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时期,各地纷纷出现一些禁酒的政策措施。但作为一种已经较为普及的消费品,这些禁酒措施并未能阻止酒化的继续传播。相反,三国期间各国好酒之人比比皆是,其言行更为我国的酒化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同时,酒也被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据《孔丛子》、《抱朴子》等典籍记载和考古发现 ,我国饮酒始于六七千年前的尧舜时代 ,禁酒之举兴起于周朝。周灭商后 ,周朝统治者鉴于商纣酒色误国 ,颁布了严厉的禁酒令———《酒诰》。主张饮之以礼 ,并专设刑官 ,限制饮酒。但由于生产的发展 ,周人不仅没有把酒禁绝 ,反而渐渐喜好起酒来。汉武帝曾颁布律令严禁群饮 ,规定“三人以上 ,无故群饮 ,罚金四两”。并实行酒的生产和流通全由官方控制的“榷酒” ,酒类政府专卖。而汉武帝却是个好酒之人 ,《三辅皇图》说他曾“行舟于”秦始皇造的酒池中 ,还说“池北起台 ,天子于上观牛饮者三千人”…  相似文献   

3.
古代官场上曾认为饮酒滞碍政务,不利于为官职能的发挥从而戒酒禁酒,如果官员不能自我禁酒,则会被撤职。朝廷忌日不准喝酒。中国禁酒方式主要有绝对禁酒、局部禁酒、禁私酒。饮酒会使国家治理者丧德败性,以致废政亡国。  相似文献   

4.
我年已古稀 ,生来酒量仄小 ,有过33岁前的三次酒后呕吐并全身不适的痛苦经历之后 ,一直坚持适量饮酒。同时通过多年的耳闻目睹 ,对不少亲友向人乞酒解馋的丑态和嗜酒罹病、身衰或不得好死的恶果 ,感触至深。下岗离休的近十年来 ,着意研究探讨敦劝世人莫酗酒的课题。“酒中自有真情在 ,饮而不贪是真正的风流” ,当代著名文学家王蒙在《文人与酒》中所揭示的这个道理 ,可说是道出了我蕴藏已久的心声。人们适量饮酒 ,可以起到调剂生活 ,振奋精神 ,增添喜庆情趣 ,和谐人际关系 ,以致激发创作灵感的积极作用 ,而不至产生醉酒伤身和酗酒败事的恶…  相似文献   

5.
佚名 《文史月刊》2011,(6):71-71
东汉末年,曹操推行禁酒令,与孔子二十世孙孔融发生了一场历史上著名的争论。曹操说:饮酒丧德,为正世风,所以要禁酒。孔融说:古圣贤喜欢喝酒的多了去了,譬如帝尧千钟不醉,建立太平天下;孔子百觚不倒,才能称作圣人;刘邦醉斩白蛇起事;樊哙醉解鸿门之厄;等等。曹操又说:很多当政者都是误在酒上,譬如夏桀、商纣都是因为好酒而丢了天下。  相似文献   

6.
孔子饮酒以礼,所饮鲁酒为清酒。屈原《渔父》中的贤人不凝滞于物,能够与世推移,糟酾之酒不避。魏人廋语"清者为圣,浊者为贤"中的圣人即孔子,贤人指渔父一类的人物。孔融《难曹公表制酒禁书》历数酒从古至今对人的功德,在胪列的名人与酒的事例中,"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和"屈原不餔糟歠醴,取困于楚"为好酒之徒提供了酣饮最佳借口,最易深入人心。孔融《难曹公表制酒禁书》在当时及其后都流播甚广,影响甚大,"清圣浊贤"之说不仅成为曹操禁酒期间人们私下饮酒相互沟通的暗号,也成为魏晋之后诗文创作中喝酒、醉酒的习用隐语。  相似文献   

7.
鲁迪秋 《史学集刊》2022,(4):107-118
在19世纪40年代的美国,随着女性禁酒社团纷纷涌现,女性禁酒改革者开始独自创办禁酒报纸。女性杂志的流行与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为女性禁酒报纸的问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以《橄榄树》和《百合花》为代表的女性禁酒报纸成为女性禁酒社团的喉舌,也是女性禁酒改革者发声的工具。女性改革者借助禁酒报纸表达她们对禁酒改革与自身公共角色的理解,丰富了禁酒运动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女性公共参与的自主性。在这个过程中,女性改革者以作者、编辑、出版商的身份参与到印刷出版中,行使出版自由来推进禁酒事业的发展、引导公众意见,体现了女性在争取选举权之外的公共参与方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史上,诗与酒比翼双飞,几乎像是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举杯则诗兴大发,赋诗则酒香扑鼻,酒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我们从中闻到阵阵浓冽的酒香。中国诗人大多为杯中豪客,多少人骚客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持螯赏菊”是一个成语典故,它的出处脱胎于《世说新语·任诞》毕卓“持螯把酒”事,叙述的是六朝人物、魏晋风度。晋代嗜酒的毕卓曾说:一手拿着蟹螯,一手端着酒杯,便足以了此一生,后人便把他略晚的陶渊明(亦嗜酒)“采菊东篱”故事捏合而成了“持螯赏菊”。“持螯饮酒”,是酒仙们的“喜爱”。如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写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而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杜甫“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九日杨奉先坐白水崔明府》),这样“赏菊、饮酒、吃蟹”等同时令的美事自然融…  相似文献   

