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时代是中国民族关系剧烈变化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北方边疆游牧民族持续地迁入中原,与汉族人民混合聚居,最终融入汉民族之中,促成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流的新局面。其中鲜卑族一支———吐谷浑部的西迁,不仅打通了久已中断的古丝绸之路,而且也为我们留下了优美绕耳的西行曲《阿干之歌》。鲜卑族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许多学者认为鲜卑人是使用古蒙古语的民族。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东胡后,东胡分裂为鲜卑与乌桓两个集团。在北者称鲜卑,居南者称乌桓。匈奴衰败后,鲜卑变强盛。北匈奴西迁后,漠北草原上遗留下的政治真空被鲜卑人填补起来。…  相似文献   

2.
公元一——三世纪末叶,在我国北方的鲜卑族中出现了慕容鲜卑、段氏鲜卑、宇文鲜卑和拓跋鲜卑几个大的部落,而拓跋鲜卑是诸部中最为落后也是最靠东北的一支。后来鲜卑诸部虽然多称霸一方,立国建朝,但都为县花一现,唯拓跋鲜卑后来居上,入主中原而统一北方,建立了强大的北魏政权,一统二百余年。直至隋唐两代,拓跋鲜卑的后人仍为朝中的重臣,执掌大权。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关于拓跋鲜卑的研究不多。日本学者白鸟库吉和内田吟风的研究分别汇集为《东胡民族考》和《北亚细亚史研究》。国内研究较多并立有专著的,只有已  相似文献   

3.
冯健 《炎黄春秋》2006,(9):78-78
我是《炎黄春秋》的忠实读者。这十多年,每次拿到这本杂志,基本是一页一页地读到最后一页。我看完了给孩子们看,孩子们看完了还要送给我的哥嫂看,他们是85岁以上的教师。所以,我这一份杂志等于三份,它的读者就更多了。按我这份杂志的读者数量推算,《炎黄春秋》的读者恐怕有上百万。  相似文献   

4.
拓跋鲜卑早期历史辨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军 《史学集刊》2006,(4):124-131,143
通过对拓跋鲜卑早期历史的几个重要问题所做的考辨,认为目前学术界通行的观点是有问题的。计算《魏书·序纪》所载拓跋鲜卑早期世次的积年时,应以22-25年为一世,而不是30年为一世。嘎仙洞是乌洛侯人报告的拓跋鲜卑先世的石室,但现在还不宜轻易断定这里就是拓跋鲜卑的发源地。拓跋鲜卑的信史最早仅能上溯至成帝毛,昌意、始均等记载都是后人编造的传说,不具有史料价值。拓跋鲜卑先世的第二推寅与檀石槐的西部大人推演不是同一个人。计算拓跋鲜卑人口时固然可以按一“落”5人估算,但拓跋鲜卑人的“落”并不能等同于家或户。  相似文献   

5.
关于鲜卑早期文化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化。他们曾先后建立过前燕、后燕、南燕等地方割据政权,并建立了统一中国北方地区的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而大同的云岗石窟和洛阳的龙门石窟,则是他们高度智慧的结晶。正因为鲜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过如此重要的作用,关于鲜卑历史,特别是早期历史的研究,一直是引人注目、争论颇多的课题,历代史家多有研究著述。本文拟依据近年考古发掘的新成果,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鲜卑的起源、迁徙、拓跋鲜卑与东部鲜卑的关系等进行探讨,以就教于师长、同事。  相似文献   

6.
罗新 《历史研究》2006,(6):32-48
拓跋一词和鄂尔浑突厥碑铭中的tabγa一词,都是对同一个北族名号的音译,这个北族名号原来是由两个词联合构成的复合词。其性质及两个部分的功能,与魏晋时期鲜卑诸部的名称有共同的文化历史背景。魏晋鲜卑诸部得名所自的那些部族领袖,都处于该部族由部落联盟向酋邦或原始国家跃进的历史转折时期。草原上鲜卑诸部久已积蓄的政治能量,转化为鲜卑部族政治体发育和演化的强大动力,从一个方面决定了东汉至北朝中国北方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7.
锡伯族是我国北方古代民族鲜卑的后裔,最初游猎在大兴安岭东麓一带。一九八○年,米文平等在大兴安岭发现的嘎仙洞,即为鲜卑的发源地。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八九年)北匈奴败于汉将窦宪,其族大部西迁,鲜卑部落随即离开大兴安岭,进入北匈奴故地。然而,仍有极少数鲜卑部众游猎存绰尔河、嫩江、松花江一带。这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地区北魏城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高原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地域辽阔,自古就是各民族生息游牧之地。鲜卑是我国历史上古老的民族,源自东胡。根据《魏书.序纪》推断“汉初(或者更早),拓跋鲜卑已在大兴安岭北段驻牧”。《后汉书。鲜卑传》记载,自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东胡的一支逃至辽东塞外,驻牧于鲜卑山。考古资料证实,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  相似文献   

9.
唐诗咏青海     
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唐代的咏青诗,在青海诗歌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页。这些诗篇以多彩的诗笔,描写了高原雄浑壮阔的自然风光、由大好河山激发出的爱国热忱,当然也有将士们久戍不归而思乡怀亲的情怀。从这些诗篇中还可以看到各民族群众的相互关系,以及群众中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等。唐代的咏青诗是唐边塞诗的重要内容。著名诗人王之涣是盛唐时代的边塞诗人,他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诗被传诵千古。据唐人薛用  相似文献   

