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指组办公室转发了方志出版社实施志书精品工程的方案.自此将从建立长效机制方面,把培育精品、力推佳作提上议事日程。做好这项工作,需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方能奏效。一、实施方志精品工程是一项严肃而紧迫的任务其一。方志事业的发展要求必须这样做。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要“着力深化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①。曾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的李铁映要求,新一轮修志,就是要推出一批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很高科学水平、重要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志书。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方志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②。  相似文献   

2.
志书的质量问题向来是方志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这是关系到方志的声誉及其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综观古今大量方志编纂实践所提供的经验教训和许多方志学者所提出的精湛论见,方志的质量所系,可一言而蔽之曰“严谨”二字。切莫小视严谨二字的分量。严谨不仅是对方志体例的要求,而且是对志义和志风的要求;不仅是对方志内容和形式的要求,而且是对编纂态度和编纂方法的要求。科学要求严谨。严谨即科学性。地方志作为翔实的地情资料书,唯严谨方能见佳。一部严谨的志书应有严谨的内容、严谨的体例和严谨的文风。严谨的内容,是一部严谨志书的工程…  相似文献   

3.
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刻领会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方面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拓宽方志工作的思路,加强方志事业宏观管理,深化方志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则成为社会主义方志事业发展与繁荣的关键。本文就方志事业管现体制改革问题,谈些看法,以就教于志界同仁。 一、新时期要求社会主义方志事业要有新举措 1.社会主义新方志是对旧方志的不断突破、创新和发展。回顾本届修志20年历程,从传统方志观发展到今天的社会主义新方志确实不易,拚弃旧观念,创新新观念,无不经过艰苦探寻、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4.
汪毅 《中国地方志》2012,(7):38-39,4
方志文化属于中华文化范畴,方志文化建设是时代要求、表现要求、传播要求、参与要求所决定的。方志文化建设应置于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中去思考。  相似文献   

5.
<正>2005年8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首部以"方志写作学"为名的通论型专著——苑广才、党戈著《方志写作学》(35万字)一书。此书问世标志着中国方志学界在方志写作学建设上已经赢得突破性的发展,迈出可喜的第一步。合理目标与合理方法相统一是科学方法论的基本要求。如果说提出建设方志写作学这个目标是合理的,那么走向这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80年代新编地方志工作开始后,方志编纂和方志理论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方志性质的研究,从方志是姓"史"还是姓"地"这  相似文献   

7.
新编志书出版后,方志评议已引起方志界的广泛重视,这对扩大志书的影响,总结经验教训,为进一步推动方志理论的探索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搞好方志评议,是方志事业纵深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方志兼职编纂人员在方志事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方志兼职人员队伍建设中出现的聘任目的性偏差、队伍欠规模、管理欠规范、建设力度小等突出问题,使这支队伍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造成方志质量提高和方志事业发展的瓶颈。方志编纂队伍质量提高的内在动力,要求各地方志管理部门重新审视和探索一套有效的方志兼职人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并积极付之实践。  相似文献   

9.
方志兼职编纂人员在方志事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方志兼职人员队伍建设中出现的聘任目的性偏差、队伍欠规模、管理欠规范、建设力度小等突出问题,使这支队伍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造成方志质量提高和方志事业发展的瓶颈。方志编纂队伍质量提高的内在动力,要求各地方志管理部门重新审视和探索一套有效的方志兼职人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并积极付之实践。  相似文献   

10.
这里所谓方志,不是指方志文本,而是指以文本为核心的整个方志事业。方志本体和本质两问题皆为方志理论的基础课题。近年来,随着新方志学建设的不断发展,有的学者已开始思索这两个问题,也曾刊发过几篇文章。但迄今为止,我们对这两个问题的思索仍较肤浅,有些意见甚至还是片面的。为了促进新方志理论研究,笔者便不揣浅陋,试就方志本体和本质两问题作如下论析。一、关于方志本体有人撰文曰:“方志本体就是由方志内涵、方志外延、方志特性、方志特征四部分组成。”(王林《关于方志本体的理论探讨》,《浙江方志》1994年第4期)“方志…  相似文献   

