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美国国际艺术协会的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部分明清绘画,于1989年1月至10月在美国火奴鲁鲁艺术研究院(HONOLULU ACADEMY OF ARTS)、亚特兰大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ART ATLANTA)、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CLEVELANDMUSEUM oF ART)、纽约市大都会艺术  相似文献   

2.
从一九七九年春节起,河南省博物馆举办的《馆藏绘画艺术展览》正式开放,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这个展览展出我国明清以来三十五位画家的四十几件作品,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的卷轴画、册页、通景屏、扇面和木刻版画。作者有沈周、焦秉贞、袁江、边寿民、李鱓、郑燮、黄慎、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鸣等著名画家。  相似文献   

3.
最近,故宫博物院和开封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明清工艺美术展览》,在开封市相国寺展出。这是粉碎“四人帮”后,故宫所藏文物首次与外地观众见面,也是我省解放以来同类展览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这个展览以清宫旧藏的明、清两代工艺美术品为主,包括瓷器、漆器、竹木牙雕、去琅器、织绣、文具、玉器等七大类、共三百三十一件展品。  相似文献   

4.
《文物》1979,(1)
1979年3月将在日本东京、大坂两地展出我国陕西、甘肃、新疆三省(区)出土的汉唐文物展览,是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和生效而举办的。这项条约的缔结和生效是1972年9月中日联合声明和两国邦交正常化的继续和发展,标志着两国的和平友好合作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必将进一步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广泛交流和合作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中日两国是隔海相望、近在咫尺的邻邦。两国人民具有二千年传统友谊,在经济、文化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这是两国史籍所不断记载并为两国出土的古代文物所证实了的。  相似文献   

5.
1994年12月18日~21日,《明清绘画透析》中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研讨会由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和故宫博物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及斯坦佛大学等四个学术机构合作举办,并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美国路丝基金会、上海书画出版社等机构给予的支持和赞助。体现了国际学术交流正在向国际合作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崔剑 《世界历史》2001,(4):109-109
徐州师范大学张秋生教授的《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于 1998年 12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该书由 9章构成 ,其中第 1、2、9章探讨自远古至 2 0世纪 90年代的中澳关系 ;第 3至 8章分别研究华工赴澳缘起与早期赴澳华工、19世纪中期至 2 0世纪初的澳洲华人、澳大利亚联邦建立至二战结束时期的澳洲华人、澳大利亚对华移民政策的演变、澳洲华人社团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战后澳洲华人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变迁诸问题 ,堪称海内外第一部系统论述澳洲华人史的力作。该书资料翔实 ,并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 ,既纵向勾勒澳洲华人史的演进脉络与中澳关…  相似文献   

7.
王日根先生近著《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一书于一九九六年五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分“明清时代会馆的演进”、“明清会馆的兴盛背景及内部运作”、“明清会馆的社会功能”、“明清会馆的文化内涵“等四章,前有“绪论:令人梦断魂牵的乡土情结”,后有“结论:由社会变迁反观明清会馆的历史地位”,并附有本书的英文提要和主要参考文献,前有杨国桢先生撰写的序言,对该书作了很中肯的评介。  相似文献   

8.
9.
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记河南省博物馆首次参加的出国展览·王瀛三·陈卫1935年11月28日,时逢英王陛下和王后银婚纪念的大喜日子,英国人在首都伦敦举办了一次规模盛大而又隆重的世界性《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用以表示对他们的祝贺和纪念。这个展览会...  相似文献   

10.
11.
《文博》2007,(5)
北京时间9月12日凌晨,由陕西省文物局组织的在中国境外规模最大的秦始皇兵马俑展在久负盛名的大英博物馆开展,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中国驻英大使傅莹、陕西省人大副主任潘连生、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及英国各界  相似文献   

12.
从明到清,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受西方文明的冲击和影响,中国的绅士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舞台上渐露头角,在新思想与旧思想的冲突、旧制度到新制度的嬗变、保守派和改革派间的斗争等过程中,他们都扮演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国家政体与地方权力——明清时期的变化》(哈佛东亚研究会、哈佛——燕京研究所1989年310页)一书,就集中了南朝鲜学者闵斗基多年来在这个领域研究和探讨的成果。闵斗基教授在南朝鲜汉城国立大学执教多年,曾任亚洲史系主任,专攻中国史,本书六章收集的实际上是他的六篇论文。第一章,“《热河日记》与清代统治的特点”,主要通过一位十八世纪来华的朝鲜学者朴趾源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观察,来描述清代社会和政治变化。民族差异、大汉族中心思想和人们对社会现状的态度、出版业与中国学者,以及清代的朱熹研究等见闻。第二章,“清代社会中的生员、监生阶层”,作者将视点集中到那些绅士的下层,即生员和监生阶  相似文献   