10.
哲里木盟发现的鲜卑遗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鲜卑是我国北方历史上的一个主要民族。鲜卑早期的历史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我国东汉以后的史书上才对鲜卑有一些简单的勾划。解放以后,发现了一些鲜卑的遗物和遗迹,但它们多属于拓跋鲜卑和鲜卑同其它民族融合之后的遗存,对于东部鲜卑的文化我们还所知甚少。近年来,哲盟地区发现了一些多属于东部鲜卑的遗物。虽然这些资料多从地面采集和出于被破坏的墓葬,但是这些遗物对于研  相似文献   

11.
武威南山是吐谷浑王族墓地所在,是吐谷浑灭国之后的"先茔"地.之所以选择凉州南山为其王族"先茔",是因为这里一直是吐谷浑人的"旧居之地",有较为充分的历史依据和民众基础.而这些吐谷浑王族墓均位于山梁上的选址特点、夫妇异穴合葬习俗等,都体现出较为明显的鲜卑文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吐谷浑本民族的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2.
从扎赉诺尔汉代居民的体质差异探讨鲜卑族的人种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鲜卑族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上崛起的一支强悍的游牧民族,在上起秦汉、下迄北周的数百年时间内,她在北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鲜卑铁骑横扫大漠,逐鹿中原。鲜卑各部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魏、东魏、西魏,北周等诸多王朝,从而使鲜卑族的赫赫声威,名垂史册。隋唐以降,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已不复存  相似文献   

13.
"毁镜"葬是早期拓跋鲜卑毁器葬中的一种。它是拓跋鲜卑民族自身的产物,还是来源于其他民族?这种葬俗在早期拓跋鲜卑出现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本文将对上述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鲜卑山”的几个问题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米文平先生经过长期查访和研究,终于找到了鲜卑拓跋氏在《魏书》中记载的“旧墟石室”“嘎仙洞”,用他自己的话说:“石室的发现,结束了史学界长期以来对拓跋鲜卑发源地和大鲜卑山方位的争论,解决了北方民族史上多年未决的一桩学术公案.”陈连开先生也评价道,鲜卑“嘎仙洞”的发现,“解答了史学上一个千古之谜”,是“鲜卑史研究的一座丰碑”.2的确如此,鲜卑“旧墟石室”的发现不仅为鲜卑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性坐标,同时为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5.
高台县地埂坡M4壁画娱乐图中绘四人。通过对四人发式、服制和服色之研究,推知其发式为鲜卑髡剃之辫发,服制为鲜卑常着之袴褶,服色为鲜卑常见之赭色、黑色和白色。所进行的娱乐活动在表演形式上与鲜卑传统力士舞相吻合,应为鲜卑传统舞蹈。而其击打之乐器或是鲜卑传统乐器之虏鼓,或为秦汉时期发轫于北方游牧民族鼓吹乐中的手鼓。该图表明十六国时期表氏县(高台县境)及其周围生活着为数不少的河西鲜卑,独具特色的河西鲜卑文化丰富了古代河西地区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我们迎来了2000年,迎来了21世纪。 在这喜庆的日子,我向《炎黄春秋》的编者、作者、读者致以良好的祝愿。 《炎黄春秋》是一本以普及当代和近代中国历史知识为重点的刊物,是一个创办多年、深受读者欢迎的刊物。它的作者大都是他所叙述的那一段历史的见证人,或者是对那一段历史作了一番深入研究的人。它的读者是对增进自己历史知识有兴趣和愿意接受历史教育的人。既然《炎黄春秋》是这样的刊物,我就想在这里讲一下写历史、读历史、对待历史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我认为就是题目上的:崇尚真实、崇尚独立这八个字。 恩格斯在《费尔…  相似文献   

17.
周进 《贵阳文史》2008,(3):59-61
春秋易序,岁月有痕。一所历史悠久,历经70年风雨晨昏的老牌省级重点中学——贵阳市清华中学,以她特有的历史内涵和厚重文化的独特风姿成为教苑里的一支奇葩,在高原明珠花溪依旧是那样的醒目、芳香。素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训则的清华人赋予清华中学丰厚的文化底蕴,印记着历史在这里翻过每一页。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与固原历史文化●薛正昌历史上固原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地。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先后有汉、匈奴、戎族、鲜卑、吐蕃、铁勒、柔然、高车、突厥、回鹘、月氏、羌、氐、昭武九姓、蒙古、回、党项等众多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迁徙组...  相似文献   

19.
陕北·拜神     
陕北是多个民族交融的地区,在漫长的岁月里,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粟特、鲜卑等民族都在这里留下印记,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都在这里广泛传播。每到新年正月,陕北人拜祖宗、祈神灵、转九曲,用各种方式祈求神灵保佑,多民族、多信仰完美地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0.
新疆天山的历代民族大多都过着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几千年来保持古老传统,崇尚自然,这也是当地得以保持原始的自然环境和面貌的原因。天山自古以来就是历代游牧民族的栖息之地,先后有塞人、月氏、乌孙、羌人、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哈萨克、维吾尔、乌兹别克、塔塔尔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越是在这般有如神迹的自然景观中,人类愈是能产生敬畏之心,也愈加懂得如何以更纯粹、更和谐的方式与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