11.
地方志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两者之间,内容起主导。方志的特定内容要求有相应的形式予以表现。由于内容决定形式,因此,各个时代社会内容的不同,导致方志著述内容不同,所以编纂形式也往往不同。人们对社会认识日益深入,视角不断开阔,使方志著作内容逐渐丰富,每有新事物产生,必然要求在方志中予以表现,同时要求方志著作形式相应变化,以表现这一社会内容,从而引起方志著述形式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2.
试论方志属性与方志编纂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论方志属性与方志编纂的基本原则安徽省怀宁县地方志办公室马乐围绕提高方志质量与方志学的科学地位的问题,方志界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大力推动了方志事业和方志学科的发展。与此同时,在这种热情和积极性中,确也存在某些不冷静的尚欠成熟的思考:急于要求方志现代科...  相似文献   

13.
一、地方志是记述和反映一地发展变化的资料性文献。方志结构随着区域社会发展而逐渐演变,我国方志结构导源于先秦图籍,孕育于两汉地志,成型于《越绝书》和《华阳国志》,隋唐方志直追先秦两汉,宋元方志体例结构趋于完备,明清是旧志高峰期,民国方志可视为从旧志到当代新志的过渡。二、当代方志结构的基本走向是,方志主题受到重视,方志框架内网络化发展,定量记述加强,动态记述手法逐渐推广。三、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应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坚持区域主体性、资料真实性、编纂科学性、记述动态性语言表达的美学要求以及书写规范性原则,认真研究区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能益多师,因创并举。 我们在《方志学与区域发展研究》一文中,提出力志学的新概念,即方志学应以区域经济和杜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研究对象;在这种研究中;要以占有一地区全面资料为前提,因而必须依托地方志,以编侈地方志为已任;地方志是记速和反映区域发展的资料性文献,方志学是研究区域发展的基础科学.根掘这种新概念的方志学观点,进而阐明方志功能决定结构,结构产生功能的原理①.这就是,社会需要(即反映与研究区域发展的需要),规定方志功能,方志功能影响方志结构;方志不断完善自身结构,提高其功能,以满足社会需  相似文献   

14.
梁潇文 《中国地方志》2020,(6):22-37+124-125
宋、元时期是中国方志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方志发展到宋、元,在编修模式上不但有中央命令下"自上而下"及私人著述两种模式,到南宋时期更发展出了以地方官为主导、地方各级人士积极参与的主流模式。在编撰群体上,宋、元两代既有共通之处,又因两个时期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而有所区别。文章一方面梳理宋、元3种方志编修模式的特点,另一方面对两个时期方志的作者群体进行统计和比较,并指出,宋元时期方志的纂修群体强调方志要具备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他们对方志新的认识和要求是促使方志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县志体例改革问题,应该提到我全体修志同仁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因为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十几年前我们对方志的认识和设计只能是反映当时那个客观存在,这十几年下来客观存在已大大改变,不复旧貌了,而我们对方志的认识和设计几乎仍一如既往,致新编出的县志都和客观要求拉开了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重大课题。中国地方志工作指导小组的领导也提出建设学习型方志办的要求,并把它放在建设“四型”方志办之首。各级方志机构认真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努力推进学习型方志机关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就此作一点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现代化信息手段已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为方志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同时,也对方志编辑者提出了知识更新的要求。事实证明,把计算机引入方志领域,使之成为方志编辑的得力助手,  相似文献   

18.
<正>新方志的文体要求,是使用语体文和记述体。语体文就是白话文,也是白话文的书面语言,它是现代汉语。历代的志书都是用当时的通用语体编写的,新方志也不例外,要用当前通用的现代汉语来编写。下面,笔者就方志对文体的要求和与其他文体的区别这两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汪毅 《巴蜀史志》2011,(6):10-13
方志文化属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范畴,是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所规定的。方志文化建设是时代要求、表现要求、传播要求、参与要求等所决定的。较之其他文化形态,方志文化具有自身特色,其建设应置之于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中去思考。  相似文献   

20.
清代嘉道年间的蒋湘南是回族历史上第一位修志者,也是中国方志史上重要的方志学家。纂修方志是蒋湘南一生中的主要事业。在蒋湘南看来,方志具有地理和历史两大属性,前者要求方志重视地图,后者要求方志具有史法史例。在两大属性认知基础上,蒋湘南提出“图经”与“史法”的方志观,给清代的方志学注入新的思想力量,也是继章学诚之后中国方志学的一大发展。蒋湘南以该方志观为指导纂修的方志也成为清代志书中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