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针对学术界有人完全否定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观点,专门考察了清朝在与外国开展政治关系时建立朝贡制度的最初目的。我们认为,清朝所构建的朝贡制度具有谋求自身安全和边疆稳定的显著用意。与明朝相比较,清朝在处理涉外事务时在实际上已经摒弃了明朝二祖在海外世界扮演天下共主的理想,而专注于自身的边疆稳定和安全,使她的封贡体系具有周邻性和边疆防御体系的突出特征。而清朝将周邻诸国的朝贡事务分别安排于礼部和理藩院两个不同机构进行管理,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朝贡事务所做的制度安排,一定程度上结合了相关国家和部落的民族特质,体现了清人处理涉外事务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2.
故宫博物院现藏清代瓷器共计31万余件,而咸丰时期的仅有560余件且器形很少,如此悬殊的数量对比使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当时的生产状况又是怎样,到底都烧造了哪些品种,清宫档案中所记载的烧造品种是现在库存中的哪些器物呢?它们又是如何被运进都城的?作者对故宫博物院瓷器库房所藏咸丰时期瓷器的认真整理,并查阅了清宫遗留的档案,希望通过实物与档案的对比,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3.
贺云翱 《东南文化》2012,(1):91-98,127,128
"贡瓷"及与其相关的"官窑"制度是中国古代瓷业生产中的重要学术问题。文物考古界一般认为,中国的"贡瓷"制度开始于唐代,烧制优质"贡瓷"的"官窑"制度则始于晚唐或宋代。然而,近年来在湖南湘阴窑和南京发现的"太官"、"供奉"、"上府"铭瓷器标本证实,"贡瓷"制度最迟开始于南北朝时期。湘阴窑址出土的刻有多种瓷业工人姓氏及"官"款的窑具资料可能还把中国烧制"贡瓷"的"官窑"制度开始的时间提前到南朝或隋代。  相似文献   

4.
自进化论传入中国,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提供了一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富强之路。斯宾塞的竞争进化论,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儒家的经世致用、法家的富国强兵相结合,形成了近代中国物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狂潮。社会达尔文主义颠覆了两千年来中国传统的礼的秩序,代之以竞争为核心的力的秩序,并产生了以强者为主导的新国民人格。然而,这一去价值、去伦理的力的秩序,在清末民初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后果,它造就了民国,却毁了共和。五四知识分子痛定思痛,重新思考中国的复兴之路,开始了从富强到文明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5.
乾隆时期,对宫廷内藏墨进行了大规模地整理.整理的方式主要为清点、鉴选、分类、装箱、修补、再和.再和时将较多的旧墨、破墨捣毁,制成新墨,还对个别旧墨进行复制.这一活动使大量旧墨得以保存,同时对大量藏品进行毁墨再制,使原本流传的墨改形易容,后人知其物不识其物.  相似文献   

6.
清官元旦筵宴,无论是宴会的礼仪典制.还是筵宴的举行与否,入关前后存在明显的差别。入关前的元旦筵宴,其政治目的非常明确.不轻易取消。入关初期的元旦筵宴经历了过渡时期.一方面仍然保留着入关前的一些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确立宴会礼仪树立皇帝的绝对威严。典制具备的清宫元旦筵宴弥漫着皇权至上的气氛。  相似文献   

7.
清光绪年间,桐乡严辰独纂成光绪《桐乡县志》。为纪念自己十余年的编纂生涯,他将编纂体会写成《墨花吟馆辑志图记》,并让人把书带往日本,请日本、朝鲜的文人学者予以绘图、点评。三国学者就此书相互唱和的诗文后来辑成《海外墨缘》一书,成就了清末中、日、朝三国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严辰所纂光绪《桐乡县志》体例精到,笔法独特,反映出作者对方志编纂独到的理解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故宫学是一门方兴未艾的综合性学科,郑欣淼先生曾经指出,故宫学的研究范围大致有六个方面,包括故宫古建筑(紫禁城)、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百万件文物、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明清档案、清宫典籍以及近八十年的故宫博物院的历程。本文内容属于上述第三个研究范畴"宫廷历史文化遗存"。作者拟透过对晚清大词人况周颐的一则故宫史料笔记的初步考察,说明历史文献是研究故宫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最不可或缺的领域,而曾经在京任官的文人及其集部著作,正是研究这个范围的故宫学亟待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的文献史料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廷寄是清代军机处特有的下行公文,其格式之演变不仅是军机处规制日趋严密的缩影,而且是清廷政局及人事变动的"晴雨表".因廷寄格式之演变不仅不见于史籍之记载,也多为学界所忽视,故撰文讨论之.  相似文献   

