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物》1977,(1)
我国历史悠久,古籍浩瀚。如何妥善地保存古籍,对研究我国的文化遗产,使古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馆图书资料室收藏许多古代图书资料,其中有不少十分珍贵。为了使这些图书资料免遭虫蛀,每年初春、盛夏,都要向图书资料库施放樟脑和对位二氯苯等防虫药物,这对防止虫蛀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年年放药,成本较高,工作量较大;放药过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是一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这些资料,有的记载于龟甲兽骨上,有的记载于竹木制的简策(同册)上,也有的记载于用缣作的帛书上。自汉代造纸术发明之后,纸张逐渐地取代了竹木简策的地位,成为通行的书写和印刷原材料。自从有了竹、木简册、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以来,勿论就官府或私人而言,怎样保存这些大量重要和珍贵的书籍文物,使不致遭受它们的大敌——蠹虫的蛀蚀损毁,就成为一个极其迫切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古人在长期的辛勤劳动中,积累了丰富而有  相似文献   

3.
巩梦婷  辛小虎  韩飞  王丽琴 《文博》2009,(6):479-486
对采用传统壁画制作工艺、传统材料制作的文物模拟样品,在特定体系下进行光辐射老化。定期测量其表层颜料的色度值,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进一步探讨铅丹的变色机理,为彩绘文物分析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书籍、经卷、书画、碑帖、文献、档案、报刊等纸质文物,是图书馆、档案馆的主要藏品,在博物馆的藏品中也占相当比重。自汉代发明造纸术,唐代创造雕版印刷以来,纸张的应用日趋普遍,抄书、刻书、藏书之风盛起。如何保护纸张、收藏书卷的问题,也就随之引为重视。千余载的收藏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保护纸质文物的经验。大量古代纸质文物能留传下米,就是我国传统保护纸质文物技术卓有成效的见证。在文物保护科学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仍需珍视我国固有的优秀传统技艺,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的成就。纸质文物受损的因素诸多,其中以蠹虫蛀蚀较为普遍且后果严重。防治害虫的通常手段是化学防治,本文试对我国古代使用药物进行防虫辟蠹的方法,做些论述,以就教于专家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古代文献记载,分别论述了古代避蠹方法,及防虫药物的化学成分、作用、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铅丹(Pb3O4)和朱砂(HgS)是古代壁画和彩绘上常用的红色颜料,它们的变色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策展人和艺术史学家长期关注的问题。但由于其所处环境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这些颜料的变色机理的研究较为困难。为了探究紫外光照对这些颜料的影响,采用电化学方法和控制环境的紫外老化模拟实验研究了铅丹、朱砂及其混合物的光降解过程,并利用拉曼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实验样品进行分析。电化学实验中铅丹受405 nm激光照射出现还原电流,朱砂出现氧化电流。紫外老化实验确认了铅丹在光照下的还原反应,反应产物为碳酸铅(PbCO3)和碱式碳酸铅[Pb3(CO3)2(OH)2]。因此,光照会引起铅丹发生还原反应,引起朱砂发生氧化反应,两种颜料表现出典型的半导体性质。另外,光化学反应动力学结果显示,掺杂朱砂可能会加快铅丹的光降解过程。  相似文献   

7.
王牧 《旅游》2002,(10):13-15
每次想到浙江温州泽雅地区造的纸时,就会颇为感慨,这些通过72道繁杂工序.费时至少3个月.最少需3个纸农细心制作的一张张的纸,没有被画家绘制成艺术品,也没有印制成书流传于世.它们最终被一把一把地烧成了灰烬!  相似文献   

8.
敦煌石室写经纸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纸的时代现存敦煌石室写经多得自于石室中的莫高窟(千佛洞)。据考证石室初凿于东晋(317—420),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了。此后历代都有新洞的开凿和旧洞的重建。从晋、六朝,到隋、唐、五代及宋初,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石室积累的写经达到以万卷计的数目。由于石窟是佛教寺院,所以写本绝大多数是佛经。据不完全统计,已入藏各地的经卷总数达二万五千卷之多。从写本年款看,其抄写年代起于东晋,盛于隋(581—618)、唐(618—907),终于北宋(960—1127)。  相似文献   

9.
造纸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所作的一项重要贡献。纸的发明、传播和普及,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了积极作用。研究我国古纸的原料组成、工艺处理和质量特征,了解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科学诸方面的认识;对于出土或传世的纸本书画文物的鉴定和保护,有实际的价值;对于今天造纸技术的进一步改革,也有可供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造纸术发明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黄河流域。东汉以后,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的逐渐上升,造纸术向南方传播,造纸原料、技术和纸的品种、质量都不断扩大、改进。东晋时,江南地区造纸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但是以前造纸史研究者对我国北方古纸的研究较多,对南纸的研究较少。苏州市瑞光寺塔发  相似文献   

