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姥山位于浙江新昌,天台两县交界,是天台山的余脉,北端为会墅岭,南端为关岭,绵延达十多公里。天姥山之所以能成为天山名山,谢灵运、李白两位诗人的歌咏至关重要。两位诗人为什么要攀登这座当年并不知名的山峰呢?这又与“天姥”之名相关联。王母(天姥)的传说.加上云霞翻滚的壮阔景象,远观天姥山的确如神仙居所,自与人间凡境不同。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行走     
李白一生漂泊,几乎游遍名山大川,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飘逸洒脱的行者形象。在李白的行旅中,他对浙东一座并不太知名的天姥山表现了特别的偏爱,不仅在早年表达了倾慕之心,在中年遭受人生的重大转折时还写下了"梦游"的诗篇。李白为什么对天姥山这么向往?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呢?  相似文献   

3.
翻阅《全唐诗》,不由得掩卷沉思:千古诗人对它那么眷恋的缘由何在.白居易游玩过之后说:“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李白情不自禁赞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姥山层峰叠嶂、延绵不绝之势,引诗人无限遐想.  相似文献   

4.
呼唤天姥山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诗中的天姥山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境内,早在唐以前,天姥山就已经是中国文人最为向往的仙山福地了,“诗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气势磅礴的想象和瑰奇烟迷的描绘,将天姥仙山推到了人们追求理想、自由之精神象征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醉最乡土     
这农家小楼的右手边便是—小磨坊,青年公子从马上扶下神仙姐姐,便在这个小磨坊里有了躲避不开的肌肤之亲。这个小磨房是为电视剧《天龙八部》搭的景,但如果没有背后的俊俏青山,它便失去了灵气。星月交辉的时候,穿岩十九峰薄成了剪影。灯昏影杂,门前的水泥汀摆满了桌椅,座中都是慕名而来的吃客,却仿佛是来赴一场农家的婚宴。起先上桌的便是著名的新昌花生,即小京生。新昌人有谚:“常吃小京生,胜过滋补品,吃了小京生,天天不想荤”。这个明清时的贡品,即便到现在还是待客的上选。花落于火山泥中,结果实于地下,八九月间成熟,得天姥山之地气,这落花生曾经是全国炒货中的冠军。除了炒,新昌本地人还有煮、腌、醉的方法去伺弄这让他们骄傲的特产。臬上  相似文献   

6.
东晋士人安顿心灵的处所唐代诗人长吟高蹈的乐园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其中最绚丽的花朵。中国的“唐诗之路”在浙东。从钱塘江出发,经绍兴、自镜湖向南过曹娥江,溯源而上,入浙江名溪剡溪,走新昌的石城、沃洲、天姥,最后至天台山,全长约190公里——众多文人墨客被这条路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村野牧歌、清流舟筏的景色所陶醉,一路载酒扬帆,击节高歌;  相似文献   

7.
正神仙居古名天姥山,又称韦羌山。唐代大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吟诵的就是神仙居的奇幻美景:"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都在神仙居景区一一找到对应,令游客无不惊叹。山上留有清朝乾隆年间县令何树萼题"烟霞第一城",意云蒸霞蔚之仙居,景色秀美,天下第一。神仙居地质构造独特,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流纹岩地貌集群,一山一水、一崖一洞、一石一峰,都能自成一格,形成"观音、如来、天姥峰、云海、飞瀑、蝌蚪文"六大奇观。景区分南海、北海两块,"西罨慈帆"、"画屏烟云"、"佛海梵音"、"千崖滴翠"、"犁冲夕照"、"风摇春  相似文献   

8.
姬秀丽 《沧桑》2010,(3):232-233,240
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泰山是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泰山神神通广大,能与天沟通、能治鬼、能生云造雨。诗人的泰山信仰带有鲜明的附势与媚俗色彩,这表现在诗人泰山诗的创作热情和描写内容明显受到皇室在泰山政治活动多少的直接影响并打着深深的国教——道教烙印,这种泰山信仰与诗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有关,在他们心目中,泰山首先是一座政治山,其次才是神山。  相似文献   

9.
一李白作为我国人民所爱戴的伟大诗人,他的创作成就,在整个古典诗歌连绵不断的群山中,矗立起一座浪漫主义诗歌的高峰。在创作中,李白差不多运用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所有表现手法。而表现自我,表现主观,在诗歌中塑造自己鲜明的抒情个性形象,则更是李白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我们不妨以李白与杜甫作个简单的比较。杜甫和李白的诗同样具有灼人肺腑的感情,都有诗人自我的形象。但杜甫往往是寓情于事,寓“我”于物,表现得沉着蕴藉,  相似文献   

10.
“新昌名迹寺,登览景偏幽”。这是李白歌咏浙江新昌大佛寺的诗句。“石壁开金相,香山倚铁围”。是孟浩然对大佛寺石弥勒像的赞誉。大佛寺景区由大佛寺、南岩寺、十里潜溪三大景区组成,总面积25.5平方公里。作为中国早期佛教传播的发祥地,大佛寺始终以一尊江南最大的窟内巨型雕像饮誉海内外,并以此证明新昌大佛寺是中国的佛教胜地。  相似文献   

