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仁武 《攀登》2011,30(3):101-105
"和谐"既是反映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标志,也是一种理想社会生活方式的文化表达。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的理性支持,要通过思想道德的整合来形成核心价值体系,把和谐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融入到社会生活实践之中,为促进社会和谐奠定具有公共道德理性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
路献琴 《沧桑》2010,(3):152-153
对"和"的追求是华夏民族的天性。"和"不仅是和谐,还是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在中西合璧中将起到前所未有的作用。它不仅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同时也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辅助甚至拯救。在21世纪,若是"和"思维占主导地位,那么中国将是幸福的,世界也将是幸福的。  相似文献   

3.
刘白玉  扈珺  刘夏青 《沧桑》2011,(2):67-68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发展战略。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符号,而"齐鲁十二圣"文化又是齐鲁文化的象征。对其核心文化元素翻译进行研究,指出错误和不足,提出正确的翻译策略,对保持中华文化特色,宣传中国"和谐"价值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吴筱 《文史月刊》2013,(4):72-73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儒家倡导的和谐思想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方法论上看,儒家试图通过调和的方式,最终达到一种和谐。从价值取向上看,儒家的全部道德理论,都是为了追求最终的和谐。儒家"和"文化讲究"和心","和心"在处理人自身、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表现出了我们至今仍需学习并加以倡导的各种素质;讲究"和而不同",体现了强大的包容性,展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容纳力;讲究"天人合一",集中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刘娜 《沧桑》2010,(4):18-20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强调了上层建筑对夺取和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从而突破了经济决定论的僵化状态,确立了文化这一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这一理论的当代性更加凸显,它为我党如何进行文化能力建设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宁  李海昕 《神州》2012,(26):13-13
本文通过简单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纲领式的论述了儒家、道家、佛家文化思想的根本精髓,阐述了其"和谐"理念的内涵,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挖掘升华其思想,做到古为今用,以期为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之支持。  相似文献   

7.
胡亚玲 《神州》2013,(32):16-16
在新形势下有意识的做好医院文化建设的"软"字文章——对内加强软管理,对外进行软渗透,营造和谐的软环境,对医院持续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志生 《神州》2012,(26):258-258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开始被不断提及并强调。而作为大综合学科的艺术设计,更是开始不断强调传统文化在设计应用中的重要性。在"国际风格"与"现代设计"等西方大思潮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设计爱好者开始重新反思传统文化的新定义。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开始成为我们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所以",与自然的和谐"这一传统文化核心观念开始不断被应用到设计当中。而自然景观与中式符号也开始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室内设计当中。  相似文献   

9.
郑云才 《沧桑》2009,(1):108-109
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企业和谐应以和谐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此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既注重创新,又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底蕴和根基,两者互为影响、作用。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相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这是时代赋予企业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0.
甘肃地处中西文化交汇处,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甘肃史前文明是华夏文化的一枝奇葩,与史前其他文化的相融及对华夏玉文化"首德次符"、"大玉不琢"观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主要根据详实的考古发现,探讨了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并揭示了甘肃史前玉器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黄金英 《神州》2012,(27):28-28
文化站不仅是组织,辅导群众文化活动的机构,而且是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在城市,它以"都市文化"为背景;在农村,它以"乡土文化"为特色。但作为处在城乡结合部的郊区农村,由于同时受两种文化的影响,情况要复杂的多,不仅仅文化形态表现出较多的两面性,而且使得远郊区域内的群众文化工作呈现出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2.
孙振轩 《神州》2013,(15):36-36,3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和谐文化的建设。文化是深入人心,深入思想的。和谐文化建设能够将和谐社会的思想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能够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在世界文化竞争中更大更强,和谐文化激发引领整合文化,激发文化创造力和活力,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3.
刘宁 《神州》2012,(33):30-30
和谐文化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具有继承性、借鉴性、适应性等基本特征,具有凝聚导向、保障保护、规范教育等基本功能。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4.
代莉 《丝绸之路》2011,(20):57-59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神圣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与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龙被翻译成"dragon"。dragon和龙确实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它们同是想象中充满传奇色彩的动物,又都在文化中长久地保存下来。但事实上,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动物。这种对译必然造成文化交流上的误解和障碍。本文试图从中西方文化中"龙"或"dragon"的不同起源和发展,探索它们在各自文化中的不同象征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媛媛 《攀登》2007,26(5):87-88
文章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建设"这一主题,提出了以下观点:和谐社会建设和和谐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和谐文化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基点;和谐文化建设不是对传统和谐思想的简单重复,应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处理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关系中构建和谐文化;只有发展好少数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整个社会才有可能和谐;和谐的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谢艳花  董昊 《神州》2013,(18):22-23
企业和谐文化建设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努力加强学习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廉洁文化及家园文化建设,为企业健康、有序、和谐发展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相似文献   

17.
姜艳艳 《神州》2012,(2):122-123
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没有先进文化作引导,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在开明盛世的今天,和谐的文化精神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和光大。而群众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固有的和谐特征与和谐功能,必将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杨鹤 《神州》2012,(5):21-22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但文化也影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受数千年岁月磨砺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的一方面。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族观念、"人治"思想、"好古忽今"意识和"义"、"利"对立观四个方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本文提出并阐述中国特质的历史传统地方志文化,与西方"舶来品"年鉴文化,经过"强强联合、互利双赢",被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为地方志工作、地方志资源。通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范围编修的社会主义新方志、年鉴,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与典型,建设美丽中国的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论述,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其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构成的有机整体:即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年来,地方志年鉴文化的编纂和开发利用充分展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为指导,与剖析其内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志鉴文化充分展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培育和践行。最近,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阐述了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这个理论为指导,促进方志年鉴文化的编纂与应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中国现代方志学的一个新创意的重要学术观点及学科建设中方志政治学理念的拓展与丰富。  相似文献   

20.
刘建平  彭先兵 《攀登》2007,26(6):159-162
和谐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而实现两者的全面对接有一个方法路径的问题,因为全面对接不是同时同步的对接。本文提出:首先,和谐文化不是无源之水,建设和谐文化要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为前提;其次,传统哲学是传统文化的根基和生长点,继承传统文化应以扬弃传统哲学为首要选择;再次,和合理念是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和重要内蕴,继承传统文化应以弘扬和合哲学为重点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