13.
扇面是中国书画的形制之一,它和斗方、中堂、对联、于札、册页等形制一样,迎合了人们收藏和欣赏的不同需要。在源远流长的岁月中,小小的扇面书画,成为艺术品,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扇化源于战国时期。随之所形成的扇面书画艺术经过近二千年演进,逐渐成为中国书画中极具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中,尤为明清时代盛行的折扇更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戢范 《收藏家》2009,(7):3-9
明清宫廷绘画与宋元院体画风格体系一脉相承,作品多工整细致,注重写实并带有皇家的雍容华贵之气。宫廷绘画是一种与封建皇权体制息息相关的特殊的艺术形式。在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中,代表意识形态的宫廷绘画艺术更多地被赋予了树立主流美学典范、弘扬封建正统思想,传达统治者政治意图的职能。宫廷绘画的创作受到诸多限制,宫廷画家一般要遵守作画前绘制稿本,待皇帝批准后再“照样准画”的绘画制度等,这些都导致了宫廷绘画整体风格的谨严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15.
陈兵 《神州》2013,(21):217-217
绘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里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创造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丰富多样的绘画技巧,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绘画语言体系。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东方艺术的典型代表,中国绘画除了展示出“视觉艺术”外,也注重中国文化特点的体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中国画在传统文化的整体环境也体现出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画。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简介方明东《中国文化》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出版的综合性学术月刊,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机关刊物之一,中国文化社编辑出版。1940年2月创刊①,每卷6期,16开本,出至第3卷第3期后,于1941年8月停刊,共出15期。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  相似文献   

17.
1988年出版的《中国珐琅》一书是苏联列宁格勒国立艺术博物馆的学术专著,书中披露了馆藏的全部中国珐琅器.共有267件.它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非中国式造型珐琅器共37件,另一类是中国式造型的珐琅器,是为大宗.它们又可按器形划分为十四类:1.碗55件;2.盘35件;3.小菜碟12件;4.碟22件; 5.托盘8件;6.茶碗17件;7.茶壶9件;8.茶叶筒10件;9.盒子13件;10.鼻烟壶12件;11.仿古青铜器7件;12.花瓶7件;13.各式各样风格的器皿8件;14.混合式器皿18件.这些各式各样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有着异常优美的图画的精品,从所绘内容看也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仿绘欧洲人物故事题材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早期的扇,最先称“箑”,又有称“(羽妾)”,后始称“扇”.“箑”字从竹,“扇”字、“(羽妾)”字从羽,可见起初是由竹子和羽毛制成.这种“羽扇”,就是我国最早的扇子,大约出现在殷代.《古今注》有记载,“羽扇起自殷高宗”.另有一说,周昭王时,外国把雌雄丹鹊各10只,进献给昭王.到了初夏,人们把丹鹊脱掉的翎羽,做成了第一把羽扇,当时叫“条融”或“灰影”(见《拾遗记 》).还有一种说法是:扇子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舜时就出现扇了,但那时是用一种雉羽编织的长柄大扇.因古时的扇子多用鸟羽制成,故而造“扇”字时,便以“户”下从“羽”.扇子最初的作用不是取凉,而是由侍者手持,为帝王遮风之用,以后成为一种仪仗,演变为“华盖”.到了汉朝,扇子才逐渐成为取凉工具,并且在式样上也有改进.传说西汉巧匠于缓,把七尺多长的叶片连成一个环形扇,称“七轮扇”,一人摇动,满屋生风,其作用和现代的电风  相似文献   

19.
宋长江 《收藏家》2022,(3):22-28
张大千(1899?1983)是近现代中国乃至世界美术领域的著名艺术家,他的成功源于其不懈努力与精进。他的绘画在生前便已拥有了巨大影响力,即便是在逝世几十年后的当下,其作品仍是艺术市场上争相追捧的对象。有关张大千的研究已颇为丰硕,无论是传记、著作抑或是学术论文,均较为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其生平、艺术主张、艺术成就等。不过,倘若仅从民国时期张大千举办与参加的画展来审视其艺术生涯,目前仍还有较大研究空间。本文以张大千在民国时期举办与参加的画展为切入点,爬梳文献,分析他画展的不同目的及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