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作为一个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被多次塑造的城市形象已经成为了被赋予了众多的象征意义。杨骚,因中国诗歌会而成名的诗人在《夜的上海》一诗中塑造了上海黑暗颓靡的形象。这不是一个孤立特殊的存在,是时代以及诗人自身性格、境遇在文学中的显现。  相似文献   

2.
《屈骚艺术新研》199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毛庆先生的近作《屈骚艺术新研》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屈骚艺术成就的著作。屈骚艺术研究历来是楚辞学的薄弱环节,在这个方面作者大胆尝试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广泛汲取借鉴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多层次、多角度地剖析了屈骚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内在艺术规律,视野开阔,见解独到。  相似文献   

3.
卢权 《文史春秋》2014,(1):25-30
杨善集(1900——1927),字义甫、维善,笔名杨白。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大革命时期广东地区共青团和青年运动的先驱者,海南地区党组织和革命武装的创建人之一。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解放事业不懈的奋斗,1927年9月光荣牺牲,年仅27岁。他生前的战友聂荣臻曾赞誉说:"杨善集同志短暂的一生,一贯忠诚于党的革命事业","他是一位好同志。"  相似文献   

4.
从布加勒斯特飞往慕尼黑的航班准时着陆,我登上了前往帕骚(Passau)的火车。 帕骚的老城建在一座小岛上,多瑙河在这里和Inn与Ilf河汇合。这里是多瑙河上游最大的港口,再往上游,河水的深度就无法支持大型轮船了。因此,大部分多瑙河的邮轮从这里启航。  相似文献   

5.
正杨荫杭(1878—1945年)字补塘,笔名老圃。20年多年前,李慎之先生曾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一篇介绍杨先生的文章,题为《通才博识,铁骨冰心》。文中写到:"补塘先生之博学多闻,往往使我挢舌不能下。无论什么材料,都是信手拈来皆成妙谛。尤其难得的是,它们并不是专门著作,而是排日作  相似文献   

6.
“一名而立,旬月踟蹰”。文章的署名,是文章的标识,比题目还要重要,所以文人在署笔名的问题上,一般是很重视且有时是很费周折的。在中外文学史上,鲁迅的笔名是一道奇妙的“艺苑风景线”。据统计,鲁迅使用的笔名总共有140多个。这些笔名,大都寓意深刻,妙趣横生,兹摘取其中一小部分,道出原委,以飨读者。凸鲁迅。在他抛岁以前,是没有鲁迅速个名字的。这一笔名,是他写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尉首次用的,后来就成了使用得最多的一个笔名。以致于逐渐代替了他的原名了。据统计他共用这个笔名写作和翻译过500多…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萧条”宋玉《风赋》中“萧条众芳”一句的“萧条”一词,注家多释作“寂寥”、“雕零”。这与安适富丽的楚王宫中景象和“宁体便人”的清爽大王雄风颇为不叶。“萧条”一词在这里应该解作“动”。它与“萧萧”、“骚骚”、“萧骚”、“搜搜”等词是同义语。  相似文献   

8.
丁东 《文史博览》2005,(10):4-11
20世纪70年代,写作组在中国大陆曾经领导官方舆论。影响最大的是以梁效为主要笔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和曾用罗思鼎等笔名的上海市委写作组。其次还有以初澜为笔名的文化部写作组、以唐晓文为笔名的中央党校写作组、以洪广思为笔名的北京市委写作组等。  相似文献   

9.
“一名而立,旬月踟蹰”,文章的署名,是文章的标识,比题目还要重要,所以文人在署笔名的问题上,一般是很重视,有时是很费周折的。 在中外文学史上,鲁迅的笔名是一道奇妙的“艺苑风景线”。据统计,鲁迅使用的笔名总共有140多个。这些笔名,大都寓意深刻,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0.
人物介绍     
《巴蜀史志》2017,(4):F0003-F0003
杨春蕾,中国现代汉传佛学画家,张大千再传弟子。1969年生于成都,笔名杨丰源,籍贯重庆;1988年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2004年师从大风堂关门弟子孙家勤先生,擅长书法、工笔重彩、篆刻。常有作品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得不少殊荣。现担任张大千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从事佛教绘画创作30余年。  相似文献   

11.
萧军原名刘鸿霖,笔名三郎、刘军、田军、萧军;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萧红。萧军和萧红名字后一个字合起来就是“红军”,这是他们取笔名的真正寓意。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以字行于世。至于他的笔名则很少有人研究。已故著名现代文学收藏家瞿光熙先生曾撰《关于郁达夫的笔名》一文,对郁达夫的笔名进行了考证,证明郁达夫曾以"曰归"的笔名发表过两篇文章,他写道:郁达夫确实有个笔名"曰归"。  相似文献   