11.
《神州》2004,(11)
李白故里风景名胜区以李白故居风景区、李白纪念馆为核心,包括江油市内其它各处李白遗迹。李白故居风景区占地7.3平方公里,分为天宝山、青莲古镇、太华山、太白村四个景区。李白故居风景区位于江油市青莲镇,是伟大诗人李白的故乡,该景区以人文景观--李白故居和李白纪念馆以及天宝山、太白碑林等景点群构成。  相似文献   

12.
李军 《收藏家》2006,(10):10-12
清代康、雍、乾年间,竹刻艺术处于鼎盛时期。在竹刻艺术的发源地嘉定地区,众多的竹刻艺人追仿周芷岩所开创的以绘画入竹之“平面深刻”与“浅浮雕”技法。而在其北边的江苏扬州,则出现了一位雕刻风格有别于周芷岩,并专以擅雕“平面浅刻”为主的竹刻名家潘西凤。潘西凤,字桐冈,号老桐、板桐、阪桐、天台天姥闲人,天姥山樵、天台天姥山樵等,浙江新昌人,活跃于清雍正、乾隆年间。侨寓广陵(今江苏扬州),以鬻艺为生,与当时风靡画坛的“扬州八怪”郑板桥、黄慎、李觯等画家交往甚笃,并与扬州名士蔡嘉、朱冕、汪宏等亦均有交往。潘西凤精于刻竹,颇…  相似文献   

13.
绿色的魅力就在于它显示了大自然的灵感。“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新昌坐落在让诗仙李白魂牵梦绕的天姥山麓,沃洲湖畔,被四明山,天台山、会稽山三大风景文化名山环抱,县境内青山绿海,峰峦叠嶂,风光靓丽,有极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水资源总量9.8亿立方米,有大小水库5000多座,为全国的“小水电之乡”。有生态公益林40万亩,林木蓄积量达2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3.2%,是一个天然的绿色世界。这里的山山水水,缀满了历代高僧名士迷恋的目光,俯  相似文献   

14.
唐代大诗人李白知识渊博,所作诗时人惊呼可“惊天地、泣鬼神”,这与他青少年时期在今江油市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小匡山位于江油市城区以西约4公里处,南距李白故里青莲场13公里,因李白小时在山顶读书,亦名“读书台”,传说又因他发愤攻读的精神感动了燃灯仙师,便点石成灯,使小李白苦读通夜,称为“点灯山”。此山东临让水河。背负龙门山脉,  相似文献   

15.
李白与安陆     
隐酒碧山诗名天下怀才水气贯神州这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李锋为安陆李白纪念馆撰写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对位工整,气势磅礴,将李白的诗名、才气同碧山、陨水联系起来,完全符合李白在安陆活动的实际情况。碧山、吸水是李白在安陆10年间主要活动的地方。清奇古朴的碧山陶冶了诗人的性灵,明媚秀丽的喷水赋予他艺术的源泉。碧山,又名白兆山。位于安陆市城西匕公里处,属大洪山余脉,主峰祖师项海拔379米,绝壁于切,古木参天。从顶峰北望石岩山、大安山、油城山、寿山,奇峰削立,直干云霄;南眺则是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所描绘…  相似文献   

16.
在四川省江油市,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古镇——青莲镇,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书之处——陇西院就建在这里。 青莲镇,距江油城区15公里,这一古朴小镇,北依太华山,东邻天宝山,西接林木苍翠的红崖,形成犄角之势的涪江、盘江将小镇衬托得分外古雅。青莲镇,唐代称“清濂乡”,宋代开始,变成了“青莲乡”,因为李白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代,并自号“青莲居士”,后人尊崇李白,就以名号为乡名。李白5岁时随父李客迁居四川省青莲乡,李白的故宅“陇西院”,就坐落在青莲镇的东南面,从天宝山山脚下望去,“陇西院”的山门,巍然而立。这“陇西院”…  相似文献   

17.
新昌简介浙江新昌,位于浙东、南黄金旅游线之枢纽,1200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四明、天台、会稽诸山环抱其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候16.5度。境内山清水秀,人文荟萃,民风淳朴。素有“东南眉目”之称,是我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是我国著名的名茶之乡、桂花之乡、长毛兔之乡、小水电之乡。43万勤劳、智慧、淳朴、热情的新昌人民辛勤耕耘在充满浓郁中国化佛教、盛唐诗人云集的优美的山水之间。便捷的交通和优良的服务设施吸引着客商的涌入。  相似文献   

18.
《旅游》1995,(4)
上溯一千年,旅游是何物?浏览千古流传不朽的唐宋诗词我们就可以略见端倪。黄鹤楼、白帝城、赤壁古战场、天姥山传奇,诗人们风餐露宿,不辞辛劳,遍访名山,抒发豪情,无意则行色匆匆,有感则流连忘返,长年累月,以天下为家,以旅游为生,是何等的逍遥自在。  相似文献   

19.
青山有幸埋诗骨──访当涂青山李白墓文/郑新明(马鞍山市)图/周黎明从南京出发,南行百余里,就到安徽古城当涂县,在县城东南7.5公里处有座风景幽美的青山,周围环绕着姑溪河与青山河,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墓就坐落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李白(701-762年),唐代...  相似文献   

20.
李振 《中国土族》2007,(3):52-53
唐代诗人李白以其非凡才华、磅礴气势吟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千古叫绝传世作,令万民向往黄河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