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碳十四年代测定报告(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报告发表考古样品的年代数据共90个,是本实验室1982年底前所测。同期所测地质样品数据在《地震地质》发表。报告中关于出土层位及文化性质的描述是送样单位的看法。年代数据以5730年半衰期计算,以公元1950年为起始点,未作树木年轮校正。本实验室自1981年起采用"中国糖碳标准"作为现代碳标准。"中国糖碳标准"经1981年9月第一次全国碳十四学术讨论会讨论,建议作为我国统一的现代碳标准试用。  相似文献   

2.
碳十四年代测定报告(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84,(4)
本报告发表1981年2月至1982年11月测定的标本年代数据共100个。报告中距今年代(B.P.)均以公元1950年为起点,计算年代用碳十四半衰期为5730年,树轮校正用达曼(Damon)对照表,数据误差仅为放射性核衰变的统计误差,取一个标准误差。标本的处理、测定过程以及数据处理,同以前发表的报告。出土层位、文化性质及年代系送测单位的描述及看法。  相似文献   

3.
本报告发表考古样品~(14)C年代数据共87个,系我室1984年底以前所测。采用的制样及测量方法同前几批报告。数据表中的出土层位及文化性质为送样单位的判断。计算年代采用的~(14)C半衰期为5730年,以1950年为计时零点。数据误差仅为放射性测量的统计误差,取一个标准偏差(1δ)。  相似文献   

4.
碳十四年代测定报告(续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8,(5)
本报告发表考古样品的年代数据共二十九个,系本实验室1976年8月至1977年10月所测。测量方法同报告(一)(见(《文物》1976年第12期),但液体闪烁计数器的探头加厚了铅屏蔽,并对两个光电倍增管之间的串光脉冲进行甄别,减少了串光对本底计数的  相似文献   

5.
《文物》1980,(2)
此报告是本实验室发表的第二批文物考古年代数据,共七十个。其中除个别样品外,均系本实验室1978年4月至1979年5月所测定的木炭和木头样品。样品制备过程及测量方法同第一次报告(见《文物》1978年第5期《液体闪烁法碳十四年代测定》)。所用闪烁剂为南开大学化学系合成的bu-PBD。目前使用玻璃瓶测量样品,其量分别为7毫升和5毫升,现代碳纯计数分别为56.92±  相似文献   

6.
本报告发表1983年2月至1984年12月测定的标本年代数据共102个。报告(五)见《文物》1984年第4期。报告中距今年代均以公元1950年为起点,计算年代用碳十四半衰期为5730年,树轮校正用达曼(Damon)对照表,数据误差仅为放射性核衰变的统计误差,取一个标准误差。标本的处理同于以前发表的报告。出土层位、文化性质系送测单位的描述及看法。测量仪器原采用西安262厂生产的FJ—  相似文献   

7.
本报告发表1989年底以前我们实验室测定的考古样品~(14)C年代数据122个。计算年代使用的~(14)C半衰期为5730年,所标出的数据误差仅为放射性测量的统计误差,取一个标准偏差(1δ),距今年代以1950年为起点。出土层位和文化性质根据送测单位描述。  相似文献   

8.
《文物》1996,(6)
本报告发表考古样品~(14)C年代数据共180个,系我室1992年底以前所测。计算年代用半衰期为5730年,仅标放射性测量的统计误差,取一个标准偏差;距今年代以公元1950年为起点。表中出土层位和文化性质一栏依据送测单位的记述。  相似文献   

9.
本报告发表考古样品的年代数据共五十个,系本实验室1979年7月至1980年底所测。1981年5月以前所测地质样品数据发表于《地震地质》1980年第3期和1981年第4期。报告中距今年代以公元1950年为起点,计算年代所用的C~(14)半衰期为5730年。距今年代未作树木年轮校正,数据误差仅为放射性衰变的统计误差,取一个标准偏差。出土层位及文化性质系送样单位的描述及看法。  相似文献   

10.
本报告发表考古样品的年代数据共55个,系本实验室1977年11月至1979年6月所测。同期所测的地质标本将另文发表。本报告中木头、木炭样品的处理同报告(一)、(二)(见《文物》1976年第12期、1978年第5期)。贝壳等碳酸盐样品用磷酸酸解制备CO_2。泥炭和夹杂在泥砂中的炭末等样品经清洗后,通氧气燃烧,并以载铂硅铝球作催化剂,以保证样品的完全燃烧。所得CO_2经反复纯化后,通入不锈钢反应器,与渗有少量镁粉,并已加热至700℃左右的金属钙直接反应制备碳化钙。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89,(11)
本报告发表考古样品~(14)C 年代数据共74个,系我室1987年初以前所测。计算年代用半衰期为5730年,仅标放射性测量的统计误差,取一个标准偏差;距今年代以公元1950年为起点。表中出土层位和文化性质一栏系据送测单位的记述。  相似文献   

