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晋杰 《文史春秋》2009,(12):34-43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十分关注话剧事业的发展,在组织剧本创作、培养话剧人才、支持话剧演出、推出优秀作品等方面,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我国话剧的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秦杨 《黑龙江史志》2013,(23):23-24
明治初期,岩仓遣外使节团出访欧洲,西乡隆盛成为留守政府的首席参议,握有实权,在此期间,提出"征韩论",主张用兵力征服朝鲜,强制其开国,与之交商。这一论调,一时受到士族阶层的支持,并于1873年8月达到高潮。却遭到岩仓遣外使节和大久保利通等"内治派"的反对,西乡及其支持者被迫离开政府",征韩论"失败。从地缘政治上来看,"征韩论"完全符合日本的亚太政策,因此其为何失败,值得深思。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比较缺乏,也无专论可寻。鉴于"征韩论"是日本走向殖民侵略的第一步,对后来的亚太甚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探究1873年前后日本国内情况及外部环境来找寻其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张国华 《文史月刊》2008,(12):69-70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所谓“人是铁舨是钢,一顿不吃饿,导慌”是也。我今年62岁,从我记事起,至今已有50余年,50多年来,我亲历、亲睹、亲闻了“吃”的变化。一、从吃饭数量上看饥饱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于之前连年的战争,粮食消耗过大,往往寅吃卯粮。  相似文献   

4.
机制币,听上去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用现代机器冲压铸造的各种金属货币。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它专指19世纪末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硬币。在清朝末年,它横空出世,完全改变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历史传统——“圆形方孔钱”,成就了一次币制改革的神话。货币史专家彭信威说,机制币带来的货币改革堪比秦始皇统一货币,秦始皇将刀币等等改变为圆形方孔,而这次机制币也将“孔方兄”送入了历史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5.
朝鲜发射卫星这件事,相当于一个本身技术就不过硬的选手,在双眼被蒙上的情况下挑战世界最高难度的登山路线  相似文献   

6.
郭裕怀 《文史月刊》2009,(10):58-61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一个甲子,是一个人的漫漫人生。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在这60年中对祖国、对人民做出有益贡献的人。在山西,尤其不应该忘记造福人民的引黄工程,和那些为引黄工程废寝忘食、不懈奋斗的人。  相似文献   

7.
陈佳乐 《文史月刊》2012,(Z3):23-24
庚子之乱后,时局呈瓜分豆剖之势。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统治阶级为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计,领导并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清末新政。新政从1901年1月29日的变法上谕始,至辛亥革命清政府覆灭止。本文结合部分前人的既有研究,主要就清末新政的失败原因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8.
王长江 《神州》2013,(35):186-186
本文从概述清末新政的历史背景出发,在分析了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清末新政为今后的改革带来的教训与启示,总结了清末新政改革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1949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具有特别意义的年份——在这一年里诞生了新中国。而1949年对于今年已经89岁的画家周令钊来讲,更是特别值得纪念。在这一年里,在三次重要的历史事件当中,周令钊三画毛主席像,并且成为了第一位为天安门城楼绘制毛主席像的画家。新中国成立之后,周今钊参与了人民币等多项重要设计任务。以下,是周令钊讲述的1949年和他的设计人生。  相似文献   

10.
明知让他做信访调解是一场游戏,他也想玩下去,“还要玩好”。但最终,他失败了。“我始终都是一个访民”7月14日上午,李华成约我在成都光华大道上的国际非遗博览园见面。这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开着一辆破旧电瓶车,载着我绕向园后的农家乐。那里是他常往的清静之所。他很清楚,最近在媒体上曝光。是因为自己作为一个上访钉子户。去年被青羊区信访局“招安收编”、后又重归上访队伍的经历被挖掘。  相似文献   

11.
温州金改如果失败,必定败于改革激情的丧失,败于非市场化的风险管控体系  相似文献   

12.
刘昆 《钟山风雨》2010,(4):29-30
<正>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历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并不平坦通畅,一路阳光,也有黑云压城,风雨交加。下面记录的是1976年"四人帮"加快篡党夺权步伐时,我们在溧水县与"四人帮"势力斗争的那段岁月。1976年,我在镇江地委宣传部工作,约3月底,  相似文献   

13.
14.
对于“80后”、“90后”来说.“粮票”一词可能闻所未闻,或只在收藏家那里见过这种历史遗存;而对于上了年纪的过来人,却对粮票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新中国成立60年间,粮票从滥觞到终结,竞长达38个春秋,足见其在民众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的"新中国"构想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从1889年到戊戌维新之前,是其"新中国"构想的第一阶段。此一阶段的"新中国"还不是一个国家概念,是希望中国人移民巴西开辟新地域。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新中国"构想主要体现为大力宣扬变法维新,希望通过改良方式变清王朝为君主立宪国。这是他"新中国"构想的第二阶段。这时的康有为开始从国家体制着手,他构想的"新中国"是资本主义式的君主立宪国家。民国时期,康有为多次使用"新中国"一词,拟定新中国政府议章和新中国宪法草案。这一时期,他的"新中国"构想主要是倡导虚君共和制,明确政府职责及宪法。康有为"新中国"构想的内涵始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救亡"始终是其"新中国"构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每一阶段"新中国"构想的内涵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蔡群 《文史天地》2014,(1):63-64
正虽说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维新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渐淡然,维新派健将"康梁"在此段的历史地位也显然不是主流。但尽管如此,戊戌变法之后二人仍然纠结于政坛,各自为实现自己心目中的"新中国",为中国的自立自强而奔走呼号。但之后,二者的关系也是由昔日的密切合作而走向了分裂,这段故事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福州南台万寿桥位于台江中亭街南面闽江上,它的前身为浮桥,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解放大桥,至今有900多年历史。本文拟就南台万寿桥的历史变迁作一介绍。一、浮桥浮桥始建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时为王祖道知福州,他见南台江面广阔.行人渡江困难,便征集工匠以楞岩洲(中亭街一带)为中心,南北各造浮桥1座。  相似文献   

18.
王东杰 《近代史研究》2012,(3):28-47,160
清末民初的一种流行观点认为,中国自秦汉以下皆在退化或循环中。但按照社会进化论,它也就意味着中国处在人类历史“公例”之外,面临必然被淘汰的危险,这促使一批新史家在中国历史中寻找“进步”的迹象。然而,因为传统政治和学术主流皆被视为“专制的”,他们不得不另辟蹊径。梁启超等人为此提出两个方案,一是把中国历史描述为一步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一是弱化传统政治史的地位,强调社会史、文明史、民史的重要性。这两种现象皆和社会进化论有密切而曲折的学理关系,结果把一些过去认为非“正统”的现象升格为历史叙述的主线。经过这番改造后,历史的“价值”与“事实”再次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见面,她说:“你就叫我七妈吧” 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全家都在天津。我父亲周恩寿当时在为我们党做一些外闭工作,主要是跟地下党员厨世昌单线联系,开了一个小货栈,为解放区提供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  相似文献   

20.
除“四害”     
《湖南文史》2012,(4):62-63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的不良卫生状况,全国上下开展了一场群众性卫生运动,提出了“除四害”的口号,要把老鼠、麻雀、苍蝇、蚊子除尽。由于其中的麻雀和老鼠被认为是偷吃粮食的罪魁,l958年更是掀起了剿灭麻雀的高潮,男女老少齐上阵,用“轰、打、毒、掏”的综合战术,对麻雀以歼灭性的打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