13.
刘振修 《文史天地》2012,(10):50-51
中国现代文坛,多数作家撰写发表文章时都用笔名。最著名者“鲁、郭、茅”,“巴、老、曹”是也。作家是玩儿笔杆子的,有笔名不足为奇,但中共党史上的许多革命家也有笔名,这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相似文献   

14.
报人邹韬奋     
周利成 《百年潮》2022,(5):76-82
<正>1944年7月24日,年仅48岁的著名记者、出版人邹韬奋在上海病逝。全国新闻界获悉后,纷纷在报刊上撰写文章、诗歌、挽歌。1946年7月20日第33期《风下》周刊还出版了“民主战士青年导师邹韬奋先生逝世二周年纪念特辑”,刊发了沈钧儒、胡愈之、郑振铎、茅盾、黄炎培、陶行知、沈兹九、陈仲边、金丁、胡守愚、杨骚、殊群、丝丝等十余位友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写作组在中国大陆曾经领导官方舆论。影响最大的是以梁效为主要笔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和曾用罗思鼎等笔名的上海市委写作组。其次还有以初澜为笔名的文化部写作组、以唐晓文为笔名的中央党校写作组、以洪广思为笔名的北京市委写作组等。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红旗》杂志,几乎每期都有这些写作组的文章。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以及《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也常在最突出的位置发表这些写作组的文章。当时的中国,普遍实行政治学习的制度,一般每周学习两个半天,至少一个半天,而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两报一刊”的重要文章。写作组在当时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德华 《文献》1999,(4):41-50
日本金泽文库藏唐写本(佚名)《文选集注》残卷,其中骚类残卷包括卷六十三"骚一",为《离骚》从"小序"至"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部分;卷六十六"骚四"为《招魂》、《招隐士》两篇.  相似文献   

17.
鲁琢所编《赋学正体》从文体特点入手将赋分为四体(骚赋、古赋、文赋、律赋),并追本溯源,为它们找到了共同的根源——屈骚,四体之赋分别继承了屈骚中不同的特点,从而蔚成大国。《赋学正体》产生于古、律各体赋之创作及具有新创的赋学理论皆十分兴盛的乾隆朝,其将四体之赋渊源归于一处的做法,实质上是对"因时代高下"与"祖骚宗汉"的赋学批评观的反拨,将各体之赋置于平等的地位,更为客观地考察并揭示其文体特点。而他在"韵语杂体"一卷中将十四种韵文文体与赋画境,显示出其所持的狭义的赋体观,仅有导源于屈骚,以赋命名,文体特点合于其所分四体之赋的韵文才能被称作是赋。而从他"间採名篇"的选赋标准及赋后之论中可见他于古厚醇雅的赋作的推崇。而鲁琢对历史发展中各体之赋的变化缺乏关注,则是其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18.
铁肩担道义 巨笔著文章──阿英父子在苏北的文化活动郭静洲,姚长鼎阿英(1900一1977)原名钱德富,曾用笔名钱杏村,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学史家和收藏家。他的足迹遍及江淮南北,史不胜书。这里仅仅介绍他们父子在苏北的文化活动片段。阿英是在...  相似文献   

19.
周瘦鹃逸事     
正笔名"瘦鹃"周瘦鹃生于1895年6月30日,原名祖福,字国贤。因为他常用"瘦鹃"为笔名发表文章,就以瘦鹃名世,周祖福、周国贤反而很少有人知道了。1912年,17岁的周国贤开始翻译外国小说,他自取了一个笔名"瘦鹃",稍后,开始小说创作,也以"瘦鹃"为笔名,接着以"红鹃啼瘦楼"命名自己的书斋。周瘦鹃成名之后,曾有好多人问及笔名的出处。周有过一段诠释:"别号最带苦相的要算是我的瘦鹃  相似文献   

20.
西汉《楚辞》传播接受的途径与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楚辞》传播接受活动自高帝始至武帝极盛,后期在宣帝喜好以及扬雄、刘向等赋家的努力下,仍不绝如缕,持续于有汉一朝。其传播接受活动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统治集团好尚,宫廷倡导;二是文人雅好,师法屈骚。通过这两条主要途径,《楚辞》传播与接受的主要方式大略有三种:一是诵读、讲解(口头传播);二是绍骚、拟作(文字传播);三是辑作、评论(文字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