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文物》1956,(10)
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美术家们,为了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创作许多新的作品。北京鲁迅博物馆最近收到了各地版画家们新创作的版面。这些创作的内容有鲁迅像、鲁迅生平事迹、鲁迅故乡风景和鲁迅著作的插图,包括李桦的"鲁迅在木刻讲习会"、黄永玉的"鲁迅与木刻青年谈珂勒惠支版画"、赵  相似文献   

2.
秦湖 《钟山风雨》2013,(4):39-39
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内,保存着一枚白色木质图章,上面刻有"生病"两个方体字。因为这枚图章没有边款标记,所以,之前大家都不清楚它到底是作什么用的。后来,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在书中透露了这枚图章的秘密。原来,1936年6月份的时候,鲁迅的病情突然开始加重,连基本的起床、坐立都很困难,一直都坚持的日记也不能写了。而在这之前,鲁迅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说过,多看伟大作家的手稿,对于初学写作者是"确有益处"的一种学习方法。他认为当时在我们中国,"却偏偏缺少这样的材料",实在是文学青年"先天的不幸"。现在文物出版社继《鲁迅手稿选集》出版之后,又出版了《鲁迅手稿选集续编》,这就很及时的满足了我们的要求。由于具有鲜明的立场,对于客观事物具有深刻的观察能力,同时由于事前打过成熟  相似文献   

4.
<正>1926年9月至1927年1月,鲁迅受林语堂的邀请,担任厦门大学文学教授和国学研究院教授。这段时期,鲁迅第一次完全以学院教授的身份开展教育工作。鲁迅十分重视青年教育工作,他把改革中国社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并甘为人梯,为培养进步青年费尽心血。鲁迅之子周海婴就说过:"父亲从日本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实际上鲁迅也是一个教育家。父亲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的,他说话很和蔼,是一个温和的中文系老师。"1鲁迅教育青年学生集中体现在教学、演讲和办刊等活动中,延续着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名作《纪念刘和珍君》,使一代又一代青年知道了“为中国而死”的刘和珍。1926年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刘和珍——一个年仅22岁,手无寸铁的女大学生,惨死在段祺瑞政府的枪弹之下。  相似文献   

6.
孙兴盛 《百年潮》2012,(7):44-50
正耀邦同志离开我们20多年了,若要写纪念文章,确实不敢,我在团中央《中国青年》杂志属年轻小辈,难有机会得到耀邦耳提面命,没有什么资格来写纪念他的文字。如果只是谈谈我个人的认识和感情,那得从我到中国青年社工作的特殊感受谈起……我是武汉大学历史系学生,却总想搞文学当记者。1965年毕业分配没有最理想的报刊单位,团中央只有1个名额,我既不是党员,又不是团干部,还总因为"专业思想不端正"挨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第二次购买古钱币之后,他在癸丑(1913年,三十三岁)日记中写道:"八月十八日昙,午后睨.往留黎厂广文斋买古泉二十一品,银二圆六角.又赴直隶官书局买《古今泉略》一部十六册,十二圆".时隔百年,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的《鲁迅手稿全集》佚文①—鲁迅泉志手稿(国家一级文物)辑成的《鲁迅泉志稿图释》一书,由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 一 2001年4月,我们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该部现已改名古籍馆名家手稿文库),见到这册鲁迅钱币手稿.全文1963字,共13大张26页(其中3页空白).手稿以《古今钱略》为底本,记录了唐至明末各个朝代的钱币.  相似文献   

8.
吴密 《文献》2021,(2):167-176,F0002
《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是鲁迅为曹靖华之父曹植甫撰写的一篇碑文,碑文原稿连同附带的一封书信一直没有被外界发现和披露。近日碑文和书信手稿首度现身公众视野,从其内容、特征和相关记载分析,可以确定为鲁迅手书原稿无疑。这两件手稿的发现,为我们对比研究《教泽碑文》的原稿、清稿、初刊本、文集本、全集本等诸多版本提供了重要依据,解决了1986年所立碑文石刻文字的底本问题,同时也廓清了包括曹靖华本人在内对这篇碑文手稿回忆的不准确之处。  相似文献   

9.
正鲁迅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扶持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木刻家。其中,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广东籍木刻青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像当时很多渴求进步的青年一样,把鲁迅当作导师,鲁迅也抱着"甘为人梯"的精神和他们往来密切:通信、寄书、购买工具,资助出版,为作品作序,还将他们的作品介绍到国内外的展览会上展出等。在鲁迅的影响与  相似文献   

10.
鲁迅和南京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一生中写了许多极富战斗性的文章,鲜为人知的是,鲁迅还和顾琅合纂了《中国矿产志》一书,被誉为“中国矿学界空前之作”,比1920年翁文灏的同名著作还要早十多年。原来,青年鲁迅曾在南京读书,学的专业就是开矿。 1898年,年方18岁的鲁迅因  相似文献   

