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自余英时于上世纪80年代发表《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一文以来,史家陈寅恪1949年的去留问题成为学林一段公案,不断有学者搜求新史料,探讨陈寅恪晚年生命史上的这一重要转折点。2008年,胡文辉出版《陈寅恪诗笺释》一书,汇集台湾相关人士对于陈寅恪有意赴台的种种听闻,并综合陈诗与时人旁证,得出结论:"陈氏最终决定留下,绝不等于他原来未考虑过出走。"(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93页)2009年,他又根据  相似文献   

2.
谢泳 《江淮文史》2014,(4):142-151
正陈寅恪与《红楼梦》的关系,今天为人谈论的较多,刘梦溪有长文梳理相关史料并有深入分析。关于《儿女英雄传》本身的专题论文也不鲜见,但陈寅恪与《儿女英雄传》间的关系,特别是他为何喜欢在自己著述中引用《儿女英雄传》等现象,目前还没有人特别注意,所以有必要稍加申说。  相似文献   

3.
姜萌 《史学月刊》2007,(3):79-85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束星北档案》等著作,代表了当前历史传记写作的一种趋势。《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的文本近似历史叙事散文;《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的文本更接近史学论文;而《束星北档案》则类同电视记录片的文稿。这些著作共有的特点是:在修撰方式上,大量运用了第一手材料;在文本风格上,力求作品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在写作理念上,坚持真实第一,尊重历史。这一趋势非常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4.
陈寅恪佚文《吾家与丰润之关系》试考张求会“吾家与丰润之关系”是陈寅恪最后一部著作《寒柳堂记梦未定稿》的第四章。《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完成于1965至1966年,1969年陈寅恪去世,此后文稿一直未能面世,直到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陈寅恪文集》...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了吴定宇教授的新著《守望:陈寅恪往事》。该书除自序、结语之外,分五章,总50多万字。陈寅恪是20世纪中国学人的杰出代表,为中国学术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读懂了陈寅恪,就读懂了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史。但是,要读懂陈寅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该书叙述了陈寅恪曲折坎坷的人生,展现了他不同寻常的求学经历、治学生涯、治学方法以及终身守望  相似文献   

6.
16年前,陆键东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一经出版即在知识界、文化界激起强烈反响。尘封多年的陈寅恪一时成为焦点人物,并开始由学界走向普通公众。10年前,《陈寅恪集》终于由三联书店推出。首先与读者见面的是《柳如是别传》,首印1万册,短短数月间销售一空,不得不加印——"陈寅恪热”丝毫未见消退。  相似文献   

7.
史学家陈寅恪,学识渊博,精通10余种文字,曾游学日、欧,在巴黎、柏林的各大学研究讲学10多年,西洋不少汉学家曾从其学。陈寅恪壮年即驰名中外,堪称史学泰斗,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编》、《元白诗笺论稿》、《唐代政治  相似文献   

8.
《湖南文史》2013,(8):41-41
首先,钱钟书对陈寅恪被吹得上了天的著作《元白诗笺证稿》根本不屑一顾。据资料显示,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出版后曾赠送钱钟书一册。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王国维文集》第四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176页)曾指出:“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见之赐。”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  相似文献   

10.
陈丹青的油画《国学研究院》,画了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吴宓,5位国学大师"人"字形站在清华校园里。这当属当代油画精品,人物挑选很严、很准,寓意自不待言。陈寅恪,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学大师。他留学于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通晓梵文、突厥文、满文多种东西方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1.
陈寅恪1931年发表的《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责任》一文,尽管常被学界引用,但此文言简意赅,实值得仔细研究。其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是国民政府北伐之后将清华从一所民国初年成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改制为一所国立大学,学校的制度和学科发展经历了深刻的变革。陈寅恪此文正反映了这一变革过程中对中国学术的反思和对清华发展的总结与期待。一方面,陈寅恪在到清华任教多年之后,其背负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使得他非常看重民族与学术的独立;另一方面,他又不忘以他在海外游学多年的观察来评判中国学术过去从旧学到新学的转变中所存在的得失,对中国学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反思性看法。  相似文献   

12.
赵荣华  赵照 《收藏家》2010,(3):43-49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之一,正如近代史学大师陈寅恪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先生文集》第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相似文献   

13.
史学精粹     
正徐国利:《陈寅恪对"以诗文证史"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以诗文证史"是指以诗词歌赋和笔记小说等文学作品作为史料来研究历史和书写历史。宋代以来的史家开始自觉地将诗文作为史料使用,形成了"以诗文证史"的史学传统。中国现代史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陈寅恪是其中最有成就的史家。首先,他在理论上对"以诗文证史"作了重要阐发,详细阐释了中国古诗具有史料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以来陈寅恪先生的佚札陆续刊出,三联书店《陈寅恪书信集》中的信札刊行较早,为治现代学术史的学者所习知,却存在一些明显的文字错误。今举二例如下:  相似文献   

15.
《文史月刊》2013,(10):63-63
梁启超推荐陈寅恪任国学院导师一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其实,从《吴宓日记》中的记载来看,在推荐陈寅恪到清华国学院任导师问题上,吴宓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16,(10)
正张明弼,明清间文学家、学者,古文诗赋名重一时。顾启、姜光斗撰《张明弼事略》中有如下介绍:"张明弼,字公亮,明末清初文学家。他的散文《避风岩记》,将自然景物与自己在封建官场的痛苦感受揉为一体,深刻揭露了明末政治的黑暗与腐朽,由于感情浓烈、风格泼辣,成为我国游记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葩。他的传记作品《冒姬董小宛传》是十分珍贵的史料,多次被著名学者王梦阮、陈寅恪、  相似文献   

17.
《百年潮》1999,(1)
《百年潮》1998年第四期的《刘大年忆郭沫若》一文,讲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故事: 1953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提出建立三个历史研究所,一所请郭沫若兼所长,二所请陈寅恪任所长,三所请范文澜当所长。当时,陈寅恪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同年12月,由  相似文献   

18.
陈寅恪的文化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寅恪(1890~1969年),江西修水人,中国著名的一代史学大师。陈寅恪一生治学范围广泛,学问博大精深,成就卓越不凡;但陈寅恪研究历史又与众不同,即他主要是用文化史的观点去研究历史,自称“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而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①,并在历史研究之中融入自己深刻的文化关怀。陈寅恪用文化史的观点去研究历史,与钱穆等人又有所不同。他没有留下正面阐述其文化历史观的论著,兼之他的人生际遇和心路历程都颇为独特典型而又错综复杂,因而,研究他的文化史观就显得颇为不易。当年杨树达在致陈寅恪的信中谈到:“…  相似文献   

19.
按照陈氏族谱,"恪"字辈以下是"封"字辈。"恪"字辈多文史大家,从"封"字辈开始,却大都转向了理工科1996年10月,江西修水县审计局剐局长刘经富因病住院10天。在病床上,他读到了当时的一本“畅销书”——《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这本黑封皮的传记,令他大为震动。刘经富形容当时的心境是“人彻大悟”。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先生蛮狂,年少时节,放出狂言:“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也恕不奉访!”后来很多年,依然是“狂奴故态”,据说对同时代的人都有点瞧不上,他对王国维是“一向不喜欢此人著作”,义在《谈艺录》讥其诗“笔弱词靡”;他对陈寅恪也有不屑,讽其“诗史互证的治学方法是一偏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