为清代史家治史之一重要方法,钱氏实开此学术风气之先驱。特色之二是对于“时学”加以批判。钱氏对“时学”之批判,乃与当时国运联系起来,实欲以学术救治社会。钱氏史学贡献甚大,治史莫可偏废。  相似文献   

17.
更敦群培(dge—vdun—chos—vphel,1903—1951)是20世纪集佛门奇僧、学术大师和启蒙思想家于一身的一代藏族俊杰,他那短暂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独具性格魅力。其学术成果独步一时,慧及后世;其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开一代新风,上承传统藏学,下启现代藏学,在藏族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堪称藏族现代藏学的一代宗师;其从神学史观转向人文史观、  相似文献   

18.
乾嘉时期,汉学盛行,经史考证风靡士林,但两朝学术差异也值得注意。嘉庆初年以后,宋学渐趋复兴,经世致用传统重新彰显,汉宋调和渐成主流。这些变化与乾嘉两朝的文治政策密切相关,本文就此考察,以期进一步认识清中期的学术衍变。  相似文献   

19.
经史关系是解读传统史学意蕴的重要切人点,然而以往学界对于经史关系的研究,个案研究居多,缺乏对整个中国传统经史关系作出历时性的系统考察,更缺乏从史学思想角度论及经学对史学的思想影响和指导作用。令人欣喜的是,汪高鑫著《中国史学思想通论·经史关系论卷》已于2011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发行。这是一部系统研究经史关系的厚重之作。  相似文献   

20.
张舜徽先生早年治学,循着清人"由小学入经学"的学术路径,从经史考证出发,以经世致用为归宿。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后,在吸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他实事求是,在以阶级分析学说研究古文字、考证劳动人民史事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其经世致用思想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