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平凉市博物馆藏金铜造像中,明代金铜造像占比最大,题材丰富,造型风格多样。本文通过类型学、标准器物学方法,对馆藏明代金铜造像分类梳理,并结合明代纪年造像,分析其形制特征和时代风格,总结出平凉明代金铜佛造像风格上为汉式造像和藏式造像共存,其造型和工艺精美程度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降低,恰与明王朝逐渐没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2.
《文博》2016,(3)
长安地区早在十六国时期已有金铜佛像传入。长安地区北朝金铜佛像有圆雕、背屏式、板式造像三类,其中背屏式占绝大多数。造像技术有范铸法和失蜡法两种,至迟在北魏末期的530年前后,长安地区已经出现了成熟的失蜡法技术铸造佛像;至迟在北魏太和年间,长安地区已经出现了范铸法铸造的金铜佛像。部分出土或馆藏的北朝金铜造像为20世纪初期伪制,必须进行甄别。  相似文献   

3.
孙涛 《收藏家》2011,(12):65-70
在晚期西藏金铜造像作品中,扎什利玛佛像是知名度很高的一种。扎什利玛为简称,全称为扎什伦布寺利玛,指以日喀则地区扎什伦布寺为核心铸造的佛像系列,代表了以扎什伦布寺为核心金铜造像艺术的最高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金铜佛是一种重要的佛教艺术造型,分布在南亚、中亚、东亚和东南亚佛教流行的广大地区。历史上,金铜佛在人们的佛事活动中曾扮演过重要角色。在佛教雕塑遗存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中国金铜佛中的汉地造像与藏传造像各成系统。汉地金铜佛以其涵盖的时空限界之长、之大,以及数量之多,成为研究中国美术史与佛教史的重要对象。19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教造像主要分为汉藏两大系统,藏传佛教造像作为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悠久的历史,恢宏的数量,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其影响不仅在青藏地区,而且广泛流传到内地,并对汉地佛教造像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藏传佛教文物珍品,大部分原为爱国人士、藏族女收藏家益西博真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也有一些是建国以来历代班禅及达赖献给中央人民政府的礼品和博物馆历年征集的藏品,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这些造像举凡上师、诸佛、菩萨、本尊、护法、空行与地方诸神等多种品类,产地多为西藏,间有北京、内蒙古、尼泊尔、印度等地,时间跨越元、明、清三个朝代六百多年,大体涵盖了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各个时期和地区的基本特征,为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纪年分期、题材内容、姿  相似文献   

6.
孙迪 《文博》2007,(4):42-45,73
三、铸造形制1、分铸:存世十六国金铜造像就铸造工艺而言,皆采取分铸各个部件后再插榫(或焊接等)组装的作法。一般坐佛与师子方座系整体浇铸,而伞盖、铃铎、光背、胁侍以及佛床等皆各自先行分铸后再另行装配。施文造像主佛、方座、佛床系整体连铸,且床座连接处过渡并不自然,显系不谙仪轨之作伪者臆断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甘肃馆藏十一面观音铜造像的造型风格●花平宁十一面观音,见于石窟、佛寺内的石雕、泥塑造像及壁画;也见于金铜造像,而金铜造像多被博物馆收藏。在众多佛教神祗中,十一面观音为密宗六观音菩萨之一,是僧俗极为崇奉的神祗。标准造型的观音菩萨称为圣观音,常见多为手持...  相似文献   

8.
1976年11月,在隆化县征集到一批三尊金铜造像,其中一尊刻有铭文和明确纪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北魏较早时期有确切纪年的铜造像,对北魏时期金铜造像的分期、断代及定名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难得的佛教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9.
吴越国时期的佛塔内往往发现有众多佛教遗物,包括舍利容器、佛经、造像等,尤以阿育王塔、刻本《宝箧印经》、金铜造像最富特色。本文系统整理了吴越国时期的舍利容器——阿育王塔、法宝——刻本《宝箧印经》、佛宝——金铜造像,有助于深入认识该时期的佛教遗物。  相似文献   

10.
<正>由于明代佛学兴盛,广建寺院,为满足朝廷布施及民间供奉的需要,金铜佛像迅速发展,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佛像"。此时的造像面相丰满、造型优美、金水充足,艺术水平极高。清代造像继承明代风气,使汉藏金铜佛像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些佛像不仅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对象,也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受到中外收  相似文献   

11.
南诏大理国金属佛像制作工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南诏大理国金属佛像的制作工艺,对部分金属佛像进行了科学分析,表明制作各种铜佛像时,主要使用失蜡铸造工艺,已使用多种金属元素作为材质,阿嵯耶观音像和其他铜像是以含砷的铜合金为特征,金质佛像的材质主要用金银合金,铸造小铜佛像则采用复杂的合金成分配比。根据铭文和绘画资料分析,这些金属佛像主要是大理本地的工匠制作。  相似文献   