12.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引起了考古界的广泛重视。一般认为它的第二层年代与嘉兴马家浜及邱城下层相当,而被迭压在下面的第三、四文化层,则为未曾见过的一种新的类型的文化,现已定名为河姆渡文化。它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76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和本实验室都曾对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的几个标本进行过碳十四年代测定。其结果列在表一中。由于各种原因,碳十四年代与真实年代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当只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80,(7)
C~(14)法测定文物年代,因标本容易获得,已为文物、考古界广泛应用。凡含有一定量有机碳和无机碳的物质,当其形成后不再与外界发生c~(14)交换的,包括贝壳、骨头、骨化石,都能作为测定年代的标本。我们曾对贝壳及一批骨头进行了年代测定。现将测定方法和测定结果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北京大学碳十四年代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大学继中科院考古所之后于 1973年建成碳十四实验室,为当时中国的第一个液体闪烁法碳十四测年实验室。1975年11月起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化学  相似文献   

15.
《文物》1978,(5)
利用天然放射性碳十四的衰变规律测定含碳物质绝对年代的方法,在许多学科得到广泛的应用。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国的碳十四测定年代技术得到迅速发展。197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碳十四实验室采用液体闪烁法测量获得成功。适应文物考古工作的需要,我们于1976年底也初步建成了碳十四实验室。一年来的测量实验,证明仪器性能和实验方法是可靠的。一、样品制备目前,我们实验室测定的样品主要是木材、木炭。将木材或木炭经化学处理去掉腐植酸、碳酸盐,在氮气流中干馏成碳,将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我们对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小嘴地点考古发掘采集的炭样进行了碳十四测年。利用Ox Cal软件,并参考测年单位层位和出土遗物反映的相对年代关系,我们分地点进一步校正了这批碳十四测年数据。其中杨家湾地点起始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公元前1490年,结束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1230年;小嘴地点起始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公元前1440年,结束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1250年。本次碳十四测年工作为盘龙城遗址首次成系列的采样和检测,极大细化、补充了该遗址的碳十四测年数据,为构建盘龙城遗址的年代框架、探讨盘龙城与中原地区相关遗址之间的年代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考古》2014,(7)
正本报告发表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碳十四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在2012~2013年期间测定的20个考古数据。为方便应用做如下几点说明:1.碳十四年代半衰期按5568年计算。2.校正年代所用程序为OxCal3.10版本。3.所给年代误差范围为  相似文献   

18.
本报告发表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碳十四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加速器质谱测试中心在2007~2011年期间测定的40个考古数据。数据表示方式与以往所发报告相同。为方便应用另做如下几点说明。1.碳十四年代半衰期按5568年计算。2.校正年代所用程序为OxCal,校正曲线为1998年公布版本。3.与以往报告相同,所给年代误差范围均为±16,年代范围的概率分布为68.2%。4.由于树轮年代校正曲线各区段形状不同,校正后年代范围可能形成几组,总合概率为68.2%(与过去报告中总合概率表示为100%相同)。5.校正均按单一样品方式处理。6.数据均作碳十三  相似文献   

19.
本报告发表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碳十四实验室在2006年到2007年期间测定的30个考古数据。数据表示方式同此前所发报告。为方便应用另做几点说明如下。1.碳十四年代半衰期按5568年计算。2.校正年代所用程序为OxCal,校正曲线为1998年公布版本。3.与以往报告相同,所给年代误差范围均为±16,年代范围的概率分布为68.2%。4.由于树轮年代校正曲线各区段形状不同,校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夏商周碳十四年代框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中国历史教科书将翻开新的一页,因为新的夏商周三代年表公布了,它将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向前推进了 1229年。 由历史学、天文学、考古学和C测年技术等学科的200多位专家参加的我国建国以来社会科学领域规模最大的科学研究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历经4年多的时间,终于实现了既定的目标,建立了三代年表。这标志着我国在年代学方面的研究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夏商周三代年表从西周共和元年的公元前841年到公元前2070年跨越中国早期的三个朝代,总年数长达1000多年,中间涉及了许多重要的年代定点和时段。其复杂性、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