10.
明末至清前期的"西学",有自身的核心关切、内在结构和话语系统。从当时的"西学"、"天学"、"性学"和"超性学"等概念的历史和内涵角度,来把握相关问题,能增进今人的理解。当时的西学,也存在助益近代性的因素和超越时空的文化蕴涵。前者主要表现为实证的"全球意识"的引入,随之而来的时空观念的变化,以及以演绎推理为主的逻辑方法的传导及其意义等方面;后者则可从当时创译并流传开来的大量新名词新概念的价值,或一些长期被遗忘的人文学科译著的内涵挖掘等方面,来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国时期西康地区的农业改进及其实际成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川 《民国档案》2004,2(4):54-59
在清末与民国时期西康地区的农业技术的改良及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一些相关机构如晚清开办的“农事试验场”、民国初年广泛建立的“西康农事试验场”和1940年成立的“西康省农业改进所”,以及西康地区的一些历史人物起了较重要的作用。章以四川省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及近代相关史料为主,在论述这一历史时期西康地区的农业改进活动后,指出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农业改进的成绩有限,但它预示了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康藏民族地区农业近代化的开始,在中国近代边疆开发史上无疑是不应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清初修志是国家重要的文治工程和重建措施。顺治、康熙年间河南修志对清代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有筚路蓝缕之功。从清初河南所修的地方志来看,修志活动及时保存了乡邦文献,修志理论得到了继承与发展,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3.
叶柏川 《清史研究》2003,(1):98-102
161 8年 ,俄国佩特林使团来华 ,拉开了早期中俄关系的序幕。到鸦片战争之前 ,由俄国外务衙门正式派遣到中国来的外交使团共有八个。本文拟对这八个使团人员构成的情况做一考察。巴伊科夫使团 ( 165 3— 165 7)使臣 :费奥多尔·伊萨科维奇·巴伊科夫使团其他成员 :托博尔斯克城鞑靼人头领彼得·亚雷日金 ,布哈拉商人谢伊特库尔·阿勃林和巴巴托夫 ,图林斯克商人奥尔丘什卡·达尼洛夫 ,托博尔斯克火枪兵五十人长伊瓦什卡·尤菲米耶夫·乌斯丘扎宁 ,军役人员米季卡·曼诺沃 ,伊瓦什卡·马梅金 ,格里什卡·普罗克申 ,格里什卡·伊林。巴伊科夫是…  相似文献   

14.
The ratific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 ushered in a new system of government. No longer did the thirteen states merely hang together by the threads of a confederation; they now bonded to each other as one nation. Organized chiefly by the first three articles of the Constitution, a federal government began to take shape. The Framers expressly laid out the functions and duties of the first two branches in the first two articles—the legislative and executive. However, Article III, which organized the judiciary, remained short and ambiguous. The Founders charged the First Congress with the task of organizing the federal judiciary. Even after Congress created the judiciary, however, questions still plagued the system. This essay argues that the actions taken by the Justices of the early Supreme Court to ease the burden of circuit riding expanded and further defined the judiciary's role as a branch of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15.
晚清华北定期集市数的增长及对其意义之一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晚清华北集市的发展表明,集市数的增加首先与人口有关;但并不完全是正相关的关系,在不少情况下,一个集市可为X数量的人口服务,也可为2X或3X数量的人口服务。集市数增加,意味着农产商品化和商品流通量的扩大,显示出经济繁荣的景象;但在晚清,人均耕地减少,农民贫困度增加,农民为维生而会更多地卷入商品经济,会更多地利用剩余人力以发展低成本的各色家庭工副业,这些对集市贸易量和集市数增长都起着作用。故贫困是晚清北方农村商品流通量扩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晚清议改科举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晓红 《史学月刊》2007,1(10):39-48
废除科举并非清统治者的初衷。迄道光至光绪,长达半个多世纪,议改科举的主流,多以讲求实学、增广科目、取材标准多样化为基本取向,希望以老树嫁接新枝的方法,激活科举制生机。朝臣疆吏们先后至少有18份以上要求增设科目的改革方案,正式奏呈清廷,最高执政者亦并多次谕令部院大臣讨论议复。由于整个统治集团的观念更新滞后,礼部等机构恪守夷夏之大防,阻挠变制,总理衙门鉴于反对派势大而采取等待姿态,经济特科的举办又一波三折,以虎头蛇尾告终,使得科举制失去了逐步内在更新的最佳时机,后起者不得不考虑除旧布新的彻底变革。  相似文献   

17.
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研究的新收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建华 《清史研究》2004,(1):123-124
清代中俄关系的研究 ,由于边界问题的争执 ,一直受到两国政界与学界的重视 ,中国在上世纪特别是七八十年代就对中俄关系有过相当深入的研究 ,比起清代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研究来说 ,中俄关系是研究最为深入的领域之一。不过就清代中俄关系来说 ,边界问题与政治关系探讨较多 ,相对来说贸易与经济的往来研究较为薄弱。清代中俄贸易主要是在恰克图 ,中俄恰克图贸易事关清代经济贸易、外交政策以及满蒙关系等问题 ,相当重要。学术界就此进行了一些探讨 ,尚需要更深入、全面的研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米镇波先生的新著《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  相似文献   

18.
论清前期官员的任职地方回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前期,统治为了整顿吏治、巩固皇权,制定并推行了严密的回避制度,清前期的回避制度十分庞杂,此从历史特点和历史局限两个方面对清代前期官员任职地区回避制度进一步作出了理论的概括和评价,通过考证纠正了古人的某些错误记录,并对今人的某些诠释提出了商榷。  相似文献   

19.
行纪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这类作都是作据亲历所,内容丰富、生动、具体,其中许多内容还为官私述所不备。本选取清康熙时期扈从康熙出巡塞外(主要是蒙古地区)诸臣所留6篇蒙古行纪,结合相关官私史料,重点从口外蒙古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木兰秋弥、多伦诺尔会盟等三个方面探讨行纪中有关蒙古地区的独特记载。  相似文献   

20.
清代前期的税关,起到上承明代、下启近代的作用,是研究清代后期关税不可跨越的一个阶段。详细研究税关兴革变化,更是研究清代关税制度的基础,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描述明至清前期税关设置及其变化过程后,提出清代前期税关设置的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