11.
王保春  王文耀 《百年潮》2005,(12):35-36
1968年3月3日的晚上,我们都吃完夜餐,回到了办公室,这时陈伯达也刚开完中央碰头会回来,他说许广平给主席、总理写了封信,说鲁迅先生的手稿被戚本禹从博物馆拿走了.总理看了这封信,信上说<徐懋庸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手稿15页,还有书信手稿一千多封,一千五百多页,大部分都没有出版过.总理说得赶快找回来,这事得马上办.开完会已经12点多了,陈伯达让王保春给杨成武同志要了个电话,王保春用军用保密机不一会儿就接通了.杨成武同志也是刚散会后到的家.陈和杨通话,王保春在旁听着.陈说:鲁迅先生的手稿被别人抄走了,现在找不到下落;许广平同志给主席、总理写信找这批稿子,你想办法布置一下,尽快把它追回来.  相似文献   

12.
梁鹤 《中国钱币》2022,(3):59-64
<正>关于鲁迅先生与古钱币,学界早有关注[1])。学者研究的材料来源于日记及其钱币手稿[2]。2012年,《鲁迅泉志稿图释》出版[3],该书将鲁迅先生的钱币手稿附以图录清楚地展现出来,其后附有《鲁迅钱币日记》,让我们对鲁迅先生收藏古钱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小引许广平同志在《研究鲁迅文学遗产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过,鲁迅先生“辑录中国唐以前小说逸文的《古小说钩沉》,原意似乎在每一卷之前(共三十六卷)有一序文,来说明这一卷小说是从哪里搜辑来的,别的书上有没有类似的记载,原著者的略历,和鲁迅先生自己考证所得的意见等,体裁略似《会稽郡故书杂集》。但是因为屡次想付印都没有成功,同时因别方面的写作也抽不出时间来整理,所以至今印在全集的仅只是小说的逸文部分,这是很值得惋惜的”。看鲁迅先生的手稿,每卷之前都留空白纸数页,是为写小序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设立纪念节来纪念五四运动,是政府、社会各界传承"五四"记忆的重要途径。1939年,国共双方共同把5月4日定为"青年节",1942年国民党中央又宣布五四"非青年节",1943年三民主义青年团另选3月29日为"青年节",文艺界则于次年定5月4日为"文艺节",并得到国民党官方默认。在五四节日设定和变更过程中,国民党试图通过更换"青年节"来压制青年对五四的纪念,构建对"国民革命"政治文化的追溯和继承,打造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中国共产党则强调五四的爱国精神和反抗强权的革命精神,为发动民众投身到争民主、反内战等政治斗争中寻找历史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正鲁迅是将人性看得透彻,揭得透底的。不过看人看到骨子里的鲁迅却仍会上当。1934年5月15日,鲁迅收到史济行从宁波发来的信,先说曾与柔石、殷夫等人拜访过先生;再说"鉴于国内文坛之消沉",正筹编一本《新文学》月刊,并列出一大串已在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最后是请鲁迅"惠赐大作"。鲁迅编辑《语丝》时,史济  相似文献   

16.
鲁迅手稿在﹃文革﹄中曾遭江青劫掠叶淑穗1966年我们国家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这场浩劫中,鲁迅先生手稿也没有幸免。由于运动来得异常迅猛,公检法被破坏,不但人身没有保障,国家文物也有时刻面临被毁坏的危险,在这关键时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同...  相似文献   

17.
《手稿》是年轻时代的马克思总结自己的思想而写的一部未完成的手稿,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虽然《手稿》在一些问题的表述上还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子,但是《手稿》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经济学的问题,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说,《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光辉起点。  相似文献   

18.
历史散叶     
<正>鲁迅为许钦文"做广告"1924年春,鲁迅的小说《幸福的家庭》在《妇女杂志》上发表,读者发现,在小说的题目下面写着"拟许钦文"四个字和附记:"我于去年在《晨报副刊》上看到许钦文君的《理想的伴侣》时,就忽儿想到这一篇的大意……""拟许钦文"四字和附记在文坛掀起了轩然大波,有的说鲁迅在为许钦文做广告,有的说这是因为许钦文和鲁迅是同乡。鲁迅听后很无奈,气愤地  相似文献   

19.
浩气长存──首都隆重纪念鲁迅逝世60年暨鲁博建馆40年漫录本刊特约记者王卫国1996年10月19H,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也是北京鲁迅博物馆建馆40周年。为了纪念鲁迅这位中国现代文化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促进北京鲁迅博物馆的...  相似文献   

20.
古籍整理是鲁迅一生学术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的研究至今相当薄弱。1981年新版《鲁迅全集》中存在一些问题,不少即与此有关。例如以下六条。 一 1981年版《鲁迅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第八卷《集外集拾遗补编》收入《□肱墓志考》一文,注云“本篇据手稿编入,原无标题、标点。写作时间未评。”按鲁迅考证《□肱墓志》的手稿有两份,内容不尽相同,一份首尾完具,即《全集》据以录入者(以下简称为甲稿),另一份是有头无尾的残稿(以下简称为乙稿),曾与甲稿同时在《鲁迅研究资料》第三辑(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上发表,有人称为“未完稿”。其实与其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