10.
郝家琳 《文史博览》2014,(11):70-70
宋代名臣寇准在《夜审潘洪》《寇准背靴》等传统戏曲节目中,以忠君爱国、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在人们的印象中,像寇准这样的清官,应该是两袖清风,生活简朴。不过艺术终归是经过加工的,真实的寇准其实生活非常奢靡,最终因嗜酒误事。  相似文献   

11.
周辉荣 《史学月刊》2002,2(5):96-107
禁酒妇女及其组织基督教妇女禁酒联合会(Woman’s Christian Temperance Union,WCTU)是19世纪美国改革年代及妇女运动蓬勃发展年代的产物。它承继前一个年代禁酒浪潮,将禁酒再一次推向高潮。然而,禁酒并不是她们惟一的活动和目标,其影响也绝不仅仅局限于此,而是直指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它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种种影响都最终对妇女本身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对妇女运动的进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四川的酒在全国酒业中具有非常显的地位,五粮液、剑南春、郎酒、泸州老窖、全兴等五大名牌,驰名全国。而郫县生产的郫筒酒在历史上也曾有过显的地位,而今却已默认价值了。本探讨郫筒酒兴衰这一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节选自《五柳先生传》)  相似文献   

14.
“■正厥民”解涂白奎“正厥民”句见于《大盂鼎》。鼎自清道光年间出土,已有多家进行考释。铭文为周王训诫臣子之词,内容与《尚书·酒诰》有相类处,因此学者考释多谈周初的禁酒问题。近年来,间或有学者对铭文中的某些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但铭文中的一些句子仍未能...  相似文献   

15.
4月23日去世的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生前酷爱饮酒,并且还曾闹出因醉酒耽误外事会晤的尴尬事。在各国首脑中,爱好杯中物者不在少数,有些领导人对酒的痴迷程度让人叹为观止。英国前首相丘吉尔非常喜欢  相似文献   

16.
流沙河纪事     
明红 《文史月刊》2005,(2):45-47
才识扬名,因清脱为人仰重因才识扬名,因清脱为人仰重,因谦虚而备受爱戴,这便是人们心目中的著名诗人流沙河。流沙河曾在中国诗坛上笔走龙蛇,饮誉海内外。十年前,先生突然“见异思迁”,弃诗而作文,鼓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拨弄出举世瞩目的一个大漩涡。近年来,突然又波澜不兴,一时  相似文献   

17.
张舒  正明 《文史月刊》2014,(11):40-41
酒是人类生活中历史悠久的一种食品,它随着人们的需求得以不断发展。《汉书·食货志》称:酒为"天之美禄"。就是说,酒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优美享受。而且以禄字讲,是有福之人才能享受。我国以谷物为原料酿酒,约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时期以谷物酿酒已经普遍,周代曾设专门管理酒的官吏——酒正。春秋战国时期已发明用曲(酒母)酿酒之法,欧洲19世纪才在酒精工艺上建立起淀粉发酵法。  相似文献   

18.
QT 《南方人物周刊》2013,(22):90-91
清晨,布达佩斯刚刚睡醒,街道上铺着一层毛糙的柠檬色的阳光。树枝从岸边伸出来,笼罩在河面上,河水辽阔而浑浊。有人曾因此问谱出《蓝色多瑙河》的施特劳斯,为什么多瑙河不是蕊色?他回答:“如果喝了一公升的酒,多瑙河的确是蓝色;要是喝了两公升的话,你要多瑙河是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19.
"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作为一种饮食文化,酒已渗透到人们的餐饮、庆祝、祭祀、交友等很多日常生活当中.即使在硝烟弥漫、炮火残酷的战争年代,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设中,也从未离开过酿酒业.因背景特殊和环境复杂,也让酿酒业呈现出一段与以往不同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广隶 《丝绸之路》2004,(1):37-37
“太白藏”酒系“太白牌”太白酒精品之一。太白酒,起源于周,兴盛于唐,因李白常饮此酒而得名,有着3 000多年的历史。历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称道她、传诵她,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赞美诗篇。厚重的历史,精湛的工艺,丰富的文化,使她成为历史文化名酒,中国优秀名酒而享誉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