12.
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部分佛像风化开裂严重,为了有效地保护这些佛像,探讨微裂隙造像加固封护的方法,采用羧甲基纤维素封护法对其中一尊开裂严重的宝冠佛像进行了试验性加固。结果表明,用这种材料进行封护不仅能够满足微裂隙造像加固的需要,而且操作简便,安全性好,是一种可行的加固封护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丁山 《收藏家》2004,(5):39-41
艺术品的惊人魅力不仅在于它总是传达着一种美学的理念,还在于它总是折射出那一特定时代的气息——惟美的追求与时尚的色彩、宗教的诠释和世俗的潮流、文明的进程以及人文的倾注,很多很多,总之,洋溢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来自不同阶层共性的认同与个性的美。于是,后人便试图从各个角度去解读,搜寻着前人表达出来或隐匿在背后的那些思想、意趣、寄托和追求。佛教造像同样如此丰富地传达着所有的这一切,尽管佛教造像均  相似文献   

14.
张力  徐戎戎 《收藏家》2010,(5):3-10
2009年秋,经过精心筹备,辽宁省博物馆策划推出了"妙相庄严——辽宁省博物馆藏佛教造像精品展"。展览共精选了十六国时期至清代的各类佛教造像艺术精品201件(套),整体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两大部分,这是新馆开馆后,辽博首次将馆藏众多珍贵的历代佛造像艺术珍品呈现给观众。  相似文献   

15.
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出土于1996年,造像雕刻技艺精湛,数量多,贴金彩绘丰富,展现出一种特殊的佛教造像艺术特征。一些佛像由于长期掩埋和历史上遭到破坏,彩绘发生了褪色、变薄、起翘等现象。为了弄清佛造像彩绘颜料和结构,本研究采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显微拉曼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偏光显微镜等仪器分析颜料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龙兴寺佛造像红色颜料为辰砂(Hg S)与铅白(2PbCO_3Pb(OH)_2)混用;地子主要为铅白,经过对该批出土佛造像残碎的石块做薄片处理做偏光显微分析,得到造像石材的主要矿相为含菱铁矿、生物碎屑、白云石的泥晶灰岩(灰岩即石灰石)。  相似文献   

16.
邢继柱 《收藏家》2012,(5):43-52
乾隆皇帝(1736-1795年在位)信奉藏传佛教,对藏传佛教造像了解精深。乾隆二十年时,命国师三世章嘉呼图克图整理藏系佛像神格。在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间,清代宫廷先后分别在紫禁城内修建建福宫花园内的慧曜楼、中正殿后的淡远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的皇唐三阶大德禅师碑,以三组佛造像为碑的主体,且造像主尊不是三阶教徒口念的地藏菩萨。文章意在说明佛教其他宗派的造像、礼佛风气对于三阶教的影响可能是始终的,同时通过造像内容,对这通唐代三阶教造像碑的相对年代作了大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8.
元嘉金铜佛像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山东莒县博物馆所藏的一尊元嘉二十一年金铜佛像,并就其造型艺术与海外现存同类金铜佛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王蕴锦 《中原文物》2020,(2):107-115
犍陀罗艺术和马图拉艺术是贵霜王朝时期大乘佛教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最重要的两种造像范式,两种佛像的雕塑材料、造型特征、艺术风格上都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本文将两者进行比较,介绍了犍陀罗和马图拉艺术的文化、地理范围和分期,列举了犍陀罗和马图拉造像艺术的主要差异性。根据两地出土文物证实,两者虽然归属于独立发展的艺术体系,但两者之间始终联系紧密、互为影响。马图拉艺术所代表的印度本土因素,在犍陀罗艺术形成初始期就已经对犍陀罗造像产生影响,并一直持续至犍陀罗艺术晚期灰泥阶段。受犍陀罗艺术"迦毕试样式"的影响,贵霜时代马图拉艺术出现了着通肩式佛衣、身材矮短的佛像。笈多时代马图拉艺术在融合犍陀罗灰泥造像的基础上创造了"湿衣佛像",并以此完成了印度佛像自诞生之日起便不断融入亚洲人审美特征、逐渐向着东方风格佛像回归的整个历程。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容器肩腹部的装饰性纹饰带多为几何纹、植物纹及贴饰的铺首、佛像、骑马武士、仙人瑞兽等内容;堆塑罐上纹饰主要包括模拟现实生活类、虚构的祥禽瑞兽类和宗教类三种;青瓷莲花尊的出现与佛教有关,其器物上主要纹样如莲瓣、忍冬、菩提、宝相花等都直接源于佛教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