11.
汪庆元 《文献》2005,(3):229-239
一、<新安蠹状>简介 徽州文书档案由于是第一手资料而受到明清史学研究者的重视.徽州文献也有属于档案汇编的形式.<丝绢全书>就"无异明代徽州府衙门中的一批卷宗","与徽州地方发现之房地契约同有史料保存的价值."①新见之<新安蠹状>亦属此类.  相似文献   

12.
纸的别名     
纸是“文房四宝”之一,同时又是书写和印刷书籍的主要材料.由于文人学士钟爱纸,所以历代给纸起了许多雅致的代称:1.赫蹄《汉书·外戚传·孝成赵皇后传》:“(籍)武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蹄书.”颜师古注:邓展曰:“赫音‘兄弟鬩墙’之‘鬩’(xi隙).”应劭曰:“赫蹄,薄小纸也.”可见,“赫蹄”是西汉末年流行的一种小幅薄纸.  相似文献   

13.
采用有毒化学药品防治动物标本害虫是博物馆使用的传统消杀方法。然而,考虑到化学药品对公众健康的潜在危害,迫切需要寻找更为安全的防治方法。采用安全无毒的-20℃低温冷冻法对标本害虫白腹皮蠹进行消杀实验,结果显示防治效果显著,寄生于动物标本皮毛的白腹皮蠹成虫在6小时内全部死亡。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降温速度和标本制作材料的隔热特性是影响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随着低温平衡时间的延长,害虫对低温冷冻的适应能力将逐渐增强,最终导致害虫消杀时间显著延长。此研究工作为博物馆采用安全无毒的低温冷冻法防治标本害虫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4.
油渍是一种纸张上的常见病害,以往对于这种病害如何影响手工纸性能的研究较少。本工作以纸张耐久性变化的研究作为切入点,辅以扫描电镜对油渍与纸张的共存状态的观察,以此来探讨油渍对手工纸的影响。研究表明油渍使得纸张的抗张强度、撕裂度、耐折度等物理性能有一定的降低,色差值增大,pH值降低,油渍以一种物理吸附的作用包裹于纤维之上对纸张造成影响。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油渍因为氧化酸败作用而逐渐变质,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油渍对纸张的耐久性影响在老化前期影响较大,后期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传统加工纸的发展历程,并详细综述了传统加工纸的加工工艺,包括传统染色、涂布、施胶、涂蜡、捶打、砑光、洒金银、刷云母、描金银、砑花纹等工艺。  相似文献   

16.
古建筑防工业振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防止工业振源引起的地面振动对古建筑结构的危害,本课题对古建筑结构的容许振动、动力特性和响应计算、古建筑结构现状的判断、地面振动传播等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主要的工业振源和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的大量靠现场实测、室内实验和理论分析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提出以疲劳极限作为确定古建筑结构容许振动的依据;(2)建立了殿常、楼阁、古塔、钟鼓楼、宫门等的动力特性计算模型;(3)应用波动理论判断古建筑结构的应力现状;(4)得出不同土层中振源频率随距离变化的规律.以上成果均已纳入国家标准<古建筑防工业振动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7.
异彩纷呈的藏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的造纸术历史悠久。据记载,藏族在没有发明藏纸以前用树皮、石板、羊肩胛骨、木板、竹板及羊皮等作为书写用品。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发明了造纸术,后经逐渐完善,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藏纸工艺。但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现代造纸术的运用,新兴纸张充斥各行各业,给传统的藏纸造纸工艺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的藏纸造纸术濒临失传。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取样分析故宫毓庆宫修缮前裱糊纸样品,对其进行显微观察、纤维原料等的剖析,从而确定其所用裱糊纸种类及胶结材料的类型,结合纸张加工工艺及裱糊方法,探索清代裱糊纸的工艺做法,为古建裱糊作修缮提供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9.
楼兰出土的汉文简纸文物的重见天日.震惊了世界,引起了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楼兰及其相关问题的探索和讨论。楼兰文书的出土,是本世界考古学界的重大发现,是研究丝绸之路交通史和我国魏晋时期历史,文字语言和书法艺术不可多得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2017,(14)
作为计算机输出设备的打印机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其发展经历了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热升华打印机等多个发展阶段和类型。本文以单张纸打印机纠偏装置的专利申请为分析对象,重点分析了全球范围内单张纸打印机纠偏装置的申请信息、专利布局以及技术发展状况,并指出中国具有庞大的打印机消费市场,单张纸打印机纠偏装置作为提升打印质量和打印速度的技术基础,我国申请人应该对其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